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哈萨克语中名词有格的语法范畴,格表示词在词组或句子中与其他词相结合时的各种结构关系。比较分析哈萨克语助格与维吾尔语后置词bilεn,是语言研究中值得探究的问题。该文介绍了现代哈萨克语助格的附加成分特点和现代维吾尔语后置词bilεn的分布特点,论述了哈萨克语助格和维吾尔语后置词bilεn的意义及用法;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哈萨克语助格和维吾尔语后置词bilεn的特点、意义及功能等几个角度来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汉语和哈萨克语都是我国民族语言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词蕴含着浓厚的民族信仰与特色,展现着独有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将汉语专有名词翻译为哈萨克语时,既要注重汉语所要表达的词汇意义,又要符合哈萨克语语法范畴。基于此,该文主要举例分析《新疆日报》2023年8月至10月哈萨克文版常见的人名、地水名词和团体部门专有名词的翻译方法,并简要探讨其在实际问题的运用。该文对汉语中常见类型的专有名词进行哈译方法探析,以期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汉语中专有名词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并在汉语和哈萨克语互译的实际过程中作出较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述宾结构作为SVO型语言的汉语中不可或缺的语法结构,凭借其种类变化十分丰富的特点,在汉语语法中占有重要地位。述宾结构是哈萨克语SOV型语言中十分重要的语法结构。但是两种语言的述宾结构除语序差异外,在表达形式和语法规则等方面均存在不同之处。该文将采用对比分析法从述宾结构的结构形态、语法、语用、语义等方面进行对比,力求分析出两种语言中述宾结构的共性和个性,希望可以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并掌握述宾结构以及由述宾结构构成的句子,并为后来学者研习交流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还希望该文能够对翻译工作提供参考帮助,推动述宾结构的实际应用领域与价值的探寻,促进汉语和哈萨克语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汉语动词中能愿动词的词量虽少,但意义复杂多样,又与一般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除了可以单独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外,其基本用途是同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表达主观意愿和可能、必要性等意义,在生活中被频繁使用。该文主要综述了能愿动词的定义、名称、分类及使用功能,在对现代汉语进行语法分析的基础上细致地分解汉语能愿动词的相关概念、语法功能,以此阐述汉语能愿动词在哈萨克语中的相应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AABB重叠式形容词作为现代汉语语法中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前人研究成果甚丰。该文以外国学生学习AABB重叠式形容词的偏误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外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汉语AABB重叠式形容词时产生的偏误情况,并总结归纳出主要的偏误类型及其偏误产生的原因,以期有助于外国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汉语。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人称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有时可以隐去,有时则不能。现有研究并未对"人称代词+的+名词"这一结构中"的"的隐现规律进行准确全面地概括,同时也未能遵循统一的思路进行分析。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参照点理论出发,提出在"人称代词+的+名词"这一构式中,当人称单词所表达的语义在其与名词的语义关系中充当参照点时,这一结构当中的"的"可隐可不隐;当两个语义关系中不存在参照点关系时,则需借助"的"来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不可隐去。认知语法框架下的参照点理论为"人称代词+的+名词"这一构式中"的"的隐现提供了一以贯之的认知理据,有助于进一步探究语言本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民族语言的文化语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由于各民族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不同,而以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赋予颜色词特殊的民族文化语义,致使相同的颜色词,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语义中呈现出多彩的内容。本文对语言中最基本的颜色词之一"白色"的一些民族文化语义进行诠释、探讨、分析、比较,主要涉及满语、女真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以及汉语中"白色"的民族文化语义,从而揭示出这些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同时了解到"白色"一词所反映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民族文化心理,揭示出民族语言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在认识生活过程中学会各种各样的认知范畴,这些认知范畴都通过语言中相应的语法形式表达出来。在语法范畴中,"数"范畴是最基础的范畴之一,它是我们认知和掌握语法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维吾尔语与汉语两种语言名词"数"范畴的对比分析,发现维吾尔语和汉语在单数和复数的形式和用法上,相同点少,不同点多。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打”是有多个读音、多种词性的词。它表义复杂,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颇高。动词“打”最初也是个单义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又衍生出许多派生义。因此,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不免出现许多问题。该文主要是对现代汉语动词“打”的哈萨克语翻译分析,介绍了汉语动词“打”的各个义项,将对汉语中含动词“打”的各个义项词语与所对应的哈萨克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力图寻求其特点,为今后哈汉学习者在动词“打”的翻译上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介绍了如何规范哈萨克语报刊语言,哈萨克语报刊存在的问题及规范的意义。