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策略,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理论创新。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科学内涵、时代意义、基本原则、实现路径等方面,形成了诸多颇有价值且发人深思的思想观点,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未来需要着重从以下环节入手持续深入研究:澄清前提性问题,进一步明晰理论界限;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进一步强化理论支撑;运用跨学科方法,进一步增强系统性研究;从战略高度把握,进一步注重整体性研究;以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考察,进一步拓展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然而,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要与新的时代条件相结合,做好其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非常重要。文章剖析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并探讨了推动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路子。  相似文献   

3.
任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不能忘记历史,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够开创未来,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然而传统文化始终都是发展的根本所在,永远都不能丢弃.除此之外,在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要及时对传统文化创新改造,始终坚持马列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让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发展保持一致.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中华文化、文明的国际传播问题,也再次强调了在文化建设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在理论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对象是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整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人类文化传承与演进的内在要求,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创新实践的历史必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然之义,更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动力之源,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不仅利于赓续中华文脉,更能汇聚中华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不仅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规律,更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该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中的方式、与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及文化霸权等方面入手,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来激发文化的创新力,又要建构中华文化国际话语体系,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软实力。在转化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深厚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魅力的重要工具。当今时代不断进步,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生生不息、延绵发展。因此,本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线,回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程,找寻其遵循的原则,并进一步探讨如何转化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及现代社会相协调。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纽带和保持创造性的源泉。在当今信息与科技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借助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方面,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积极尝试,并呈现出了丰富的非遗数字化转化案例。该文以全息影像与日本“歌舞伎”再造、视频直播与苏州织罗技艺、微信小程序与上海豫园灯会为观察分析对象,探讨已有案例在整合多元化实践主体,科技、叙事与场景的融合,提升非遗体验感和参与感等方面的经验启示,推进科技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前进方向。通过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这一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可见当前此领域的学术研究已经进入日趋成熟阶段;重要论述与基本内涵研究、价值与意义研究、理论定位研究为这一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但在下一阶段,应当避免主题的重复,在方法上减少定性研究方法,加大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提升研究的学理性;提升研究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如何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使其推动现代中国前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民本思想、家国情怀等精髓出发,探讨其具有的时代价值,并立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其现代转化,能够充分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位于我国贵州省中南部,紧靠省会贵阳,毗邻广西,既是贵州南大门,也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黔南州辖地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便是少数民族先民的聚居地,随着各时期的商贸交通,各民族文化在黔南州交融繁盛,由此黔南州是世界自然遗产和我国生态保护的示范地区,为人类文明发展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农业化和现代化的有机结合,黔南州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黔南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区,黔南州具有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因此,该文以黔南州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设计元素,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模式,立足于黔南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以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元素的旅游项目App,进行特色文化旅游App的UI视觉设计,以期帮助黔南州宣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1.
辽宁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朝鲜族非遗资源丰厚。近年来,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辽宁朝鲜族申遗工作取得了卓越成绩,不仅成功申报了5项国家级非遗,也获批了多项省、市级非遗项目。在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重申报、轻保护,宣传手段不丰富,非遗濒临消亡、文创产品与市场脱节,开发深度不够、开发利用不活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保护意识、拓宽非遗宣传渠道、传统与创意融合、让非遗文创与现代接轨、打造非遗小镇是辽宁朝鲜族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地方志在服务社会发展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方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发扬地域特色文化,充分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方法/过程]该文基于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方志文化发展展开研究。首先,根据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定性分析等方式,探索方志学及方志文化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内在演化规律;其次,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探析未来方志文化发展及创新性转化的路径。[结果/结论]新时期地方志工作及方志文化转化应关注新趋势,重视新方法,引入并应用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道德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是道德的精神寓所,有5 000多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积淀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追求。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基于农耕文明,在茶叶的种植、生产及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包含茶礼、茶德、茶事、茶道等在内的中国茶文化,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内涵和价值意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民族习惯。该文旨以“中国茶文化”为载体,溯源中华传统文化,探究其中蕴涵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以及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观引导人们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圣成贤,从而实现理想人格,实现与西方外在超越相对立的内在超越,实现高远的人生境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伦理道德观面临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无论从历史层面、学理层面,还是自身层面而言,传统伦理道德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都具有可行性。基于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新伦理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实践相符合,转向底线伦理与境界伦理相结合,即从培养合格的公民出发达到实现成圣成贤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5.
丹东作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丹东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工作有章有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优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浅层次。文章从红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自然山水文化资源等几个方面深挖丹东优势文化资源,依托优势资源探寻发展新路,以文化资源独特的魅力促进丹东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6.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人民文化自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保护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该文响应国家号召,通过记录常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了解其发展过程与传承现状,分析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力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思...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非遗产业化势在必行的趋势下,作为非遗的重要载体之一,非遗传承人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该文以东莞莞香为例,剖析非遗产业化过程中传承人在新时代发展时期面临的困境,生产效率低、从业收入低、后继无人等是传承人普遍面临的问题。对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该文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为非遗传承人走出困境、创新发展非遗产业提供新思路,助力推动我国非遗产业化进程和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辽宁在推动新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辽宁工业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工业发展的持久内生动力.该文对辽宁工业文化的生成逻辑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辽宁在创造无数个新中国"第一"中形成的奋斗创业精神、奉献担当精神、长子情怀、劳模精神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工业文化精髓,进而提出创新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姓氏为资源的中原根亲文化,主要是以中原姓氏、历史名人为文化依托,以姓氏文化为内涵的一种文化形态。其文化根源是根亲,通过姓氏来溯祖追源来实现血脉相继的目的。中原根亲文化是中华民族落叶归根思想的典型表现,体现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它的魅力不仅在于是对文化的传承,更在于它已经成为海外华人寻根问祖最重要的依据,从而激发炎黄子孙深刻融入在血脉中的爱国情怀与建设共同精神家园的热情,进而对地方精神文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悠长厚重,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知旧守正""守正创新"是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也是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永葆活力的时代要求。本文对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价值作深入梳理,明确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分析现阶段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遇到的问题,提出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要求下实现创新性发展的可能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