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铃锁子铁”是关中地区的一句俗语。这句民间俗语有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即表示关中人对能力低下者的贬斥,其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关中人的爱憎情感。这一俗语特定意义的形成与关中地区长期的农耕文化的熏染及关中人谨慎门户心理的实际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夏历  刘芳 《文化学刊》2011,(5):104-106
本文以近十年(2001—2010)产生的汉语新兴族词为研究背景,从中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裸X”、“被X”、“X控”、“X党”四组族词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汉语新兴族词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汉语新兴族词在产生与发展中,批量复制生产,颠覆、解构原有词语的语义内涵,对已有词语变异使用,使词语含义具有多元性、不确定性等,都展现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刘亮  李音翰 《文化学刊》2022,(4):202-205
现代汉语中存在两个“是”,一个是判断动词,另一个是焦点标记,前者处于句法结构中的较高位置(CP域),后者则处于较低位置(VP域)。利用这两个不同的“是”,可以构成成分位置相反但语义相同的可逆句以及具有相反意义的歧义句,借助句法制图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在自然语言中原本不被允许的句法和语义错配现象。  相似文献   

4.
李润新 《文化学刊》2009,(1):112-112
李润新教授在2008年11月17日《光明日报》第11版《“汉字难学”否专家有新说》指出,学会2500个汉字常用字,即可通读99%以上的汉语读物,这是汉语特殊、优势之处。可是由于“词本位”是以词为教学和记忆单位,学生要学会比汉字数少则几倍、多则十几倍的词语,使汉语的优势荡然无存。回归到“字本位”为核心理论,我们就会从“词本位”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就会在汉语研究上改变印欧语系拼音文字的“旧眼光”,以汉藏语系的“新眼光、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中,连词是实现句子间的衔接和连贯的重要工具。假设连词是连词中表示假设关系的词语。“如果”类假设连词的各成员语法意义基本相同,但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如果有着相同意义的词长期共存,那么它们在使用过程中是有一定差异的。该文首先根据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确定了“如果、要是、若、一旦、假如、万一”6个假设连词作为研究对象,然后结合CCL现代汉语语料库,运用统计分析、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等考察了它们在语法和语用两个层面的差异,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类假设连词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泛义动词由于语义宽泛而不确定,成为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的一个难点。该文以“弄”和“make”为例,对汉英泛义动词的语义实现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汉语“弄”和英语“make”在动宾结构、动补结构的语义实现存在相似之处,且都有虚化义。但是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首先,前置词和后置词对汉语“弄”和英语“make”的语义受制存在差异;其次,语态的变化对汉语“弄”和英语“make”的语义实现影响不同;最后,在动补结构中,汉语“弄”的语义受前置词制约,英语“make”的语义不受制约。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泛义动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虽然汉语和日语都存在因果意义的使役表达句,但由于日语因果使役句的使用受明治维新时期英译日译文的影响,按照传统习惯,日本人更侧重于使用“原因-结果”句,此外,当句子主语是无情物时,日语自动词句、他动词句、形容词或形容动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以及动词的被动态、自发态、被役态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表达因果意义,这就使因果意义“使”字兼语句同日语因果使役表达不能完全对应,本文通过举例、数据计算等,分析总结二者不对译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成文”以“尽意” ,这是汉语古典诗学语言形式理论重要的基本思路之一。以“言不尽意”这一语言表达困境为出发点 ,高度重视“尽意”的表达力量与“成文”的形式创造力量的统一 ,汉语古典诗学揭示 ,诗歌语言具有包括语义“成象”与语音“成音”功能在内的两大“成文”功能 ,只要 (也只有 )创造出具有巨大情感表现力的语象、语音形式 ,诗歌就会 (也才会 )超越“言不尽意”的表达困境。诗歌的生成过程 ,乃是语言“尽意”的表达力量与“成文”的形式创造力量 ,在开放性相互激发关系中走向高度综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日语条件句中,当为用法作为tara形式最常用的用法,其句末的各种语法形式在句中起着核心作用。该文基于《日语文学作品语料库》,从中抽取的365例tara条件句作为基础,将句末的“当为表现”分为意志希望、劝诱、命令、依赖请求、许可忠告、义务、禁止7种类型,后采用共现网络分析的方法考察中日对译倾向。该文通过分析发现,各“当为表现”的意义用法和汉译倾向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表示“依赖请求”时,tara形式译为“如果(的话)就”的可能性最大,其后项“当为表现”与“无标句”的相互关联度很高,以期对广大日语师生及日汉翻译教学产生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家璇国务委员为“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揭幕2005年9月14日下午,正在陪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的国务委员唐家璇在纽约为“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揭幕。唐家璇代表胡锦涛主席和中国政府对“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汉语教学日益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美国朋友学习汉语,充分表明美国人民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华美协进社在纽约开设以开展中国语言文化教学为宗旨的“孔子学院”,这是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一项积极举措,在中美教育文化交往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唐…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人和熊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熊被视为森林的守护者和力量的象征。俄罗斯人相信,熊能够给人们带来勇气和力量,同时也有一些关于熊的神话和传说流传至今。因此,俄罗斯人对熊有非常特殊的感情,甚至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熊”的形象在中俄两个民族中产生的文化伴随意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该文以语言文化学为视角,探讨词汇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文化伴随意义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文献整理法、文化阐释法及语料库等大量搜集“熊”的相关语料,对汉语和俄语中“熊”的文化伴随意义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时间副词在汉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度”在现代汉语中具有时间副词的用法。该文基于前人对“一度”的研究内容,以及对虚词的研究方法,利用语料库,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分析时间副词“一度”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特征。在语义上,“一度”有时段、已然、有界、变化的特征;在句法上,“一度”多用于陈述句,用于“被”字句的数量多于“把”字句,“一度”修饰的成分表达的内容在语义上可以被否定,“一度”遵循副词共现规律;在语用上,“一度”具有书面语体色彩,常用于转折,具有主观性。通过探讨“一度”,可以看到时间副词在汉语中界定时间的用法与意义,也可以看到分析语义特征的重要性,以及时间副词在篇章中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3.
复句的分类是汉语复句研究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学界通行的复句分类方法分别是以黎锦熙先生为代表的“二分法”和以邢福义先生为代表的“三分法”。不同的分类方法必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对学习与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基于对复句关系“二分法”和“三分法”的简单梳理和对比,浅析“三分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职业圈》2010,(1):15-15
据韩国《朝鲜日报》1月10日报道,“空头大师”查诺斯表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比迪拜严重100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5.
在罗马,有一句谚语叫做“白鹅拯救了罗马”,每年一定时间里,罗马人还给白鹅颈上戴上装饰华丽的项圈,披挂上彩带,抬着它游行。街上的人们见到白鹅,都向它欢呼表示敬意。为什么白鹅在罗马这么受到关注呢?  相似文献   

