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濛初戏曲创作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拍》作者凌濛初不但是中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小说家,而且还是当时著名的戏曲家。他写过颇为出色的杂剧,作过传奇,在戏曲创作理论上也有独特的建树。称他是一位中国戏曲史上有影响的戏曲家似不为过。本文欲就此作些梳理并概述之。  相似文献   

2.
赵红娟 《文教资料》2001,(1):129-139
关于凌濛初的交游,目前学术界所考知的已有汤显祖、袁中道、李维桢、冯梦祯等十数人.本文根据新发现的一些资料,试图对凌濛初的交游情况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凌濛初是中国十七世纪话本小说创作的代表,同时又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地方官。细观其生命历程,不但有助于我们知其事,更有助于我们知其人。  相似文献   

4.
《三言》、《二拍》是我国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们被列为我国古典小说名著也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仍然存在着重《三言》而轻《二拍》的现象,对《二拍》的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均不能尽如人意,普遍认为《二拍》  相似文献   

5.
浙江湖州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地杰人灵,历代人才倍出,仅文学家就如群星灿烂,不可胜数.不算最亮,又时时被飘来飘去的云雾所蒙翳,但却实实在在在中国文学的天空中占一席地位的明末小说家凌濛初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的短篇小说集“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从取名上看,似乎是在敷演奇闻怪事,其实本意也如同冯萝龙的“三言”一样,是“主于劝戒”(见初刻《凡例》).将文学作为劝戒世人的工具是中国古代特别宋、元以后叙事文学的重要倾向之一.这种倾向虽然容易造成文学创作的简单化(如善恶斗争的主题 惩恶扬善的情节、善恶有报的人物等),但是如果细加考察,我们还是可以在这样的创作里发现丰富的社会内容,并从中窥见一个个呈“圆型”的作家  相似文献   

6.
明朝末年湖州籍作家凌濛初所编纂的拟话本小说专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与当时冯梦龙编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个话本集齐名,世称“三言”、“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不仅在当时甚至对后来的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出现,使话本和拟话本到了更有意识的编撰和大量流通阶段.凌濛初的“二拍”无论从思想性看,还是从艺术性看都比“三言”逊色,书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封建糟粕.但由于它反映了明末广泛的社会生活画面,尤其是写了明中叶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新兴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等种种情况,里面不乏民主性精华;且又是典型的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为此它仍不失为有影响和代表之作,颇受  相似文献   

7.
明刊元杂剧《西厢记》至少有六十种以上,但是由于这些刊本刊印的数量都不是很多,而且均自诩为最可靠的“元本”“古本”,而贬低其他刊本,认为是伪托的“赝本”,只有龙洞山农、王骥德两人曾推崇金白屿、顾玄纬、徐士范三种不同的刊本,此为罕见的例证。  相似文献   

8.
明刊元杂剧《西厢记》至少有六十种以上,但是由于这些刊本刊印的数量都不是很多,而且均自诩为最可靠的“元本”“古本”,而贬低其他刊本,认为是伪托的“赝本”,只有龙洞山农、王骥德两人曾推崇金白屿、顾玄纬、徐士范三种不同的刊本,此为罕见的例证。 凌濛初刻本的问世大致在明代天启年间,下距明代之亡大约是二十年左右。在众多明刊本之中,凌刻是唯一的完全按照一本四折的结构、每一本均有题目、正名四句的版本,并以第四句名题。按凌濛初刻本之体例,剧有五本,称《西剧五剧》。 诚然《西厢记》是“天下夺魁”的名剧,但是藏晋叔《…  相似文献   

9.
凌濛初创作的《红拂》杂剧是根据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改变而成的,但它不同于其他《红拂》剧作,凌濛初《红拂》杂剧的创作时间当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八月之间,其创作因素是多方面的。凌濛初《红拂》杂剧,将一事化为三传,使之更具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魅力,获得了巨大成功,并得到了戏曲界的赞许,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
晏阳初在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民本主义精华,融汇了近代西方的民主科学观和基督教所宣扬的平等博爱思想,并赋予其以社会为本位的现代化改造的崭新含义,从而形成了他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民本政治观。  相似文献   

