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间的风俗习惯叫民俗。“社”这个字反映了许多民俗。“社”的左旁是“礻”,它是“示”的变形。凡从“礻(示)”的字,意义多同神佛或鬼怪有关。迷信的人认为天地万物的“创造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一方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中积淀下来并世代相传的文化内容.民间歌曲是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它在另一个方面能够直接地体现当地的民俗文化.本文将站在民俗视野的角度,分别从物质生产、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及民俗信仰四个方面来对河曲的民间歌曲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扛神》是流行于荆山一带的民间传统“巫教仪式”,它一直长期地支配着荆楚腹地的信仰活动与社会生活。无论是在仪式行为、艺术形态还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浓厚的楚风巫师祭祀的民俗特色。通过对其仪式行为及音声环境的简要描述和分析,发现其隐含的荆楚社会、文化、历史、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特别是《扛神》仪式“音声环境”中所投射的“信仰”,其深层次文化内涵、象征符号及发展现状,应该引起学术界的深刻关注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盛行于荆楚地的民俗歌舞《扛神》是巫教文化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它历经数千载的沧桑岁月仍在荆山之麓、沮水流域存有遗迹。文章基于南漳薛坪镇《扛神》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地理环境、文化形成的概括与个案谱系传承、生存现状等实地的记述,客观地阐述这一民俗歌舞在当今社会变迁中的弱势文化生态,以引起人们对这一古楚文化音乐现象的历史与现状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自从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斐在1956年的《农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一对概念后,“大传统”与“小传统”这一人类学术语对中国当下的学术格局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体现了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学科互渗.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的理论思路即按照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关系来展开.葛兆光早年研究道家与禅宗,侧重上层文人士大夫,随着研究深入,视野开拓,目光也就转向了民间文化.道教与佛教不只在上层精英文化中传播,更在基层民间代代传承.而过去的研究者只看到从精英到民间的过程,强调大传统对小传统的渗透.而自从接受人类学的概念后,葛兆光承认大传统与小传统问题是他在整理中国思想史过程中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人类学  相似文献   

6.
成都市成华区的《川西民间艺术与民俗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下简称“川西民间”)自选题以来,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最近又频频中彩.笔者认为,最为直接的原因是研究者抓住了“民间文化”这一要害.  相似文献   

7.
<正>正统诗论是民俗文艺的营养源。在我国封建社会文学发展史上,这种不同阶层文艺观念的互补,往往是通过封建知识分子内部各种文艺见解冲突的形式完成的。越是两层文艺发展得不平衡,两种文艺思想的冲突就越激烈,民俗文艺也就越活跃地从正统诗论中选择养料,丰富自己,直到双方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明七子在诗论复古中对民间“真诗”的发微,与明代中叶民歌理论产生的关系,正好体现了这一过程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概述 民俗文化是指以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为写作对象的文学形式。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它一诞生就带有社会性、整体性的特点,这就是因为它是民众的意愿和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在特定时空中的一种集体体现。 民俗一词在近代以来作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而普遍使用,还是在1846年之后。该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W·J·Thoms)正式提出了“民俗学”这个学术名称。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引进这一门新兴学科的。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用“民间的风俗”来解释民俗一词的含义较为确切。理由是: 首先,“民俗”突出了“民…  相似文献   

9.
秀山民歌的“哭嫁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山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谣有《哭嫁歌》、《薅草锣鼓》、《酉水号子》、《秀山山歌》、《秀山花灯歌》等。《哭嫁歌》以歌代哭,把难以割舍的亲情、友情及对封建婚姻的控诉表现得淋漓尽致,歌韵婉转,情景动人。本文从秀山“哭嫁”的来历、“哭嫁”的发展历程及部分哭嫁歌文本等方面剖析“土家姑娘哭嫁”这一古老婚礼风俗的民俗特点。  相似文献   

10.
祝贺与希望──在“全国教育系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书面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不久,在国家教委党组的领导下,“全国教育系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宣布成立了...  相似文献   

11.
语文,即书面语言、文章、文字、文学。它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口头的包括听和说,书面的包括读和写。使用“语文”这个名称,表明了要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纠正封建社会长期  相似文献   

