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中国红色文学担负向世界传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塑造中国人民辛勤劳动的生活形象,为我国促进外交,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沙博理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积极促进中西方国家文学层面的交流。胡庚申教授最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以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视角研究翻译活动。该文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沙博理译介的茅盾作品《林家铺子》和《春蚕》,分析其红色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探讨生态翻译学如何具体解决案例,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探究中国红色文学的翻译策略选择,以期为中国红色文学的英译及中国红色文学“走出去”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日渐紧密,外宣翻译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该文立足于广西特色茶文化特点和内涵,以广西茶文化外宣文本为语料来源,结合外宣翻译的特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以“三维转换”为原则,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广西茶文化外宣翻译文本进行分析。探究加注法、增减译法、释义法等翻译方法在此领域中的应用,以期促进广西茶文化的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助力广西茶产业的对外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环境,选择最佳译文的过程。作为中医文本的基本单位,中医名词术语浓缩和概括了中医学的文化内涵。该文分析了中医名词术语英译过程中涉及的“语”“人”和“文”,以及身处生态翻译环境中的译者调整并适应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最终产生适应生态环境最佳译文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德国的翻译传统出发,讨论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观以及"异质性"的内涵,进一步阐述异化翻译观背后施莱尔马赫对于翻译本质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观在西方翻译学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州评弹是一种传统曲艺评书形式,以苏州方言为代表,采用吴语评说表演,是评话、弹词的总称,产生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并广为流行。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苏州评弹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弹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因此弹词的研究和传承尤为重要。生态翻译学以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并对生态翻译环境进行适应选择,即对译文进行三维转换。该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汪榕培、尤志明和杜争鸣对苏州评弹翻译时三维转换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6.
公示语是树立城市形象的首要“窗口”,也是城市可视化、情感化、国际化最直观的表达。目前,双语公示语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采用生态翻译策略并进行三维适应性转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聪  伍剑云 《文化学刊》2023,(10):170-173
美国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翻译行为是某种形式的“折射”或者“改写”,改写即操纵,翻译的改写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手段。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因素是影响“改写”过程的重要因素。以上三要素的提出以及三者与改写关系的阐述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路径,也标志着翻译学研究中“操纵学派”的形成,实现了翻译研究从文本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也呈上升趋势,大众对翻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而翻译批评正是提升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多维度结合的方式,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对《一件小事》这部出自鲁迅笔下的经典小说的三个译本进行批评赏析。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融合发展的今天,通过外宣翻译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树立大国形象、构筑中国政治话语权至关重要。该文基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运用案例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探究译者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过程中,如何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灵活处理中英句式结构差异、中国特色词汇表达和中文四字格结构等翻译难点,从而整合出最贴近目标语读者思维方式的高质量译文,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实现源语环境和译语环境的动态平衡,达到译文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从生态翻译理论出发,探讨生态翻译理论对于解释方言的适用性。根据自建的《红楼梦》中南京方言中德译本平行语料库,认为方言翻译应注重生态翻译理论提出的多维适应及多维转换。该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统计了译者具体运用了哪些翻译方法和技巧来实现三维的适应性转换并对翻译效果进行分析,从而为方言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以期促进中华文化外译,传播博大精深的方言文化。  相似文献   

11.
电影片名翻译采取归化策略,能帮助目的语观众降低认知负荷,有利于电影的宣传和发售。本文以电影片名翻译为研究对象,以恐怖电影片名翻译为例,通过整理、分析多部恐怖电影的片名翻译,在影评网站上收集观众的反馈,分析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策略。本文连接了翻译学与电影学两个学科,拓展了翻译学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2.
许渊冲“三化论”与格特(Gutt)关联翻译理论均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统一,前者方法性与后者学理性的结合对中西译论“在互鉴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比较翻译学视角,采取理论分析与译文研读相结合的方式,对二者的互补性关系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三化”的认知论本质在于依据作者与读者认知情况的差异对原文信息进行一般化、特殊化或替换等处理,使之顺应译文读者的心理认知语境;(2)“三化论”与间接翻译均是“解释性相似”翻译观的体现,“三分”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可为其方法论的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王慧 《职业圈》2007,(6S):125-125,98
不同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和办学规模,决定了不同的外语学院具有不同的内涵。文章从以上角度出发,对“外语学院”的译文进行了精心收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盈虚》是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品,取材于中国古典《左传》,描述了卫庄公(太子蒯聩)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该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遵照“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指导原则,以短篇小说《盈虚》的李默默、梁玥、六花、林非等4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转换”视角,考察各译本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及其在各维度下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的高低。研究发现,4个译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翻译选择不适配问题。总体上看,李默默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在语言维和交际维,均能完成译文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其具备较高的翻译品质。但在文化维,由于原语和译语的“文化生态”并不对应,造成4个译本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的完成度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与此同时,各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文学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之一,承载着蒙古族丰富的历史、地域特色与价值观。在全球化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蒙古族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蒙古族文学作品《流浪的盘羊》为例,文中包含大量蒙古族文化负载词及其中文常用表达,该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通过分析蒙古族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翻译,结合具体有效的翻译策略,考虑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有效传达文化的特殊信息,使原语和目的语读者产生相同的阅读体验,以维护生态平衡和文化多样性,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增进世界对蒙古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公示语作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窗口",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国家的文化内涵,公示语翻译在对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准确地传递信息、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方法——三维转换(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为出发点,在公示语翻译时进行恰当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探讨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欣 《文化学刊》2014,(1):125-128
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文学翻译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水浒传》库恩德语译本《梁山泊的强盗》为研究对象,结合译介学及文化翻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在仔细研读《水浒传》原著及库恩译本的基础上,分析译本对原文所做的翻译操作以及对中国特有文化现象的处理;同时解释中德文化差异、时代背景及个人价值观对译者的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韩国诗人金亿在韩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从同一原诗《子夜吴歌》的3个韩译文出发,探讨3个译文的翻译及特征,旨在找出不同译文的差异与进步性,从而归纳出金亿翻译汉诗的翻译观。研究发现,在翻译汉诗方面,金亿通过“创造性意译”重现诗的“诗想”,在“本土化意识”下,将汉诗翻译为更具韩民族特征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19.
《驾驶我的车》(『ドライブ·マイ·カー』)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在2014年首次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女のいない男たち》)中的首篇小说。小说集中的几个故事由6位译者分别翻译。而该文所探讨的该篇小说是由著名翻译家林少华教授执笔翻译,该文将在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对此篇译作进行分析,以期丰富此理论,引起读者思考,帮助读者加深对《驾驶我的车》汉译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图书发行以来,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对外译本的关注多聚焦在传统翻译学领域中,总结翻译策略,评析翻译结果。笔者打破常规,尝试用译介学理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结合德译本中的具体例子,分析翻译过程中信息的变化以及影响译者进行创造性叛逆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德两国文化的差异,以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