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燕 《师道》2014,(9):52-53
其实,很早几年前,我就将史铁生的很多本书买来,但是搁在书架上,几乎没有去读。这种距离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他的文字,而是,我在寻找或者说在等候一种与他相遇的极佳时机。我不急,可是他却走了。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当代名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治疗,1981年病情加重,又患了严重的肾病,手术后只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病后致力于学创作,1979年他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病隙碎笔》等。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其中散《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的影响最大。近期,他又推出力作《我的丁一之旅》。《我与地坛》入选中学语教材。  相似文献   

3.
这是残疾作家史铁生2002年结集出版的一部随笔集,这部作品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这样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因病去世。坐在轮椅上的他,曾以一支笔教会我们思考。他依靠着对生命的坚强、乐观而创作的知名散文《我与地坛》、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及《老屋小记》等优秀作品,感动了一代读者。这些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文字,并未因作家的离去而丧失价值。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去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变得模糊.反而更清晰。我在书刊和网络上查找史铁生的照片.发现他的表情都是微笑的。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去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变得模糊,反而更清晰。我在书刊和网络上查找史铁生的照片.发现他的表情都是微笑的。  相似文献   

7.
史铁生去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变得模糊,反而更清晰。我在书刊和网络上查找史铁生的照片.发现他的表情都是微笑的。  相似文献   

8.
苗向东 《教学随笔》2011,(11):17-18
史铁生去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变得模糊,反而更清晰。我在书刊和网络上查找史铁生的照片,发现他的表情都是微笑的。  相似文献   

9.
在《务虚笔记》中,史铁生从个体的生命体验出发来探讨存在,认为只有确立了主体地位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但他同时又超越了个体的局限,在爱的引领下,为生命描述了一个有限与无限相辅相成的永恒的存在时空。  相似文献   

10.
《文学教育(上)》2011,(5):157-158
作家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逝世,在社会和文坛引起了反响。他的去世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史铁生与他的创作有何重要意义?他对于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有哪些启示?日前,  相似文献   

11.
于漪老师说过:"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要时刻不忘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有机地融合德育和美育,三位一体,课就立体化了.立体化多功能,就是对人多方面培养,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能明显提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9)遵从这一思想,我在上<我与地坛>时,设计了一些学习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是不幸的,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突然残废了双腿,工作无着;然而他又是幸运的,经过痛苦的碰撞与思索之后,他选择了写作并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观使他没有颓废反而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3.
《文学报》消息,作家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逝世,在社会和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他的去世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史铁生与他的创作有何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与地坛》是一篇值得我们反复吟读的美文,史铁生以朴素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由此,他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自我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5.
瞿先飞 《学语文》2013,(2):50-51
托马斯·曼曾在《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应恰如其分》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尽管这疾病是那样威胁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智力,他的智力,他的天赋却是和这疾病紧紧地联在一起并且染上它的色彩……这一切也都与他的疾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疾病将他的身体磨损地千疮百孔,却把他的精神磨砺地更加坚韧。苦难并没有将他击垮,而是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何为命运,何为人生。而他在散文《我与地坛》中,交出了一份长久以来他对生命意义哲思的完美答卷。  相似文献   

17.
从法国存在主义角度看,《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和他的师傅就是加缪笔下的西绪弗斯:明知重见光明无望,却仍要坚持去做。他们的人生因此便有了具有荒诞意味的悲剧性的价值和意义。从庄禅哲学的角度解读《命若琴弦,》同样可知人生本无意义。然而,庄禅哲学却以为"空无即妙有,"至理在自然:人生本空,所以无须患得患失自寻烦恼;饥食困睡,自然生存,这便是"生命至上,自然至美"的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18.
《文学报》消息,作家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逝世,在社会和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他的去世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史铁生与他的创作有何重要意义?他对于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有哪些启  相似文献   

19.
看完这篇《好运设计》,我不禁想提这样一个问题:此作的基调究竟是欢乐还是忧伤?或许有入会说是欢乐,因为整篇散文文笔幽默,详尽地描摹着一个美好的有关理想人生的白日梦;尽管其中不无调侃,但也绝谈不上讽刺,反而能在一种逗乐中让人若有所悟,会心一笑。或许也有入会说是忧伤,因为一个白日梦的背后往往隐含着人生的缺憾,  相似文献   

20.
王金城 《闽江学院学报》2005,26(6):79-82,97
本文认为从超越时代的永恒性视角来看,史铁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建设意义,他是我们时代的沉思者,是一个写作的思想者,一个“思想”的行者。他的《务虚笔记》是对生命苦难和虚无困境进行的一次精神的自我超越,在信仰的废墟上重建理想,以此获得了生命的意义。由于其传达了精神、理性、神性等形而上的终极因素,因此,小说就不仅仅是作者的精神自传,更是关于人性、关于人类永恒的“心魂”沉思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