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惠娟 《海南教育》2011,(11):52-5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语道破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以生活为本,方可表达真情实感,从而脱离胡编乱造,虚情假意的写作误区。显而易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恰恰诠释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可以用他的理论来指导小学生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面对习作总感到厌写、怕写。能否写好起步作文对学生今后的习作道路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习作教学应如何让小学生提高写作热情,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使作文成为学生心灵的翅膀呢?一、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上下功夫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想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首先要给予鼓励和赞赏,初学作文的小学生对于习作是生疏的,我们应该多一点宽容和  相似文献   

3.
"提升学生表达素养"是新课程教育下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小学生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阐述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有效教学实践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表达素养。  相似文献   

4.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任何作文提笔之前,都有其前提和根基,这就是创作情境。而对小学生来说,在他们动笔之前,充分创设写作情境,就显得格外重要。一、创设作文情境激发表达愿望1.记实作文。听过闫玉良老师的《妈妈的爱》一课,教师出示一句话:"每当我写到母亲,我的笔就跪着行走。"和学生共同体味哪个字用的好?我们都知道是:跪。于是解释、体会、  相似文献   

5.
<正>"习作教学的能动策略"指向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主动实施有效的习作教学指导策略,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进行观察、思考、想象、体验、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激发学生能动习作的兴趣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基础,因此,小学生作文要从兴趣入手。一、在活动体验中培养学生能动表达的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故事和一些活动引入课堂,调动学生能动作文的积极性,有目的地开  相似文献   

6.
现在,很多小学生的作文存在胡编乱造的现象,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习作教学理念是不相符的。只有让学生写真实的作文,才能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基于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真实"素材;指导学生用心表达,抒发真情实感;借助赏识评价,提升学生的习作热情。  相似文献   

7.
一篇好的文章其生命力在于"真实"。而当下小学生作文却普遍存在着假话、空话、套话泛滥的现象。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们要尽量减少作文中设置的障碍,为学生真实表达铺平道路,积极培养学生的真话意识;要着力于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于真实表达;要努力架设走进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学会真实表达;要扎实训练学生的敏感力,让学生乐于真实表达;要积极倡导基于真实的大胆虚构,让学生灵动地进行真实表达。学生的真话意识被唤醒,才能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相似文献   

8.
<正>作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作文教学是最让小学语文老师感到头痛的一件事。如何让小学生感到写作文一点儿也不难,步入由厌写到乐写的坦途?教师要做好引导,从让学生"明确什么是作文""作文该写些什么""作文该怎么写""怎样写好作文"等几个方面加以引导。一、让学生明确何为作文语文学什么?学表达!表达有两种形式:一是口头表达,一是书面表达。书面表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作文。"作文就是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围绕着一个主题书写在本  相似文献   

9.
<正>人们常言"谈虎色变",而小学生却常常谈作文色变,许多孩子大量阅读后仍然对作文束手无策。怎样让学生爱上写作文呢?我想,关键是要让学生拥有作文之"渔"。一、感悟生活,寻找"鱼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  相似文献   

10.
不少小学生对作文有一种恐惧感,或者说是无趣感。究其原因,是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事实:小学生写作文往往从兴趣出发。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这是儿童学习作文的一般心理特征,小学作文教学应顺应这一特征,尽可能设计一些形式新颖,饶有趣味的习作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进行听、读、说、写综合训练,增强作文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7,(12)
作文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常遇的教学难题,而小学生作文最感头疼的是"无材料可写"。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作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广开"材"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普遍反映“作文难”,化解小学生的“作文难”自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帮助学生突破内容关、语言关,尽管被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是化解学生“作文难”的正确思路,但是在传统教学环境下收效甚微。把多媒体应用于作文教学,为贯彻这条思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一、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好的文章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学生在写作之前缺乏情感体念,没有表达的愿望,才会感到紧“张,作文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疲于应付的苦差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光靠谈作文意义等抽象道理很难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  相似文献   

13.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学生怕写,教师怕教。其实,小学生是最喜欢表达的,但由于我们的作文给了学生们太多的条条框框、太多的规范和要求,使得他们的童真不敢释放了,他们的童言变得谨慎了。要真正治好学生的"作文恐惧症",关键是要让他们有话敢说,有话可写。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的便是给学生以自由表达的机会,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要让学生知道,作文就是"我口抒我心,我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往往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东拼西凑、移植抄袭等弊病成了不治之症。小学生之所以有这些现象,是因为不会观察、不会积累、不会表达,写起文章就寥寥数语。因此,作为语文  相似文献   

15.
包明 《甘肃教育》2013,(20):74-7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的爿作重在个性化的表达,这是时代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在作文中尽情地倾吐心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个性飞扬的作史。那么。教师应当如何指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呢?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往往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东拼西凑、移植抄袭等弊病成了不治之症。小学生之所以有这些现象,是因为不会观察、不会积累、不会表达,写起文章就寥寥数语。因此,作为语文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着实不易。一提起写作,学生就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唉声叹气,写作热情不高,东拼西凑、千人一面,只是词语、句子的简单堆砌,无法写出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富有新意与个性的优秀作品来,学生整体写作水平低下。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让学生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相似文献   

18.
《考试》2008,(9)
"新课标"对5至6年级小学生的作文叫习作,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对7至9年级初中学生的作文称写作,要求"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生今天作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对知识、思想、语文等方面的积累。”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作文是他们思想认识和文学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生活实践、情感体验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表达。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把教会学生积累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作文根基,增强学生的作文能力。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积累。”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生活是小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奠定作文根基的基础。小学生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只…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水平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小学生学习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闻和认识,不断提高表达水平的练习活动.训练学生自能作文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学会修改作文是自能作支的重要环节."写一万遍不如修改一千遍",更是强调了修改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修改作文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