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雪峰 《文化学刊》2022,(4):206-209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经典之作举世瞩目。受英美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的影响,英美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独具一格的语言特色。而若想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就必须以文化背景为切入点,遵循文学作品解读原则。因此,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赏析英美文学作品,解读其语言特点,希望可以加深读者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相声是中国特有的语言艺术,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相声表达意义产生幽默的形式多样,其中仿拟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以福康涅的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该理论的核心——“四个网络”(简单型网络、镜像型网络、单域型网络和双域型网络)分类分析相声中的仿拟现象和意义的构建过程。通过对具体相声语料的分析证明概念整合理论对相声语言的解释力,从而为相声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并扩大概念整合理论的解释范围。同时,研究相声这种中国独有的语言艺术形式,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推广和发展,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中的颜色隐喻是不同语言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译者翻译作品时往往会忽略颜色隐喻框架在不同文化群中的差异,导致原作未能在目标语读者中产生相同的文学效果。鲁迅在《呐喊》小说集中赋予色彩语码诸多内涵,极具代表性。因此,本文依据框架理论将颜色隐喻分为相同框架和相异框架,对杨宪益、戴乃迭和蓝诗玲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框架下颜色隐喻的翻译方法,以期对中国文化英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唐小璐 《文化学刊》2022,(4):214-217
形象学视阈下的翻译研究将“形象”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框架下探究外译过程中的他者形象塑造问题。以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兄弟》的法译本为例,以形象学为理论框架,可以结合法国主流报刊对《兄弟》法译本的评价情况,从文本层面分析译本如何通过平衡身体叙事、回归女性主体意识以及对“文革”“改革开放”等时代特色形象的构建来对原文本的性别和文化形象进行塑造,从而探析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与中国文化形象塑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作为法国著名的翻译家,2000年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翻译了他的作品《翻译及对异的考验》,从而被大家广为所知。他的这些作品为后来的翻译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为译者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客观的理论视角。但是却很少有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可行性。该文以贝尔曼的翻译理论为基础,深入地分析了其理论在狄更斯的名著《远大前程》的两个中文译本的翻译过程中是如何指导运作的,同时也论述了其翻译理论是如何体现在文本的翻译中并影响翻译作品的。  相似文献   

6.
叙事背后是文化,对于叙事的研究其实质是对文化的透视和思考。就叙事学十分关注的诸如“形式”与“文本”而言,分析目标不仅限于叙事人称、时间等,其文字中蕴涵的国家形象、文化身份更值得审视。同质文化下产出的文本内容会得到其文化群体认知上的理解,跨语境的文学作品容易造成文本理解困难。以跨文化视角对叙事文本的创作方式、视角进行分析,会发现中德文化的殊异决定了其文学作品内容和叙事手段的差别。跨文化背景下的中德作家会以何种角度诠释并展示不同国家形象,跨文化叙事者对本国和异国的解读和想象的特点,其叙事方式如何带着深刻的跨文化意蕴,是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跨文化的中德文学研究从来不应是一个被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作品的发展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和继承是比较典型的状态,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也为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养分。在现代文学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比较显著的表现。立足于现代文学发展和文学作品的特征,分析现代文学作品中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诠释与衍生,同步分析具体的传承路径,以便基于文学作品为传统文化的宣传发扬找到更加合理的传承方法。具体来说,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表现在文化思想维度、艺术形式维度。同时,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对传统文化的层次进行了延伸和拓展,主要以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的自由平等的追求、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为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8.
把汉语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总要涉及中国文化。一种文化体现在其独特的语言、历史、典章、民俗、文艺、传说、神话、宗教、心理等等之中。我从自己翻译的经历中认识到,我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很不够。每当翻译完一篇作品,我首先感到的是,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限于语言和学识水平,很多应该翻译出来的东西没有得到充分表达,或者根本没有传达出  相似文献   

9.
经典文学作品意涵丰富,其背后的美学价值、思想价值和社会生活场景的描述带给后人的历史画面等都是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丰富的宝藏,每个人阅读过程中会因为其自身的社会阅历和知识层次有不同的理解。《促织》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小说。这篇小说通过描写成名一家不幸的遭遇,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表现了老百姓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深刻的批判力和独特的观察视角,使其社会意义更深一层。该文以举例方式列举了类如《促织》这样的文学作品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分析与欣赏,包括斗促织文化、腐朽官僚的作风、描绘的社会生活、语言与故事结构等,以此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启发人们思考当下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林耀华先生在<金翼>中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一个家族的发展变化过程,但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天命观和风水理论的角度来探讨<金翼>中两个家族的兴衰史,探寻金翼之家兴盛背后的文化动力,进而我们可以看出天命观和风水理论这两种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创作环境文学可以宣传环保理念与生态思想,了解、阅读环境文学作品可以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环境问题,深入了解古代的环保制度及古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同时从多方面分析近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过程,并围绕环境文学与环境运动发展展开论述,研究结果证明了环境文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就笔者在法国学习与研究的经验来看,当代法国社会对中国的文化认知基本上停留在他们对中国某些特定的文化器物(艺术藏品)与实践(气功、中医、风水等)的喜爱上。法国人想象中的中国文化大多围绕着所谓的“传统”而呈现,这是一种典型的片面化和简约化的做法,逐渐地将中国文化置入一个狭窄的范畴,使之成为他们认知中国的文化底版。  相似文献   