该文主要从哈萨克语报刊编译方面着手,在编译过程中存在新词术语编译不恰当、报刊用语口语化、流行语的运用不当、句法成分的缺失和改变,以及翻译环境影响等问题。该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希望能对从事哈萨克语报刊的编辑提供哈萨克语报刊语言规范的参考建议,对学习哈萨克语的学习者起到正确的语言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如"冰雕""环境保护"一类的复合名词或名词短语,有学者将它们定义为"OV逆序复合名词",认为它们是按照述宾结构逆序倒装而成的。"OV逆序复合法"与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式有紧密联系,但没有任何标志就发生的宾语前置现象却十分少见。缺少有力的历史语料例证便断定OV复合名词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为原型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需要以其他汉语语法现象为依据作出合理的解释。汉语中动词活用作名词的语言事实古已有之,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已形成动词零形式名词化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单音节副词可以重叠,我们把这样的单音节副词叫做基式,重叠的形式称为重叠式。现代汉语单音节重叠副词可以分为三类,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单音节副词基式和重叠式的不同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生态话语分析注重研究语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近年来,基于系统功能语法视角的生态话语分析越来越多,然而以往多数研究针对及物过程参与者角色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忽视了小句过程语义表征的复杂性。因此,该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为指导,综合利用经验意义系统中及物分析模式与作格分析模式,建立起及物—作格综合分析模式,进而在“多元共生,和谐共进”的生态哲学观指导下,结合过程语义分析,建立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分析综合模式。最后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两篇生态语篇为例对该模式进行实践应用,以检验该分析模式的合理性和实操性,并揭示各生态语篇所含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方位词,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词类,是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它的研究自然十分必要。笔者首先论述传统语言学理论下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从语法研究、语义研究及词类归属三方面展开论述,然后总结出学者们对方位词研究重心的转变,即从关注语法到关注语用。  相似文献   

15.
平顶山方言的程度副词范畴具有特殊性,“恁”经常出现在口语表达中。该文认为,平顶山方言中的“恁[n?n41]”为程度副词,并尝试从语法、语用和量级程度3个方面来探讨“恁”的用法及特点。研究发现:从语法功能来看,程度副词“恁”主要用来修饰具有隐喻性或感情色彩浓厚的名词,修饰部分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能愿动词,或者修饰短语等;从语用角度来看,“恁”受其搭配成分感情色彩的影响,主要表示肯定、劝阻、疑问的感情色彩,“恁”一般通过重音、倒装,个别情况下通过重叠形式“恁X恁X/Y”来凸显焦点;从量级程度来看,“恁”属于绝对高量级程度副词,并且平顶山方言中的程度副词“恁”“镇”的语法功能基本相同,常替换使用。该文旨在丰富平顶山地方方言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网络流行语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躺平”以及汉语短语“躺平”具有不同的语法特性。“躺平”通过隐喻演变为网络流行语“躺平”的语义所指内容,网络流行语“躺平”从理性意义、感情色彩和语法特性三方面都区别于汉语固有临时性词组“躺平”。“躺平”流行语成因有语言内部机制原因和语言使用者外在原因,还可以用现有的流行语理论判断分析“躺平”的流行语义和扩散方式,并通过语言特区理论表明网络平台是“躺平”的创新源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维吾尔族通过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来丰富本民族的词汇。首先,该文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维吾尔语借词的现状,发现维吾尔语中有大量的俄语、英语借词。同时,通过统计归纳总结发现,维吾尔语借词大部分是学术类和生活类词汇;其借入方式主要包括音译词、音译类别词和合璧词;借词的词性以名词为主;有些借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其次,该文还探讨了借词借用的原因,如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最后,针对借词现状和借入原则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总之,借词研究在维吾尔语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从语义和语用层面解读"所谓X"结构的含义。从语义角度看,"所谓X"结构的第一层含义是用以提出需要解释的词语,可理解为"所说的";第二层含义是用以表示对中心词"X"的否定、讽刺和挖苦的含义。从语用角度看,说话者所言的中心词的词频和听话者的认知构建都是影响"所谓X"结构语义不同的因素。本文旨在对"所谓"结构能够实现不同释义的成因进行探究。经过考察,笔者发现,"所谓X"结构差异性解释与其所在的语境和语用原则有密切的关系。"所谓X"结构是否用在与中心词概念意义相关的语境(即是否违背"R-原则")、其中心词的词频高低、听话者的认知状态等都是导致语用隐含性实现的直接原因,这些原因是解释"所谓X"结构有不同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刘亮  李音翰 《文化学刊》2022,(4):202-205
现代汉语中存在两个“是”,一个是判断动词,另一个是焦点标记,前者处于句法结构中的较高位置(CP域),后者则处于较低位置(VP域)。利用这两个不同的“是”,可以构成成分位置相反但语义相同的可逆句以及具有相反意义的歧义句,借助句法制图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在自然语言中原本不被允许的句法和语义错配现象。  相似文献   

20.
"大+时间名词的"结构是汉语常用的一种表达格式,本文从进入结构中时间名词的种类及结构的语义、语用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时间名词的数量逐渐增加,结构通常表示应该做某事或不该做某事,反映了人们的普遍认知,同时受个体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