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悬崖之上》是一部具有显著文艺属性的优秀谍战题材作品。该片以卓越的拍摄手法,综合运用多种符号表达形式,通过深刻的情感书写、复杂的逻辑关联及细腻的心理表达在“雪一直下”所隐喻的特殊社会语境下为广大观众呈上了一部经典的光影符号叙事作品。本文从语境符号、结构与功能层面分析影片中的叙事情感,从话语符号、行为与物叙事角度开展叙事逻辑分析,从表情符号、叙事空白与观众参与视角分析叙事心理,以期探讨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琳琳 《文化学刊》2023,(3):101-104
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对后世戏曲《西厢记》的创作有着极大影响,二者在叙述视角上有很大改变。《莺莺传》看似“全知视角”的叙述模式并未深刻细致地展现人物的情感、性格、心理变化和故事发展背后的促因,而是以冷静理性的语言陈述事实,更大程度上属于“内聚焦”叙事。与此不同,《西厢记》的故事叙述更加细致入微,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细致,故事发展轨迹清晰,叙述模式属于“零聚焦”叙事。二者不同的叙事模式对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表达都有很大影响,也影响着作品在读者中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小说《沙地屯》是奥斯丁创作晚期的未竟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个人经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采用新的叙事题材与形式进行创作,进一步发展她的小说风格。研究以申丹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为关照,聚焦《沙地屯》的叙事题材与形式,发现小说分别描写了英国摄政时期医疗进步与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旧冲突,两种冲突一明一暗,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小说叙事中的显性情节与隐性进程,共同反映作者对英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混乱与断裂的体验与批判。通过这种混乱与断裂的体验,奥斯丁在创作中开始使用一种新的移动变化的视角对现代化进程进行观察与描绘,使《沙地屯》呈现出强烈的实验性质。  相似文献   

4.
肖锋 《生态文化》2006,(2):4-4,8
这个题目是编辑约稿时定的。乍一看去,回答这个题目很简单。我前年夏天看了著名作家张平的中篇小说《凶犯》,当时就对张平手术刀似的解剖农村现实关系的深刻性和力度感到震惊。在小说里,狗子不是英雄,但他为了守护一个护林员起码的良知和责任,而被各种社会关系和力量推向绝境。阅后令人掩卷长叹。在我们这个拍电影团队的一次论证会上,我提出了这个题材,大家一致叫好。这样,《天狗》很快就上马了。从“买”下张平的小说,到完成剧本改编,到剧组成立,用了约五个月的时间,《天狗》就开拍了。一个决策一定是有某些动机作支撑的。从一个电影投资者…  相似文献   

5.
电影《黛绿年华》是根据郑慧原著小说改编,但它实质上有着明显的张爱玲小说痕迹,影片在不少地方参考借鉴小说《第一炉香》,如二者所描述的基本场景、情节、人物等颇为相似,这也是电影《黛绿年华》与小说《第一炉香》》得以比较的重要基础。但电影导演对小说《第一炉香》的人物命运等进行了适当地改编整理,两个作品在故事基调、人物塑造与结局主题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对二者进行比较探析,以期更好地展现不同艺术表现手段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看上去很美》是王朔后期的创作,与他早期"痞子文学"的风格差别很大。差不多小说刚一出版就被导演张元看中,他用了将近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本文将首先介绍王朔及其小说《看上去很美》,随后从情节的选择、主题的表达分析《看上去很美》电影改编的特点,最后探究影片《看上去很美》成功的原因,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限定时空是电影广泛使用的一种手法,多见于悬疑类型电影。限定时空式电影以封闭的空间和有限的时间为主要形式,人物有限且具有群像化特点,事件高度单一化,采用多声部复调对白推动叙事。在限定时空模式下,探究由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改编而成的日本影片《12个温柔的日本人》,有助于全面认识限定时空模式创作的基本规律,对今后限定时空式电影亚类型发展和探索有启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谭》中的中篇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故事讲述的是银行家安迪·杜弗伦由于受到诬陷含冤被判入狱,生活一下跌入谷底,接下来人生注定是灰暗的,可是他心中仍充满对自由的希望。整部电影为了更好地塑造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改编时对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进行了艺术加工,推动矛盾向前发展,让观众享受电影塑造矛盾冲突的观影快乐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小说的主旨产生强烈的共鸣,最后也会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
邢军 《文化学刊》2013,(2):49-53
1937年,联华公司的集锦片《艺海风光》公映。其中贺孟斧执导的《话剧团》突破了当时电影创作中的情节剧框架,大胆地将人物的心理幻觉作为电影的表现对象,以人物的内在心理处境映照其所处现实环境。这种压缩外部叙事空间而着力开拓人物心理空间的表现手法在当时整个中国电影创作的大环境下显示出一种特立独行的探索勇气,预示着中国电影发展的某种多元化可能。  相似文献   