13.
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见证了170多年的中美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也记录了华裔移民在异国他乡的艰难奋斗历史。作为美国主流社会文化中的少数族裔文学之一,华裔文学走过了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目前地占据一席之地的发展转变。纵观其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华裔群体的共同文化空间,即唐人街,一直是华裔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书写要素。文章梳理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及唐人街的形成历史,细读具有代表性的华裔文学作品中的唐人街书写现象,以此解读华裔群体的共同文化空间——唐人街及其文化情结。唐人街是华裔移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展现的是一种区别于美国主流社会的不同生活方式。它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各种外在表征,是浓缩在异域地理空间里的中国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4.
模糊是重要的创作手段之一,文学翻译使用此种手法再现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本文以英译本《围城》为例,采用案例分析及文献研究的方法,从作者、译者、读者的角度,参考近些年来文学界相关理论研究,对语用模糊现象进行定义分类,探讨语境等因素在语用模糊翻译中的作用,分析翻译策略。通过分析《围城》中语用模糊翻译现象,了解到在运用语用模糊翻译时,要重视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将文学作品翻译与语用模糊现象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5.
阐释学作为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与翻译研究密切相关,因此翻译理论家又逐渐发展出阐释学翻译观,以进一步剖析、指导翻译研究和实践活动。陕西乡土文学作品作为中国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所在的地域环境为依托,通过一系列丰富的人物形象、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乡土风情的呈现,经过作家的生动描述和想象,勾勒出的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文化图景。该文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为理论基础,以陕西乡土文学作品《青木川》英译本Greenwood Riverside为分析案例,从信任、侵入、吸收、补偿4个分析步骤,对译者翻译译文时用到的处理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归纳文学作品外译时文化现象的处理策略,旨在推动我国乡土地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16.
“物哀”,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在日本文化艺术发展中,这种思潮深深地融入了日本的文学之中,成为影响日本文学艺术创作与审美的重要思想观念。然而,由于日本文学中关于物哀思潮的解读比较多样,导致部分文学作品的读者对“物哀”的理解不够准确,影响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基于文化学习交流的需要,该文拟对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思潮作针对性的剖析。首先,对物哀思潮进行概括性介绍分析;其次,对该思潮产生的原因,以及在日本文学发展中的影响力进行了研究探讨;最后,逐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关于物哀思潮的研究内容体系,为了解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思潮提供相应的内容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不同,这更多的体现在"礼"这一方面。双方要实现更好地交流,必须重视中西方礼的差异性。基于此,现主要从中国"礼"文化和西方个人主义角度阐释"礼"文化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影响,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提出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探求中西方文化共通性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韩乐 《文化学刊》2022,(9):200-203
英美文学作品在创作时融合英语的特点和当地的生活环境,具有典型的文化性和地域性,是研究英美文化和英美文化体系的重要依据。由于创作环境不同,英美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语言运用和语境特征与其他文学作品存在一定差异,为了能深入掌握这类文学作品的主要文化价值,明确了其中蕴含的现实性、戏剧性和对经典的引入,直接从其语言特点着手,再对关联性语境的形成与构建进行分析,了解作者和读者之间互动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该语境在阅读障碍消解、含义补充和文化解释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银晓峰 《职业圈》2010,(36):13-15
在任何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都是相辅相成,紧密相扣,缺一不可的。所以,任何企图或者鼓吹用文化或制度中的一种代替另一种或者突出一种淡化另一种的理论都是极其愚蠢、误国误民的伪科学。  相似文献   

20.
颜色词在词汇系统中极为重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伴随意义。从语言文化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后,文化伴随意义就被看作是一种语言文化学研究对象而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中国与俄罗斯的交往不断密切,国内外学者研究汉俄语中颜色词的频率不断提升。该类研究主要将语言本体扩展作为基础,从两国文学作品理论研究出发,缺少实践性及生活气息。本文系统阐述了汉俄语颜色文化伴随意义上的共性与异性,并对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