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有个“好莱坞”,印度有个“宝莱坞”。殊不知在遥远的西非,还有一个电影王国“瑙莱坞”。它每年的电影产量超过好莱坞,仅次于乒陵。与拍一部片子动辄投资上亿美元的好莱坞不同,瑙莱坞的电影成本非常低廉。在2010年第82届奥斯卡奖角逐中,他们用简陋的设备拍摄的惜鲁登丝的音乐》,摘得最佳纪录短片桂冠,科幻电影《第九区》夺得最佳影片等4项大奖。安徽小伙子孙广田在这个神秘王国的摄制影片的经历,令人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2.
中日韩电影中有关“小人物”的故事叙事各具特色,这源自其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拟从中日韩电影中致力突围传统文化的《我不是潘金莲》《入殓师》和《谎言》这三部影片中“小人物”入手,进而对中日韩电影中“小人物”故事的叙事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析中日韩电影各自的主题意蕴及其艺术手法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Mulan是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乐府民歌《木兰辞》改编的动画片。影片上映之初,由于木兰形象与原作相差甚远,在国内遭到较多批评,而近年来的影评则趋向温和。笔者认为,影片虽然在二次创作过程中出现了文化误读,但它在传递美国价值观的同时,使用了更多的篇幅来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在同一个维度上并列呈现出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电影是丰富的文化载体,怎样通过影片传播中国文化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4.
美国电影《蝴蝶君》表现了编剧黄哲伦、导演柯南伯格试图重构东方主义的愿望,但影片内化的"西方"基因,使得这一愿望大打折扣。在这种无意识的"重构"与"妥协"中,"女"主人公乾旦与间谍的身份设置变得模糊复杂;京剧、中山装等中国符号,及场景的选取或误用别有他意。实际上,影片对东方的解构,是黄哲伦不彻底的"东方"与柯南伯格想象的"东方"的杂糅。  相似文献   

5.
宝莱坞,印度的“好莱坞”电影工厂。号称,每年有1000多部影片的产量,但由于运作不规范、被黑道控制等不利因素,其效率和产值都不能与好莱坞相提并论。宝莱坞能成为真正的世界级电影生产基地幺?梅赫塔一直都梦想成为一名电影制片人,但2001年夏天,她忽然发现自己扮演的角色竞像是一  相似文献   

6.
吴岳 《文化交流》2008,(5):82-84
2007年12月5日,我以小艺术家的身份出访美国.在美国的那段时间里,我们在纽约、华盛顿、拉斯维加斯等地走马观花,其中,洛杉矶、好莱坞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12月12日,在前往好莱坞的途中,远远地,我就看到了一座大山上矗立着一行25米高的英文"HOLLYWOOD"广告字牌,那座山曾在许多好莱坞影片中出现过,我知道,那是好莱坞快到了.过了十几分钟,我们终于来到了世界电影圣地--好莱坞环球影城.走进环球影院,我看见门口正中央有一个大圆形喷水池,水池中央有一个巨大的"地球"在永不停止地转动.……  相似文献   

7.
《幸福终点站》作为斯皮尔伯格的经典作品之一,在美国本土乃至全球电影市场收获了积极的反响,常被视作励志温情片。然而,结合“后9·11”语境、好莱坞主流叙事电影的传统及斯皮尔伯格的创作风格,亦可从“美国例外论”与美国文化价值传播的角度对《幸福终点站》进行探讨。作为文化体验空间的国际机场,在片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8.
成献 《职业圈》2006,(12):15-16
电影自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与电影有关的物品,往往因为其文化品位、历史价值、纪念意义而被电影爱好者所珍爱。而其中电影海报就像影片的”名片”,它以最精彩的镜头,配以优美的广告语言,在对影片加以推介的同时,具有艺术性和文化特征。随着关注电影海报的人群日益壮大,它在带来经典回味的同时也诱发了一种新的商机。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内容融入影视创作,呈现了电影文化的跨媒介融合,进入数字时代后,跨媒介融合已成为艺术发展的整体趋势。该文主要从影视叙事核心的新媒体趋势和技术发展趋势两个角度探讨了电影文化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通过对《头号玩家》影片的案例研究,说明新媒体引领的时尚潮流文化的融入,影响了影视叙事核心的新媒体趋势。同时,《头号玩家》影片成了技术变革的风向标,随着技术的进步,虚实结合的呈现,成为“元宇宙”概念的完美注脚。这也体现了以“元宇宙”为核心概念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显著特征,推动了电影文化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正>好莱坞电影享誉全球,在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广、影迷最多、每年放映时间最长。从功能角度看,好莱坞电影不仅有娱乐功能,同时还有传播功能。它最善于也最有效地将美国的世界观、价值观以润物无声、静水深流的方式渗透至全世界。好莱坞电影因敏感度低、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在传播领域具有很强的优势。一、好莱坞电影承担对外传播功能的可行性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够担负塑造和传播的作用,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好莱坞电影全球性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11.
电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产品,它既有能够给观众带来艺术审美享受的精神属性,又有获得优秀票房需求的物质特征。在电影销售的商业运作中电影片名作为最具直观吸引力的构思向来为电影人所重视。对于全球化下日益走向世界市场的民族电影来说,如何使影片片名在翻译之后依然对具有不同文化心理的族群产生吸引力,这是当下电影销售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苏俄电影片名的汉译为例,揭示了影响电影片名翻译的内外在因素,阐析了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对俄罗斯电影片名汉译的优化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好的电影往往包含着语言学习的重要要素,能更直截了当地向学生呈现西方国家的人文、风俗等,本文以影片欣赏与英语语言文化学习为出发点,探究西方电影在英语教学中所能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梦的国家。反映在电影中有表现老子的"无为梦"、孔子的"大同梦",还有表现百余年来的"强国梦",这些影像显示着人们面对个人、集体、国家时寻求和谐发展的渴望与追求。但当前中国电影在表现"中国梦"中,尤其是在具体阐释"中国梦"的文化内涵方面,如在对待民族文化经典、社会现实问题和国家形象等理解与表达上,中国电影整体上有着令人期待的上升空间,与国际电影接轨尚存在着一  相似文献   

