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是师生基于文本和多元活动,建立意义场域的过程。以意义阐释和创生为指向的教学内蕴着意义的理解。教学理解是教师在坚守"创生"和"人本"的立场下看待教学意义的思维方式。教师的教学理解包括对课程文本、学生和自身的理解。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解,应采取优化教学思维、增加理解力等策略。  相似文献   

2.
教学是师生基于文本和多元活动,建立意义场域的过程。以意义阐释和创生为指向的教学内蕴着意义的理解。科学的教学理解是教师在坚守"创生"和"人本"的立场下看待教学意义的思维方式,包括教师对课程文本、学生和自我的理解。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解,需要在凸显教学意义、虚心倾听、准确移情和自主反思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3.
4.
教师的教学理解是教师看待教学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视野,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诸多教学观念的综合体现。具体言之,在科学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从"再现原意"到"探究理解"的转向;在人文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意义复原"到"意义商谈"、从"强制灌输"到"反思理解"的嬗变;在实践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教师自我解释"到"教学实践智慧"、从"教材课程观"到"课程文本观"的跃升。  相似文献   

5.
课程精神是课程的本真和精髓,教师的课程理解即是对课程精神的解读和阐释。当前存在的主客分离的课程理解视角无法实现教师对课程的深层把握,也不能促成课程意义的生成,教师在课程理解中以融合的姿态来处理与课程精神的关系,才能实现课程精神的价值赋予和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6.
初任教师的教学问题常常根源于初任教师的教学理解,尤其是他们在教学中对知识、学生和教师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其中,体验是教学理解的本质要求和本性所在。初任教师主要通过对知识理解的建构性体验、对学生理解的责任感体验、对自我理解的探究性体验三条基本途径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解。  相似文献   

7.
成为理解型教师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诉求。理解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丰富的内容:在专业思想上,要求教师树立理解即人的存在方式、教学过程即理解过程的理念;在专业知识上,要更关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专业能力上,要发展教师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和反思能力。在理解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阶段,教师要善于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开展行动研究,最终成为理解型教师。  相似文献   

8.
9.
《宁夏教育》2011,(10):79-79
教师的教学理解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学生和教师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 1.对知识理解的建构性体验。多维度建构知识的核心在于体验,包括教师个人的体验、教师对学生体验的唤醒、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验和相互作用等。这种建构性体验有助于教师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10.
范琴 《语文天地》2014,(31):26-27
高中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什么?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当是文本,其次应当是学生。有什么样的文本,才可能有什么样的教学。这一判断中的研究着力点正在于“一个文本是什么样的文本”这一命题有点类似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那是多元解读的一种表征,而我们这里所追究的“什么样的文本”却是涉及文本理解的问题。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语句背后的含义是:对文本有什么样的理解,就可能有什么样的教学。而从日常教学  相似文献   

11.
教学环境是一种对话环境,对话表现在师生之间,要体现师生的相互理解。理解教育理论倡导师生的相互理解,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在这种对话环境中,接受才是更为重要的,理解并不能保证接受,理解了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接受学生的一些表现。文章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情境下,分析了理解与接受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当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理解与接受的缺陷,并提出教师理解与接受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12.
教师理解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实践智慧即教师理解.教师如何通过自我反思、理解他人,并最终理解自己,将是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关键.我国当前的许多研究特别强调自我反思、教师叙事等在教师实践智慧生成中的作用,本文将在指出其局限性的基础之上,提出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将是自我反思、倾听学生、理解同事和对教育理论同化和顺应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14.
李运华 《教育探索》2012,(5):139-142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思维类型的数学问题会影响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其影响作用在概念理解的不同水平阶段,因学生的性别不同、数学水平不同而有差异.集中思维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发散思维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小学生在较深层次上理解数学概念,但只局限于部分学生,而对另一些学生却有负面影响,因此,不能过多使用.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有个性精神:教师都是有缺憾的存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进行教师课程理解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要首先明确几个基础问题:何谓课程理解?为什么进行课程理解?教师要理解什么?如何进行课程理解?课程理解就是课程理解者与课程相遇时,在特定时空中相互作用,彼此对话、交流,从而共生意义的活动。教师进行课程理解是其认识的需要、有效工作的需要,也是进行意义生活的需要。教师理解课程,要理解课程的定义,理解实际课程的内容、形态与结构关系,还要把握整体的课程场域。教师进行课程理解可以采用返回原始与初衷、视域融合、实践、反省与交流等不同的策略方法。教师的课程理解是一个连续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的理解都是暂时的,而理解活动却是恒久的。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形成中的“理解”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师专业化中,“理解”应该扮演重要角色。教师对两个专业的理解分为两种水平:对执教学科的操作型与概念型理解和对教学的操作型与概念型理解。教师只有对教学的理解处于概念型水平,对执教学科的理解也处于概念型水平,才能自觉、有效实施理解性教学。促进师范生在对教学深刻理解,不能完全由教育类课程独自承载。促进未来教师加深对执教学科与教学的理解是促进教师双专业化的有力环节。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变迁和知识转型,教师的角色转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角色转换的逻辑起点是教师角色理解,教师角色的“深度理解”是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理性的认识与反思,并将其理念内化为自我内部的图式,并在实践中付诸行动,逐步走向多取向、多视角、多理解结构,并形成多使命的深度理解。其结构包括形成性教师角色理解、关系性教师角色理解、教育性教师角色理解、文化回应性教师角色理解。教师角色深度理解的过程是在“冲突—理解—认同—适应—再理解—转换”的螺旋上升中不断得以跃迁,且这种过程具有长期性、多维性、多角度性、交互性、情境性等特征。建构形成性教师角色理解,以理解学生情感体验为目标;建构关系性教师角色理解,以师生对话与引导为依托;建构教育性教师角色理解,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生长点;建构文化回应性教师角色理解,以回应学生多元文化境脉为旨归。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课程理解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课程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能情意与思维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课程现象、文本、事件等方面理解的过程。教师的课程理解有个人性、境域性、意义性等特点。从意义复原式课程理解转向意义创造式课程理解是教师课程理解的更深层次追求。  相似文献   

20.
试论理解的教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越传统的认识论范畴,在存在论、本体论意义上,理解是主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层面对理解对象及其与理解对象之间关系的把握。理解的维度、对象、条件、方法、标准等深刻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运行。重新认识理解的内涵,使得教学活动要关注教学过程的展开,注重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更要突出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