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叙事背后是文化,对于叙事的研究其实质是对文化的透视和思考。就叙事学十分关注的诸如“形式”与“文本”而言,分析目标不仅限于叙事人称、时间等,其文字中蕴涵的国家形象、文化身份更值得审视。同质文化下产出的文本内容会得到其文化群体认知上的理解,跨语境的文学作品容易造成文本理解困难。以跨文化视角对叙事文本的创作方式、视角进行分析,会发现中德文化的殊异决定了其文学作品内容和叙事手段的差别。跨文化背景下的中德作家会以何种角度诠释并展示不同国家形象,跨文化叙事者对本国和异国的解读和想象的特点,其叙事方式如何带着深刻的跨文化意蕴,是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跨文化的中德文学研究从来不应是一个被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自《关雎》诞生以来,无论是古代儒学的经学附会,还是现代文学语境下的解读,都是对《关雎》“诗人始意”或远或近的“离”。遵循“若即若离”的文学解读原则,解读《关雎》主旨的维度一般有三个,该文从文学文本出发,通过训诂和考据的分析把诗歌文本视为一个艺术整体,进而把握古典文献还原解读与现代阐释之间的恰当距离。  相似文献   

3.
红山考古学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的重要一环,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从数理统计的角度出发研究红山文明的文献还未曾发端。本文通过对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发掘报告的玉器数据整理分析,对牛河梁遗址所出土的玉器进行了基本的统计学描述,并通过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得出了基于数据的若干推断。  相似文献   

4.
神话不作“广义”和“狭义”之分,神话的范围是由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决定的,即它只是人类“童年”时期产生的一种原始性的、真诚的幻想形式的文化结晶;马克思关于它们是“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的论断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叶舒宪 《文化学刊》2013,(6):29-45,F0002,F0003
比较神话学研究的重心始终局限在文本主义的取向上,艺术学和艺术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异军突起,给文本主义的神话研究带来巨大刺激和牵引作用,使之逐渐摆脱原来的学科本位主义束缚,出现比较神话学与艺术学、艺术史研究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笔者着眼于人文学科,梳理这场学术范式变革的起因,称之为“人类学转向”。  相似文献   

6.
空间意象图示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在不同国家诗歌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展现。诗歌翻译过程中,空间意象连接中外文化,传播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激发英语国家对自然空间中原型意象的感受,唤醒他们对自然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该文从生态空间的视角,对《早发白帝城》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解读,试图找到诗歌英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国内的文学人类学一派新提出的文化理论称为"N级编码论"。将文化视为一种历史地生成的文本状态:其最初编码,即一级编码,指先于文字的符号,如口头话语歌谣、结绳记事、《易》之卦与象、彩陶或玉石器雕刻等。汉字是作为二级编码出现的,距今三千多年。文字要比一级编码晚得多。把《尚书》《诗经》等早期经典文本,作为三级编码;又将汉代以后的所有作品视为N级编码,直到当今。文化文本不再是僵固的,而是一个联系着史前时代与未来时代的现在进行时,是一个从远古走来的、至今仍在延续的活态的再编码过程。从一级编码到N级编码的全程看,文采的问题也就自然出现分级认识的需要。最早是口语修辞和图像之彩,其次是象形字书写之形彩,再次是文字形式排列之美。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立德树人要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高度重视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雅树人”是新时期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新途径。该文通过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的实例,探索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练出“雅”文化,并将其融入高职教育,构建“五雅并举”育人体系,旨在营造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文化环境,拓展育人时空维度,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五彩之鸟是为凤,东方的凤,则由于部族力量的强盛和王权的统一,逐渐影响到四方,一度成为华夏的共同信仰。商凤的文本记载和考古实物之间,存在两个层面的不吻合。“鸮”作为商人崇信,而周人极力诋毁的原型性形象,最有可能是作为旧文化象征而存在的“商凤”。西周以降,凤鸣岐山神话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史前到殷商时代崇拜的鸱鸮神鸟或者说鸮凤被雀凤,即商凤被周凤、东凤被西凤逐渐取代和替换的过程。周凤的真正定型应该是在穆王时代,昭穆之际风云变幻,王权遭遇空前的危机,也由此带来了周人的寻根问祖,并以此强调其权力合法性,艺术表达的突变正是其最大政治诉求的体现。在这个危机时刻,周人通过直接寻求族源性的文化支持,最终摆脱了殷商的旧俗。当西风(凤)压倒了东风(凤),周人建构起华夏一统的新王权神话谱系,周凤从此取代殷商各族之凤而成为唯一性的王权象征。这就是周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10,(2):191-191
《文化学刊》“光明网博客文化言论略览”栏目开设至今,起到搭建学术平台、共筑学术桥梁的重要作用。本栏作为透视光明网博客的微型窗口,虽不能包罗万象,囊括所有,但却竭尽全力集精华之所在,对最新、最热、最有深度、广度和引起广泛共鸣的博文通过摘录、述评推介给本刊的广大读者,同时,也欢迎“博友”们将适宜的文章直接投寄本刊。  相似文献   