14.
钱德拉·莫汉蒂的代表作《在西方的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从发表至今一直被奉为经典,广泛收录于各种西方文化批评论著。莫汉蒂在该文中批判的,是西方女性主义学术话语中建构的"第三世界差异";而本文则从电影媒介入手,考察莫汉蒂"第三世界差异"在电影媒介中的个案表现和普适性,以此审视西方白人女性和第三世界女性在媒介话语生产层面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刘畅  张志刚 《文化学刊》2012,(4):141-146
本文从女性导演、男性导演与同性恋阴性气质的导演关锦鹏三个方面结合具体导演及作品,对导演性别与女性主义电影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女性导演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女性主义电影,一部分女性导演所拍的电影与在导演人数上占优势地位的男性导演别无二致的主流电影,而女性导演一旦表现起女性主义电影来就具备男性导演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大部分男性导演所拍的女性题材电影难以跳脱男性视角的束缚和父权意识的局限.男性导演唯有在影片中消除了男权中心的叙事视角才能拍出女性主义电影:而关锦鹏导演“第三类视角”的电影实际上是他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找寻,难以被复制?因此,导演性别与女性主义电影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好莱坞成就美国形象的角度,将"经济全球化"作为理论支撑,基于拥有较好的本土市场选择了三个有特色的本土电影业与好莱坞比照,浅论好莱坞与本土电影在开放型关系中的双向形构。  相似文献   

17.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是我国深度融入全球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电影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承担着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增强中国叙事能力的时代使命。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壮大、优质产能不断释放,《流浪地球2》等一些中国电影的成功“出海”为文化作品、文化产业以及国家形象“走出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要扩展兼容性、争取大多数,掌握新技术、顺应真趋势,找准发力点、用好“政策包”,抵制污名化、掌握主动权,将文化“出海”不断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8.
《山河故人》号称是贾樟柯最贴近观众的一部影片,在影片风格、情感表达、人物形象和主题呈现上,该片也与贾樟柯之前的影片有很大的不同。在人物形象上,影片中人物的身份、气质、命运等都呈现出与以往影片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是贾樟柯创作转型的艺术追求,也是其影片对时代变化的呼应。  相似文献   

19.
李安再度荣获瞩目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是世界电影界对他的东方情怀西方表达这种电影导演方式的认可。他执导的作品以丰富多元的题材和浓郁的人文气息闻名于世,通俗晓畅而婉约精炼。他的个人经历是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导演走向世界的一个过程,也是好莱坞改变自己适应世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人的共识符号,也是人类结成稳定共同体的依据和内在动力。其中,精神文化的传承或再生产,是这种共同体的内聚和认同的源泉。电影艺术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影艺术,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1948年被誉为“中国现代电影前驱”的费穆拍摄了他的巅峰之作《小城之春》,电影中浓烈的诗意韵味,透露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幽香。2002年中国“第五代导演”田壮壮拍摄了同名电影《小城之春》,以跨越时空更加理性客观的感受致敬经典故事。两版《小城之春》,两代中国电影导演,在横跨54年的同题诠释中,向我们传递了如何通过电影艺术来识别民族身份的重要话题。该文拟从不同时期电影人将电影语言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不懈追求,谈对中国电影创新发展的思考与期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