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文化软实力是当今国际交流中文化竞争的内核。对中国来说,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推进世界文化影响力,打造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格局,是强化汉语国际交流地位的重要前提。目前,对外汉语教育和孔子学院是国际交流中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和产生影响的重要环节。在文化建设与国际交流中,二者发挥显著作用的同时,也面临传统文化内容挖掘不深、在文化交流当中造成他国文化危机等诸多问题。持续加大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同时进行汉语国际交流的不断优化,将成为未来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的基本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肖长华 《文化学刊》2016,(4):123-124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内容。当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国际国内新形势,需要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其作用、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二者来说有着双重的价值与意义。在融入过程之中,与时代背景结合,与学生成长结合,寻求二者契合相通的落脚点是融入与渗透的关键问题。因此,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实践发挥现实价值等实现途径的探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融合创新研究,主要包括3个内容: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有着内在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体现为文化传承、道德示范和历史借鉴3个方面。同时,高校文化育人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方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文化育人的实现具有价值意义。具体包括:历史价值体现为坚定传统文化认同;现实追求体现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要求体现为推进文化育人工程。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融合思考,提供了明确教育目标、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法等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对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大有裨益。然而,大学生自小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多是碎片化与未细化的,传统文化的基础较为薄弱。考虑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进行思想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合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能够有效宣传与灌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天门优秀传统文化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高度的契合点,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共同形成了融合的现实需求与利益诉求,解释了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必要性。提出天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现实困境并给出具体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悠久,内涵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祖辈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传承中华文明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将传统文化和中职思政课相结合,不但可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而且也是思想政治课的宝贵资料,能够让中职生在感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走向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如何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使其推动现代中国前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民本思想、家国情怀等精髓出发,探讨其具有的时代价值,并立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其现代转化,能够充分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传统道德价值理念、道德养成方法和道德实践模式,对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找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切入点,从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五个方面入手,把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思想理念、养成方法、践行方式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方面建设中。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目的就是要使新时代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感受当下、启迪思考、规划未来,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其基本方法和逻辑就是“知行合一”:其一,要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以正确的认知指导其道德实践;其二,要强化大学生的道德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其三,把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基础上的道德行为进行仪式化传播,构建“知行合一”的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研究目前在学术界还比较薄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方面入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要把握几个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造性原则、辩证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共英语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较少,甚至存在传统文化失语现象.因此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今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和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探索开展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开展丰富...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作为世界历史上四大古国之一,发展至今拥有着其他国家都不可比拟的文化财富,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导方向,更是国家教育必须珍视的瑰宝之一。该文通过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总结当下两者之间的融合现状,最后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教育内容较为广泛,在四书五经及《道德经》《史记》《菜根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经、史、子、集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同时也塑造了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修齐治平、自强不息等伟大的情怀和臻美的人生境界。该文主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以期能够改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安阳地方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运用现代化信息科学技术手段,转变传统大学数学教育教学方式,助推安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调动当代青年大学生大学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高校大学数学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安阳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与掌握大学数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可以促进安阳地方优秀文化的弘扬,增强地方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学习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我们要以创新理念与方式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丰富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传承与弘扬安阳地方优秀文化,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青年大学生。  相似文献   

16.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凝聚和积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血泪与汗水,描绘了华夏大地上的大好河山和花草树木,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力量,直到现在,依旧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无穷无尽的光辉。正因如此,该文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从文化传承角度出发,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逻辑内涵,并探讨其现实意义,列举出实践的方法和路径,希望能够给同行文化工作者注入更多新奇的灵感。  相似文献   

17.
胡启伟 《文化学刊》2022,(3):121-1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教育元素。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积极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育资源,将其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美育中,不仅提升了高职院校学生美育的质量,也在美育中促进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于此,笔者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美育的内在关联性,并随即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中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文化成为提升企业内在凝聚力和对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构建中的应用优势,分析了在融合过程中需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企业文化的有效措施,成功实现了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现代企业文化,增强了现代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对外竞争力,以此为相关人员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将其融入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丰富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具有增强文化自信、培育道德品质、丰富课程需要等价值意涵。应通过增强融入意识、优化融入内容、改进融入方式、构建融入机制等路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玉平 《文化学刊》2015,(3):170-17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的"稳定器"、社会的"方向盘"和民族的"主心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两者的基本价值追求一致,实践证明两者能够紧密结合,两者之间结合创新的诸多表现进一步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性、先进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