11.
文学人类学是世界性的跨学科研究潮流在中国当代催生出的新兴学科。从神话原型批评起步,经过三十年的研究积累,文学人类学目前处在努力建构一套适合中国本土文学和文化实际的新理论体系。其中一个主要的学术突破是打破了文学本位的神话观,将神话研究引向文、史、哲与宗教学相互整合的大视野。自2009年首次提出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的命题,学术范式的变革获得理论上的自觉意识,本文再论神话研究学术范式的变革意义,并对"神话中国"研究的未来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壮族的风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壮族的民俗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广西壮族民俗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外宣翻译是在我国“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对树立积极正面的中国多民族国家形象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仍存在较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传播的效果,也不利于广西故事“走出去”。鉴于此,该文以广西壮族为例,分析壮族民俗文化外宣文本的特征,并以目的论为指导,以传递信息、促进对外交流为最终目的,采用适合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进行外宣翻译,为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外宣文本英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唐小璐 《文化学刊》2022,(4):214-217
形象学视阈下的翻译研究将“形象”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框架下探究外译过程中的他者形象塑造问题。以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兄弟》的法译本为例,以形象学为理论框架,可以结合法国主流报刊对《兄弟》法译本的评价情况,从文本层面分析译本如何通过平衡身体叙事、回归女性主体意识以及对“文革”“改革开放”等时代特色形象的构建来对原文本的性别和文化形象进行塑造,从而探析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与中国文化形象塑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离不开政策的有效指引。厘清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政策偏好,可以为大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性的认知,也可以为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提供实践方面的参考。该文选取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地政府公开的10个文化政策文本,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采用词频定量分析与话语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主要以“服务”为关键维度,以项目为建设单元,以经济层面的运转为建设标准,同时注重体系构建。建设主要侧重: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进行开发,突出文化建设主体的多样性,将受众需求作为产业发展导向,构建交流与对外宣传的数字平台。  相似文献   

15.
杜实 《文化学刊》2012,(4):107-110
个体经济交易是日常生活中平常的现象,在这一场域内,讲价早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习俗。为研究这一文化事象,笔者借用“场域”概念界定交易时空,从历时性层面追溯讲价习俗的生成,通过讲价习俗的文化透视,进入其共时性层面的博弈分析,最后以讲价行为相沿成习的独特内生力为基础,提出讲价习俗的文化意义,并认为讲价习俗并不会随着“现代性”的渗透消失,而是会以其历史的传承性,立足于民众的集体无意识延续至未来。  相似文献   

16.
100年前 ,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 ,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的现代学术范式。这一学术范式 ,存在着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来不恰当解释中国文本的可能性 ,所以应该用“跨文化阐释”这一模式加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而这一点也正是《红楼梦评论》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与单向阐发不同 ,《红楼梦评论》的阐释是“跨文化阐释” ,它注重的是中西方平等双向的互文性关系。《红楼梦评论》虽然接受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却不可以用“影响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而只能用跨文化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相似文献   

17.
该文将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华裔女性移民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认为既有研究将之定义为传统中国母亲,固守中国传统文化,是忽略了“持家”在华裔族裔文化身份重构中的影响。该文以《喜福会》中的母亲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融合角度辨析母亲在华裔族裔文化身份重构实践中何以被定义成社会的“理性”因素,指出她们利用沉默持家参与到族裔文化身份重构进程之中,成功地将“偏执专制”的母亲负面形象转化成正面的“族裔母亲”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们非但不是消极保守派,反而是重构华裔族裔文化身份的积极力量,有助于延续和发展华人族裔文化、重构族裔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提出改造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的“大传统和小传统”(Great tradition and little tradition)概念,按照符号学分类指标重审中国文化传统,把汉字编码的书面传统作为小传统,把前文字时代以来的神话思维视为大传统.提示生活在文字编码小传统中的当代人,如何...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日渐紧密,外宣翻译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该文立足于广西特色茶文化特点和内涵,以广西茶文化外宣文本为语料来源,结合外宣翻译的特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以“三维转换”为原则,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广西茶文化外宣翻译文本进行分析。探究加注法、增减译法、释义法等翻译方法在此领域中的应用,以期促进广西茶文化的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助力广西茶产业的对外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上古神话有两个系统,一是以鸟兽为主体的昆仑神话系统,一是以英雄为主体的太行太岳神话系统。太行太岳神话系统包括了中国神话最精粹的内容,射日、补天、填海、移山、治水、追日等著名神话皆属于这个系统。这一神话系统,渗透着民族童年的经验与感受,体现出了植根于山岳之中的文化特有的品格。发自于大山底部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铸就了民族道德至上的文化理念与“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思想信仰。这一文化精神在历史的流变中,分流为“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两个系统,这两种文化在历史中互渗、互补,彼此消长,绘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