16.
口语格式“A就A”的使用频率高,具有较强的能产性。“A就A”存在着同形异构现象,包含两种语义关系:表因果和表强调。“A就A”形成同形异构格式的主要原因即是“就”的语法化。除此,两种“A就A”格式的共性印证了语言使用上重叠的可行性,差异指出区分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汉语构式的区分与学习。  相似文献   

17.
《对外大传播》: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7年新年招待会上与你相遇时,你流利的汉语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说你的中文名字就是“永远爱中华”的意思,而且你的两个女儿也在学习汉语。你在中国工作多长时间了?可以说一说你与中国、与汉语的“缘”吗?  相似文献   

18.
想象“人”的苍凉之美——新时期作家心态研究之二孟繁华七十年代后期以来的文学被命名为“新时期文学”,这一时代/文学的关系,无庸置疑地表示了它对历史精神追随的自觉。这一认同里,“新时期”与“文学”被缝合在一起,这种喻示关系先在地规定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精神气...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打”是有多个读音、多种词性的词。它表义复杂,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颇高。动词“打”最初也是个单义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又衍生出许多派生义。因此,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不免出现许多问题。该文主要是对现代汉语动词“打”的哈萨克语翻译分析,介绍了汉语动词“打”的各个义项,将对汉语中含动词“打”的各个义项词语与所对应的哈萨克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力图寻求其特点,为今后哈汉学习者在动词“打”的翻译上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李南 《职业圈》2014,(9):81-81
一、引言 人们都记得中国这句古话--“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为何酒馆只要“酒香”,即使“巷子再深”,也有人知道呢?在古代,基本没有什么传播媒体可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是人们最主要的传播方式,“酒香”的“口碑”由此而来。结合今日市场营销研究,美国“蜂鸣营销”的创始人伊曼纽尔·罗森认为:“口碑是关于品牌的所有评述,是关于某个特定产品、服务或公司的所有的人们口头交流的总和。”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也曾提到过:“口碑传播是可信的。口碑传播是消费者对消费者唯一的促销方法,一个忠诚满意的顾客吹捧与你有关的生意是每个企业的梦想,因为他们的力量大于各类广告的宣传。”细细琢磨中国这句古话与营销领域专家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更深层的内涵,其实,这种结合传统与创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口碑营销”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本文结合口碑营销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