11.
在晚明曲学命题“本色”内涵渐趋紧缩且日益流连于语言形式层面的理论背景下,凌濛初在其曲论阐述中由戏曲语言通达到语言之主体,一方面标举“古质自然”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将“本色”与人物形象塑造联结起来,主张戏曲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为晚明曲学“本色”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突显出不同于其他文体“本色”论的本质特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凌濛初的戏曲批评,以《谭曲杂札》最具代表。文章就凌濛初针对"何、王之争""沈、汤之争"所作之评论,以及其与众不同的"本色说"、以"尾声"为代表的"作法论",进行了较为具体之观照。认为凌濛初于两场争论之所批所评,不仅皆持论客观、公正,而且颇具力度与深度,正当行者之所为,是其追求"元人风味"的戏曲认识观的具体反映。《谭曲杂札》之论"本色",不仅把"本色"与"当行"合而论之,而且还将通俗视为"本色"的内核,既机杼独出,又特色鲜明。而论"尾声",则着眼于"史"的角度,秉笔直书,融肯定与批评于一体,只眼别具。  相似文献   

13.
明末17世纪中叶前后,凌濛初及其家族的套版刻书活动非常活跃.基本上能确定是凌刻的书有52种,约430卷;另外,很可能是凌刻,但未经确认或不能确定的有18种,约230卷.这些套印本内容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基本上是刻印精美,校雠精良,所用底本、纸、墨俱善的善本.凌氏套版印刷迎合了当时文学批点的风气,为广大读者、收藏者所喜爱,既赢得了一定的商业利润,又为文化普及和印刷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上海图书馆藏本为基础,勾稽相关文献,考察了晚明著名通俗小说作家凌濛初刊刻、评点文言小说《世说新语》的缘由与过程;对155条凌氏评语,分析其特点及价值,并藉此阐述了文言小说评点本,对于古代小说评点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凌濛初,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学术界对凌氏研究以“二拍”为重点兼及杂剧,唯缺其散文之研究。笔者于主编《湖州散文选》过程中发现凌氏《游杼山赋》,于记叙其发现经过外,对此赋略作考证,并予标点、注释。  相似文献   

16.
李渔的戏曲观是以戏为本,曲白并重,讲究当行本色。作为其戏曲理论的核心,丰富完善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体系;在此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促进了清化戏曲的繁荣与鼎盛,为“南洪北孔”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流风余韵,延及当今。  相似文献   

17.
科场蹭蹬的凌濛初对封建科举制的不合理性有较深刻的认识。“两拍”中,他很同情那些怀才不遇之人,特别赞颂了那些有才之土和识才者。他主张“天下寸长尺技,俱有用处”,要求朝廷广开门路,选择各方面人才。这种人才观在明末黑暗社会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清戏曲选本以“风化”作为首要功能,对“体”“用”之辨、功能实现等命题进行了详尽的理论阐述,同时,通过对文本的种种构设保证了“风化”功能的最终完成,从中表现了对戏曲的艺术本位的深刻体察。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9,(1):64-71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明末凌濛初编纂的拟话本短篇小说集。"二拍"刻画的士人形象十分突出,是晚明士人在小说中的投影。小说中构建的士人多容貌英俊,人品端方但又不缺乏精明、圆滑,他们的治生方式、婚姻观与对于科举的态度都具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特征。从小说中塑造的士人群体,可以管窥晚明传统规范受到冲击,新的秩序缓慢产生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而我们所熟知的,大多是其新文化运动中与胡适、钱玄同、傅斯年、张厚载等人叱咤风云的形象;熟知他在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后,乃至后来中共一大到四大期间其思想与政治发展的大概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