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裘山山最钟情且最成熟的文学体裁,短篇小说正是她追寻"小切口的痛感"的广阔天地。裘山山以温暖细腻的笔触书写女性故事,拷问省思人性,探索生命意义,将人生"痛感"诠释得淋漓尽致;她利用短篇小说反映生活片段的特点,取材自小人物与小事件,构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使"小切口"的叙事方式成为可能。"小切口的痛感"作为裘山山短篇小说的一大亮点,构成她对生活的设问与愿望,亦使其作品冲淡节制而深刻隽永。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9,(10):27-33
2000年以降裘山山的中短篇小说在当代文坛嘉奖不绝,她也是少数几位在女性与日常生活之间游刃有余写作的作家之一。裘山山的中短篇小说敏锐地捕捉了具有强烈"女性主义"倾向的当代社会问题,而与"女性主义"不同的是其通过并置男性和女性展示二者的同构性,使"女性"成为一个追求自身身份认同的行为过程。在这些无法替代又时常令人惊喜的不断变化里,裘山山的作品通过瓦解男性/女性对立的二元效果,呈现了文学话语的洞察力和建设性。  相似文献   

3.
阿兰·布鲁姆认为,现代性下实证主义、历史相对主义致使现代社会出于精神和道德的退化的困境,阻碍了人们对自我的反思,失去了对善好的判断准则以及对实现整全的追求。基于对现代文明危机的反思,布鲁姆指出唯有站在现代哲学之外的视域来看待现代性问题,借助古典理性的力量,才能全面清醒地审视、反思现代性,并且为克服现代性危机指出一条可能性出路。通过对现代性以及现代性困境的来源与局限的梳理与批评,布鲁姆试图借助古典哲学的力量,以摆脱现代性困境,实现人的整全和良善的生活。布鲁姆的这条借古拯今之路,是以自身的不完整性和事物的可能性为根基爱追寻善的生活、真理、存在以及整全,揭露了哲学或科学的本性和源初意义,并藉此诊“我们时代的危机”,最终在回归古典理性的途中,为我们时代走出“现代性危机”指出了可能性出。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     
<正>裘山山是一位从事创作近四十年的作家,有相当数量的作品问世,长篇小说、长篇纪实、中短篇小说、散文等,数量颇大,质量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准,先后数次获得全国和全军文学奖。在她众多的作品中,又以中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自1984年起,她已发表了一百五十多部中短篇小说,不算多,但却自成气候。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她的中短篇小说的选载率相当高,差不多占百分之八十的比例。比如最近五年她发表的十八个中短篇小说,被选载了三十余次(多部作品同时被多家选刊选载)。这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她的创作状态。裘山山还七次获得了由读者投票评选的"小说月报百花奖",这在作家中也不多见。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她的中短篇小说六次获奖,四次进入各种文学排行榜。但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关于裘山山创作的评论很少,似乎她一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学经典作为通识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在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应集中在两个关键词上———"现代人"和"现代性",因为现代中国区别于旧中国,是"人"的觉醒和社会的现代性追求,这两者是现代中国最本质的特征和追求,是晚晴以降历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     
<正>我一直以为,写评论也应当和写小说写散文一样,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化的论点和个性化的表达。哪怕论点和论述不够成熟,不够完整,也比那种人云亦云,通篇都是需要摘帽致意的熟面孔的文章来得有意义,也有力量。在这一期的四篇评论中,我很高兴看到了这一点。四位青年评论家都以自己个性化的书写,分析和解读了裘山山的中短篇小说,提出了属于自己"这  相似文献   

7.
对90年代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90年代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一种现代性"到"两种现代性"。这在"现代性"话语的理论选择、关注焦点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方式上都有所体现,从而显示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6,(2):40-47
资本主义所开启的现代生活,打破了古典的、前现代时期的整体性与统一性,现代世界的碎片化已然成为了不争的事实。现代性碎片,是一面观察现代性的多棱镜,折射出了诸多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论者的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体验,"碎片"成为了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等人笔下考察现代性的一条独特路径;作为一种反思的对象,鲍曼、吉登斯和现代主义者对碎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作为一种现代性的对抗力量,利奥塔、福柯、德里达等人表达了赞赏,并试图将其合法化;杰姆逊、哈贝马斯和贝尔等人则致力于碎片化的救赎,寻求重建现代性总体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先后断裂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而后者是对前者在美学上的反思和超越.作为美学范畴之一,审美现代性的建立自然离不开审美距离这一理论.德国社会学家和美学家的西美尔正是在审美距离的基础上,从生活距离和艺术距离两个维度丰富了前人的“距离说”,并将其运用到时尚理论,他详细深入地分析了时尚如何同过拉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实现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救赎的.这对我们今天的时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的宗旨在于教人如何过自由的生活,规训与交往,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态,也是当今道德教育中十分常见两种方式。它们分别对应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两种观念。建立在对现代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审视基础上,结合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理论,从规训与交往的视角反思现代道德教育,从而为走出道德教育实效低靡的现状理清思路,这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