12.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开辟了我国语法学的新纪元。它对汉语语法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在《虚字》卷之九和《论句读》卷之十中明确提出了“华文所独”的见解,这在中国语法学史上第一次真正明确地提出了汉语语法与西文语法的不同,为后来学者研究中国语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鄂州民间器乐曲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立足于长期“田野考察”的实践,对鄂州民间吹打乐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求源,并对其曲体结构、音乐特点、曲牌出处,以及在民俗活动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清代野史”的史学地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野史”是代表中国封建社会野史发展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中国野史集大成之作。上海书店印行的《清朝野史大观》一书,是“清一代野史的总汇”(《清朝野史大观·编辑凡例》)。此著篇幅浩繁,经过编辑,悉心编纂总其成为五类十二卷,即清官遗闻、清朝史料、清人逸事、清朝艺苑、清代述异等五个部分。各部均分用二卷或四卷来论述。对《清朝野史大观》的宏观研究,是对中国史学研究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要通过我们的研究,去粗取精,寻回中华民族广泛留存民间的史学瑰宝,以弘扬我中华悠久流传民间之野史文化,这对研究祖国历史文化将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变迁的进程中,中国民间剪纸从单纯的民俗用品发展为兼具民俗、文化、艺术、经济等多种功能。国家级非遗——“浦城剪纸”的传承人也在文化理念和艺术观念方面逐步走向自觉,在艺术行为、艺术实践方面逐步开放、灵活,不断调适传承与创新、文化与商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出当代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和从业者的文化担当与创新精神。在宏观的社会语境下,从历时性的角度梳理该群体的文化理念与文化行为,透视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以探索传统民间手工艺在社会转型中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文献学角度,用“内证法”证明,《楚辞》和“北方文化”具有一致性然而又迥然不同,“北方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楚辞》。再从考古学角度,揭示“南楚文化”是《楚辞》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最后,从《楚辞》与现实生活中的“楚歌楚声”关系论证,“楚歌楚声”是《楚辞》文化的根。最后得出结论:《楚辞》家者流,主要是出自民间,并受到南北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北方文化”影响《楚辞》,《楚辞》直接接受“南楚文化”,“楚歌楚声”是《楚辞》直接的来源。确切地说:《楚辞》是多种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段宝林同志在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作了全面深入的概括、分析和评价 ,认为段的民间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有出版早、学术信息量大等七大特色 ;段对笑话学的研究所取得的“正面喜剧人物”这一成果是开创性的 ;段对民间诗律的研究 ,其成果——《民间诗律》、《中外民间诗律》、《古今民间诗律》则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奠基之作。而段氏对民俗学研究的突出贡献是发现了“六维立体思维”、“民俗趋美律”;段氏学术研究的两大闪光点之一的《民俗大典编写提纲》,既总结了中国学者们的学术成果与经验 ,又继承了中国“描写民俗学”的优良传统 ,有发展 ,有新意等  相似文献   

18.
民间美术与民俗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总的“生存与繁衍”意识,表现出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且渗透在他们生活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空竹”课程是一种集娱乐性、健身性、技巧性、科学性、表演性为一体的民俗体育项目。该文结合《民俗体育——空竹在高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的实验,论述“空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立与设置,为“空竹”课程在高校体育课中的普及与推广,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楚文化是与中原文化并列的华夏文明两大源头之一.本文试图在近年国内楚文化研究所提供的丰富材料基础上,从比较哲学和比较文化学的角度,对楚文化赖以产生的原始宗教活动、楚文化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楚文化最高成就——《离骚》所塑造的人格形象进行一些理论分析,并从中提炼出楚文化的内在精神特质.一、楚巫与酒神祭礼——从楚文化原始宗教活动看楚文化的精神特质文化源于原始的宗教意识,而原始的宗教意识又通过原始的宗教活动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从原始宗教活动提炼出某种文化的一些精神特质.在我国古代,中原人宗祖、宗天,而天和祖的意志是通过卜、筮活动这一中介转达给祭祀和祈求他的人们的.生活在南方长江流域的楚人,虽然也崇拜天和祖,但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则与中原人大不相同,这就是所谓的“楚人信巫.”楚人信巫,楚地盛行巫风.最早记载楚盛巫风的是《诗经》.《诗·宛丘》有曰:“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持其鹭羽.”《东门之枌》有曰;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钟之子,婆婆其下.”汉班固《汉书·地理志》的一段记载可资补证:“陈国,今淮阳之地,周武王封舜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