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 000年的文化结晶,高校作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应将传统文化与美育教育更好地结合,实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该文分析传统文化在美育教育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3个方面体现传统文化在美育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传统文化在美育教育中的改革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改革,研究传统文化在美育教育中改革与实践的具体措施,提出改革方案及实践举措。  相似文献   

2.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融合创新研究,主要包括3个内容: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有着内在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体现为文化传承、道德示范和历史借鉴3个方面。同时,高校文化育人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方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文化育人的实现具有价值意义。具体包括:历史价值体现为坚定传统文化认同;现实追求体现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要求体现为推进文化育人工程。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融合思考,提供了明确教育目标、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法等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该文通过剖析“新文创”在青年思想品格塑造、文化艺术传承、劳动创新实践中的内在教育逻辑,提出高校应当充分审视新业态文化生产环境下的育人模式,展现更多开放思维与创新实践智慧。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通识教育、艺术美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等环节,探索“新文创”发展理念下的“文化—思政—专业—美育—劳动”融通教学教育模式,促使人才培养目标从“学技谋业”转向“以人为本”,以期实现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胡启伟 《文化学刊》2022,(3):121-1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教育元素。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积极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育资源,将其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美育中,不仅提升了高职院校学生美育的质量,也在美育中促进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于此,笔者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美育的内在关联性,并随即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中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愈发凸显。从高校教育角度来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视为一项必要原则与重要工作,有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积极构建,促进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在高校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最强、最旺盛的生命力,是对传统文化的激活,也为新时代新媒体的传播发展提供指导,为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搭建提供智慧支持。该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其次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最后论述了实施路径,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层面内涵丰富,在高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价值予以充分肯定,对于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坚定文化自信,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形成文化自觉,同时要注重文化创新,坚持历史传承和与时俱进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组成分支,蕴含了博大精深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历史,本质上是民族审美意识和理想美感的集中化体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校美育指导进行结合,不仅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促进学生拥有更强的民族情怀。该文首先分析高校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其次介绍了高校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和原则;最后从形成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精心设计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内容,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组建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策略,以期给相关研究带来条件支持。  相似文献   

8.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二者在相互融合中共同促进。该文针对高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零散、融入形式单一和配套保障不佳等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开发特色资源,增强文化认同力;用活技术手段,提高知识转化力;优化教学体系,推进实践创新力;完善保障机制,提高育人协同力等。以期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广泛性、有效性和创新性融合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高校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党建工作有助于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二者有效结合可以完善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对党员发展、党员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高校党建工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融合的有效措施,阐释了两者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新时期高校创新党建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借助传承传统文化工作能够更好地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新时期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相应地,高校在挫折教育方面显现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为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创新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文化自我国千年来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凝练而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各高职院校也开始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为高职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及教师应该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中,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高校培育,进而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社会人才。该文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深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思考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融入意义,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策略,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中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与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息息相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中生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其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者的需要,也是其自身道德养成的需要,更是其提高综合素养的需要。该文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高中生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及高中阶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3个方面对高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以推动高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目的就是要使新时代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感受当下、启迪思考、规划未来,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其基本方法和逻辑就是“知行合一”:其一,要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以正确的认知指导其道德实践;其二,要强化大学生的道德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其三,把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基础上的道德行为进行仪式化传播,构建“知行合一”的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数字化时代来临之际,人工智能凭借其特有的技术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人工智能在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推动下迅速发展,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该文主要通过运用人工智能,使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技术要素得到有效的创新性融合,并提出相关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前提。新媒体时代要以技术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青年群体在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强大精神内核的同时,发挥其当代价值,将其运用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并主动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该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演变进行分析,探讨青年亚文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策略,以期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更好地传播。  相似文献   

16.
马雪萍 《文化学刊》2022,(6):173-176
两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劳动结晶、智慧创造和精神追求的沉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发展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高校是文化传承主体亦是塑造人才、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阵地,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高校图书馆承载着拓展视野、涵养情操和育德育人的多维使命。徐州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当积极发挥知识储备、场所供给、阅读推广、融合发展等作用,力求为徐州两汉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等探索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又要与时俱进。基于民族复兴和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其有效传播,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本文将先分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变化,接着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有益做法,以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此,新时代下充分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历史渊源、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内涵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孔子礼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以及重要的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充分探究其历史渊源,理解其深刻内涵,挖掘其当代价值,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论语》为核心文本,对《论语》中蕴含的孔子礼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借以深入探究了孔子礼思想的起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二者来说有着双重的价值与意义。在融入过程之中,与时代背景结合,与学生成长结合,寻求二者契合相通的落脚点是融入与渗透的关键问题。因此,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实践发挥现实价值等实现途径的探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高校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礼仪文化建设作为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肯定,坚定信念,规范大学生言行举止,促进内外兼修、全面发展。文化自信能为礼仪文化建设提供思想源泉和理论支撑,礼仪文化建设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载体,两者同频共振。因此,在文化自信视阈下通过优化教育内容、促进认知认同,强化礼仪实践,能够实现礼仪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