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语指示词由三项对立的"コ系列""ソ系列"及"ア系列"构成,而汉语指示词为两项对立,即由表示近称的"这"和表示远称的"那"组成。汉日指示词所属体系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日语学习者在日语指示词方面的习得。日语指示词本身的用法也非常复杂,目前我国高校所使用的日语教材仅对其"现场指示"和"文脉指示"用法有所介绍,几乎没有涉及其"观念指示"用法。  相似文献   

2.
为帮助日语学习者掌握和运用日语,也为了向日语会话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帮助,有必要从微观的角度,对汉语母语者、日语学习者及日语母语者三类群体的谈话展开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对比三类群体的相谈谈话中出现的“提出相谈的话段”(A部分)展开模式和“确认回答的小话段”(E部分)的特征,发现关于A部分的展开模式,汉语母语者、日语母语者都偏好使用模式(1),而日语学习者则偏好使用模式(2)。关于E部分的使用特征,汉语母语者和日语学习者在向对方确认回答时,使用的方式较为相似,多采用类型(3),而日语母语者则相对多样化,除类型(3)外,也较多地采用类型(1)和类型(2)。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打”是有多个读音、多种词性的词。它表义复杂,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颇高。动词“打”最初也是个单义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又衍生出许多派生义。因此,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不免出现许多问题。该文主要是对现代汉语动词“打”的哈萨克语翻译分析,介绍了汉语动词“打”的各个义项,将对汉语中含动词“打”的各个义项词语与所对应的哈萨克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力图寻求其特点,为今后哈汉学习者在动词“打”的翻译上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在日语条件句中,当为用法作为tara形式最常用的用法,其句末的各种语法形式在句中起着核心作用。该文基于《日语文学作品语料库》,从中抽取的365例tara条件句作为基础,将句末的“当为表现”分为意志希望、劝诱、命令、依赖请求、许可忠告、义务、禁止7种类型,后采用共现网络分析的方法考察中日对译倾向。该文通过分析发现,各“当为表现”的意义用法和汉译倾向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表示“依赖请求”时,tara形式译为“如果(的话)就”的可能性最大,其后项“当为表现”与“无标句”的相互关联度很高,以期对广大日语师生及日汉翻译教学产生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为研究关于人体词汇“眼”的中日惯用语的异同提供了新方法。通过“借喻”“隐喻与提喻的融合”两种认知过程,制作出汉语与日语的人体词汇“眼”的基本义和派生义的认知框架。基于“眼”的认知框架,对汉语与日语中关于人体词汇“眼”的惯用语进行分类,阐述惯用语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按构成要素的意义对惯用语整体意义的贡献程度,将惯用语分为“融合型惯用语”和“组合型惯用语”,并结合中日社会文化背景与日常生活经验,对其异同进行分析,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更好地掌握关于人体词汇“眼”的中日惯用语。  相似文献   