10.
陈洪标 《文化交流》2010,(10):75-78
宁海作家浦子印销4.8万册的长篇处女作《龙窑》自出版后受到多方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艺报》《文学报》等媒体先后发表了对该小说的评论文章,雷达、李敬泽、陈思和等10多位作家和评论家对这部小说纷纷叫好.称该小说是“对时光深处的乡村和大地充满诗意的怀想”。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宝琳曾经勇于挑战男性与白人的主导地位,对婚姻与爱情充满憧憬。但后来身为布里德洛夫家中的母亲却厌恶自己的丈夫与孩子,最终沦为白人家庭中贪图虚荣、自我欺骗的附属品。本文采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从女性视角与叙述声音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小说中的宝琳。宝琳通过凝视与评价他人构建了不同性别与种族之间的平等地位,在个人型叙事声音中结合自由间接引语塑造了自己面对白人时自信、独立的女性形象,并在作者型叙述声音下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两种叙事声音的冲突共同构建了宝琳这一悲剧形象,反映了受到种族、性别、叙事等话语桎梏的边缘群体的存在情境。  相似文献   

12.
《幸福终点站》作为斯皮尔伯格的经典作品之一,在美国本土乃至全球电影市场收获了积极的反响,常被视作励志温情片。然而,结合“后9·11”语境、好莱坞主流叙事电影的传统及斯皮尔伯格的创作风格,亦可从“美国例外论”与美国文化价值传播的角度对《幸福终点站》进行探讨。作为文化体验空间的国际机场,在片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芳华》改编的电影的主题与小说存在差异。小说对曾献身于文工团的那一代人的追述充满了伤痕的语调和对历史、人性的反思、批判,而电影则主要表达对文工团青春岁月的缅怀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相似文献   

14.
《新娘来到黄天镇》创作于1898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情节高潮之处戛然而止,引人深思。该小说中情节发展以杰克·波特的婚姻对黄天镇的影响为主线,凸显自然主义的主题。然而,笔者发现,在其情节发展背后,还存在一个与之相互补充的“隐性叙事进程”,即男权主义。这两者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表达出更深刻的主题意义,塑造出更丰满的人物形象,引发读者做出复杂的反应。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小说作品的优秀代表之一,其诞生于诸多小说文体表现形态在叙事艺术层面互相借鉴和参考的时期,在该部作品创作中,灵活应用预叙、非对称叙述与追叙等方法,把各类空间形态事物进行融合整合,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创作的自由度,在作品的审美功能方面,叙事意象获得充分体现。文章针对《聊斋志异》叙事意象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论述了其叙事意象背后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日报》作为中国国家英文日报,肩负着“传播中国,影响世界”的责任。其2018年以来持续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丰富内涵。在文字与影像的交织中,空间的单位信息量增加、表现力增强,空间成为提升叙事效果的重要手段。《中国日报》系列纪录片通过引入外籍主持人、平衡细节与宏大场景、自然呈现摄制后台等方式,丰富了空间的叙事层次与内涵,不断加深海外观众对中国的认知与认同。这揭示了国际传播的空间建构是一个多方参与建构和阐释的动态过程,应鼓励多元文本、多重参与、多媒联动,从而进一步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7.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明代拟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也为后世其他文艺形式的创作和改编提供了素材。子弟书《青楼遗恨》取材于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作者韩小窗运用清新流畅的诗歌语言,进行开篇隐括情节,抒情为主、叙事为辅等创作性改编,使作品具有独特魅力,极具感染力,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8.
陈畅 《文化学刊》2022,(9):224-227
《虬髯客传》是唐传奇豪侠故事的代表篇章,明代张凤翼据此而作《红拂记》。虽然《红拂记》的故事背景依旧是隋末唐初,但张凤翼的改编使其带有了明朝思想痕迹,如虬髯公甘为人臣结局所体现的“海权”和“教化”思想,李靖成为民族英雄所体现的“大一统”和“抵御外侮”思想,杨素转为开明贤臣所体现的唐明两代社会矛盾的不同。《红拂记》中的人物在继承原作某些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同时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改编自中国传奇故事的历史小说,其中一个重要的改编之处是加入了杜子春母亲这一角色。基于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本和作家的经历、社会背景加以分析,可以发现《杜子春》中母亲形象的塑造源于芥川的恋母情结。而恋母情结的产生,一方面,源于个人无意识,即童年的创伤性记忆与“内在孩子”的体现;另一方面,源于集体无意识,即因建构日本近代国家需要应运而生的“慈母”形象的建立。《杜子春》中的母亲形象体现了芥川龙之介的个人创伤与日本民族的文化创伤,同时企图通过叙事来帮助自己和读者治愈创伤。  相似文献   

20.
杨敏 《文化学刊》2024,(3):166-169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作家迟子建的代表作品。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酋长的女人的眼光为叙事视角来进行叙事,生动地刻画了鄂温克族的生活境况和历史变迁,展示了弱小民族在严酷自然环境和现代文明的双重挤压下所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亦融入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思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小说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民族的多维度图景,揭示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整部作品透过富有特色的叙事方式体现了其史诗般的品格,本文将从作品自身的叙事特点深入分析作品运用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