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别意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东西方现代性发生时所面对的文化传统、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可整合的思想资源不同,尊重女性主体性观念在东西方文化现代性追求中所占据的地位也不同从中国现代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出发,性别意识状况必须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考察的范围。在创作实际层面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一直呈现出现代性的正面价值前现代性价值、现代性追求的异化状态并存的复杂局面。本文对此展开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外大传播》2009,(9):7-7
以中国为主宾国的法兰克福书展尚未开幕,德语国家已经掀起了中国文学热。近日,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举行“诗意城市2009:中国”大型文学活动。在萨尔茨堡、苏黎世、柏林、慕尼黑、法兰克福、莱比锡,甚至包括了只有10万人口的小城罗斯托克等11个城市原先悬挂商业广告牌的地方如地铁站、公交车站、商店、灯箱、街道等处都被换上了醒目的宣传中国当代诗歌的海报。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2,(3):29-29
罗立桂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由于紧密配合社会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使得文学"大众化"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功利和审美纠结、精英和大众的身份矛盾以及文学主体性缺失的困境。这些困境是文学"大众化"不得不面对的现代性境遇。要想突破困境,需要社会为各个文化领域的自治发展提供条件,使文学获得充分的自律,也要依赖大众教育程度的普及和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其能够真正从精神上享受文学。当社会能够为各个文化领域的自治发展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4.
曾几何时,沉溺于风花雪月的妓伶狎客,何其多情缱绻以至生死相随;游走于市井红楼的洋场才子,也曾佯装潇洒文雅风趣;穿梭于月球海底的冒险旅行,无不让人孜孜不倦心驰神往;而飘泊于江湖刀光剑影的侠客义士,却也到底难掩柔情似水儿女情长……晚清小说,恰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女子,究竟她的魅力何在?价值何在?启示何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宗旨是探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笔者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通过对国际文学世界化的透视 ,解析业已形成的文学世界 ;经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三岔口 ,揭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 ;进而从中外文学的新向度 ,展望中国文学世界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2000年秋天,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来北京访问,在北京逗留期间,大江先生私下里较多谈论的话题,恐怕还是围绕着对他一生影响极大的母亲而展开的。据大江先生说,他最早的文学启蒙者是他那位酷爱中国文学的母亲。他母亲的日记中有一段记载,说是30年代初曾与父亲一同前来中国。他们首先到达上海,在那里买了一本由鲁迅先生创办的《译  相似文献   

7.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文化理性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而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文化道德活力的长期作用。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必然担负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而当代中国经济能否展现活力也取决于儒学能否与现代精神融合。该研究试图阐明:现代中国的种种迹象表明,儒家哲学具有高度适应力和灵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便是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个性发挥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西方科技东渐与中国近代文学关系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西方科技对中国近代文学代表人物影响、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对中国文学影响、文学进化观、近代科技期刊、科学术语与文学关系等相关研究总结得出:(1)关于西方科技东渐研究和中国文学近代变革研究都较为扎实,但是,二者结合的研究却较为零散,不成体系;(2)多位专家和研究者都意识到了西方科技东渐与中国近代文学的关联以及相互影响,但尚少有人将科技哲学、科学技术史、文学研究等相关理论结合进行全面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地理位置来看,中越两国比邻而居,不管是在民族主体还是文化风俗上,均有相似之处。学术界虽有不少专家对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研究,但目前对关于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风格与中国民族文化之间的探究还不够充分。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大部分专家认为我国古代的苗族、瑶族、骆越等族群的部分人民迁徙到中南半岛后,和当地的原住民融合之后形成了越南民族。所以,研究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风格与中国民族文化时离不开对“中越跨境民族”的研究,因其特殊的组成形式对越南民族文学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葛楼 《职业圈》2008,(13):15-17
“德国激光与光电特别展”3月18-20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据组委会介绍,许多往届参展商已经早早地定下了展位。德国光电企业对于参与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的愿望非常强烈。  相似文献   

11.
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文学初始 ,就有“女性写作”。虽然这种写作被称为是“第二性”的 ,但却是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胚胎型或幼婴型的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创作 ,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源头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群的集体突击 ,整体性地完成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奠基工程 ,并成为女性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2 0世纪的 80年代 ,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二个高峰 ;而 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完成了臻于成熟的多元发展 :其表现 ,一是文本的多样化 ,二是理论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涌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以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生存体验再现中国形象,以文学作品为工具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较早方式,也是华裔作家们参与国际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实践之举。该文从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的维度分析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有利于探究华裔作家自信的文化书写态度和传播中华优良文化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构--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宗岱是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本文探讨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梁宗岱通过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 ,形成了本土化的象征主义诗学观念 ,并以之来对中西文艺传统中的文学经典进行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 ,同时也是梁宗岱在自己的象征主义诗学框架中对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新阐释。处于中国文学经典的危机和西方文学经典的兴起这样中国文化发生转型的关头 ,梁宗岱的比较诗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 ,而是一种更为深层的文化认同的需求 ,是借之于比较诗学在历史诗学的探寻中重构中国文学经典、重塑中国诗歌精神的努力。本文希望藉此重估梁宗岱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瑞典文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作品打动了世界。他的作品广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莫言的获奖,表明世界文坛对中国文学的肯定以及对中国作家的深切关注,表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他的魔幻想象力通行世界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的审美教育思想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重品格.就其理论性而言,蔡元培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审美代宗教"的著名命题,并将这一命题置于宗教世界统一性图景在现代发生分化与瓦解的背景之下加以论证,其论证材料不仅有源于西方的,而且也有源于中国的,因而具有跨文化性;就其实践性而言,蔡元培特别重视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充分注意到审美教育与现代性社会发展的互动,充分注意到针对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实施不同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12,(2):169-169
王荔在《兰州学刊》2011年第五期撰文指出,中国法律发展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它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复制和单纯的经济增长的问题,而是法律现代性的全方位的生成问题。就中国的状况而言,法律现代性还只是以碎片的、枝节性的、  相似文献   

17.
杨欣悦 《文化学刊》2023,(4):102-105
陕西“90后”作家范墩子的长篇小说《抒情时代》以奇幻凄婉的笔调描述了一群小镇青年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命运与成长史,反映了一种基于经济发展的现代式的乡愁,这种现代式乡愁不仅是地域性的背井离乡,更是文化的断层、身份认同的缺失,代表了一种普遍性的迷茫与漂浮状态。而要解决或对抗这种乡愁与离散状态,需要挖掘乡土文化的内生性力量,从而实现精神的栖息。  相似文献   

18.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经典进入"中国文学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各种冠以"中国文学史"名称的文学史,其实基本上只是汉文学史。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学史",必须是收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作品从而反映出各少数民族文学面貌的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写入"中国文学史"既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又有实在的理论根基,还有中外经验可鉴。只要真正更新了观念,正解了标准,放大了编写队伍,它就是现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的生态文学作家与英国19世纪“湖畔派”的作家们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通过依托自然世界来建构他们的文学世界。由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个人阅历的不同,两国作家自然观、生态观及对人生的态度、作品风格都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基于上述问题,该文就自然观,对华兹华斯和普里什文的作品来进行文本细读,从自然生态这一视角来比较和诠释英国作家华兹华斯和俄国普里什文等为代表的俄罗斯生态作家的相通、相互影响之处,以及他们各自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若干史实的剖析和评价,对至为重要的文学政治的关系、文艺真实性与思想倾向性的关系以及文艺与人性、人道主义的关系等理论问题作出辩证的阐述,为文学史研究提供符合辩证唯物史观的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并澄清上述领域曾有过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