6.
夏历  刘芳 《文化学刊》2011,(5):104-106
本文以近十年(2001—2010)产生的汉语新兴族词为研究背景,从中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裸X”、“被X”、“X控”、“X党”四组族词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汉语新兴族词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汉语新兴族词在产生与发展中,批量复制生产,颠覆、解构原有词语的语义内涵,对已有词语变异使用,使词语含义具有多元性、不确定性等,都展现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喻词是汉语词汇中较特殊的一类词,这类词广泛分布于汉语成语、歇后语和固定词语中,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产物,有的还形成了固定的文化意象并一直保留在汉语词汇中。本文从汉语的思维方式特征入手,从汉民族整体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交合对汉语的影响出发,以汉语喻词的形成基础为起始点,结合汉语辞境相融的特点,阐明汉语喻词的范畴分类,并对喻词和词语的比喻意义作一定区分,从而找出喻词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虽然汉语和日语都存在因果意义的使役表达句,但由于日语因果使役句的使用受明治维新时期英译日译文的影响,按照传统习惯,日本人更侧重于使用“原因-结果”句,此外,当句子主语是无情物时,日语自动词句、他动词句、形容词或形容动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以及动词的被动态、自发态、被役态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表达因果意义,这就使因果意义“使”字兼语句同日语因果使役表达不能完全对应,本文通过举例、数据计算等,分析总结二者不对译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时间副词在汉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度”在现代汉语中具有时间副词的用法。该文基于前人对“一度”的研究内容,以及对虚词的研究方法,利用语料库,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分析时间副词“一度”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特征。在语义上,“一度”有时段、已然、有界、变化的特征;在句法上,“一度”多用于陈述句,用于“被”字句的数量多于“把”字句,“一度”修饰的成分表达的内容在语义上可以被否定,“一度”遵循副词共现规律;在语用上,“一度”具有书面语体色彩,常用于转折,具有主观性。通过探讨“一度”,可以看到时间副词在汉语中界定时间的用法与意义,也可以看到分析语义特征的重要性,以及时间副词在篇章中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0.
指示词コ·ソ·ア是日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组词汇,其用法十分复杂,基本上可以分为"现场指示""文脉指示""观念指示"三种用法。而且,指示词コ·ソ·ア的选择和使用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在"现场指示""文脉指示""观念指示"中均有所体现。而目前关于指示词コ·ソ·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用法的区别上,很少涉及到说话者的主观性。对指示词コ·ソ·ア的主观性的正确理解和使用,无论是在日语研究还是日语教学中,均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对大连市五彩西街与苏州市淮海街两地日本特色商业街日语语言景观中的店名招牌进行汇总,对日语招牌中的行业分类、店名的语码组合形式、语言状况、文字组合进行汇总、比对,在数据中找出两地日语招牌标识中存在的差异,就其相同性及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就分析结果找出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连词是实现句子间的衔接和连贯的重要工具。假设连词是连词中表示假设关系的词语。“如果”类假设连词的各成员语法意义基本相同,但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如果有着相同意义的词长期共存,那么它们在使用过程中是有一定差异的。该文首先根据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确定了“如果、要是、若、一旦、假如、万一”6个假设连词作为研究对象,然后结合CCL现代汉语语料库,运用统计分析、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等考察了它们在语法和语用两个层面的差异,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类假设连词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虽然汉语和维吾尔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但两种语言的学习者常常会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对多义字进行翻译。“打”字作为一个多义字在古语中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意义也日益增多,其义项多达24个。因此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打”字的使用及翻译有一定难度。因此,该文主要探讨汉语“打”字的维吾尔语翻译方法,用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地区别和掌握“打”字在交流中的意义,尽可能减少语言使用者在交流中出现语义表达偏差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人和人对话的过程中,为避免摩擦和误会,往往会在语言表达层面下功夫。这对于母语者来说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但对于和日语母语者有着不同语言及文化背景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帮助日语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和运用日语,以日语学习者、汉语母语者、日语母语者这三类群体相谈场景的谈话为分析对象,对比分析三类群体谈话展开的特征,明确三群体之间的异同。在相谈场景谈话中,三类群体共同之处表现为就交通工具进行谈话时,“A”“B-2”“C-1”“C-2”“D”这几类小话段的出现率最具代表性,是相谈场景谈话的典型构成要素;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B-1”“B-3”“C-3”这几类小话段的出现率上。  相似文献   

15.
汉语和乌尔都语属于不同的语系,虽然存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但乌尔都语中仍有一些谚语与汉语中的成语相对应。本文将从意义、形象、用法完全相同的成语,意义基本相同、形象部分不同的成语,意义基本相同、形象不同的成语几个角度出发,详细介绍这些谚语和成语在意义、形象、用法上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变迁:一次是建国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其最主要的表现是"贬义化",最终使这一阶段成了汉语历史发展过程中贬义性词语数量最多、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时期;另一次是改革开放以后直到今天,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去贬义化",结果是此期成为现代汉语史上贬义性词语数量最少、使用范围最小、使用频率最低的时期。两次大变迁各有特定的社会及语言自身的原因,非常值得全面地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日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汉字(词)源于中国古汉语典籍,与古汉语语义密不可分。对这些汉字(词)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其与古汉语相应字词的关联,对准确理解日语汉字(词),避免误用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增强日语学习者对汉字文化的理解,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本文从辞书中选取现代日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词),就这些字词在日常使用中对古汉语语义的保留情况进行研究,以期为日语学习者学习日本汉字(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袁佳慧 《文化学刊》2022,(9):192-195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化国家,华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马来西亚社会文化及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形成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面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华语词汇的变异。从变异类型看,可以将其分为词义变异、词形变异、词语用法变异和新造词汇四类;从变异原因看,可以分为语言内部的因素和语言外部的因素。针对马来西亚华语词汇变异的问题,本文从大华语的视角出发,提倡采用“趋同存异、双向互动”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该民族语言词语产生的背景和渊源,又决定着词语意义引申发展的方向,所以,汉民族马文化研究常常是汉语中含有语素"马"和某些无语素"马"这一类词语的意义产生和发展的渊源。本文以有关的历史、文化、文学、文字的广博知识作基础,旁征博引,考察论证,对词语的意义进行了马文化探源,从而探得词语的文化涵义,简称文化义。  相似文献   

20.
李润新 《文化学刊》2009,(1):112-112
李润新教授在2008年11月17日《光明日报》第11版《“汉字难学”否专家有新说》指出,学会2500个汉字常用字,即可通读99%以上的汉语读物,这是汉语特殊、优势之处。可是由于“词本位”是以词为教学和记忆单位,学生要学会比汉字数少则几倍、多则十几倍的词语,使汉语的优势荡然无存。回归到“字本位”为核心理论,我们就会从“词本位”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就会在汉语研究上改变印欧语系拼音文字的“旧眼光”,以汉藏语系的“新眼光、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