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现代文化的标志性象征。这些流行语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还与网络平台的发展和叙事方式紧密相关。为此,该文深入分析了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并将其与网络社群文化相连,得出网络流行语能够反馈出网络社群用户的交流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一基本特征。随后,文章从平台化叙事的视角,从载体作用、传播机制等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与网络社群的关联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网络社群文化平台化叙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网络社群文化如何在各种平台上形成、发展和传播,以及这些平台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文化认知和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2.
商业资本对娱乐产业的不断渗透、造星模式的改变使得粉丝社群的组织运作有了明显的变化。粉丝社群作为趣缘群体,在没有强利益关系的牵绊下,粉丝对偶像的情感投射成为了社群集体行动的根基。官方粉丝后援会作为动员主体所带有的权威性色彩促使粉丝接受其领导地位并响应号召,同时通过对成员灌输并强化群体身份认同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积极反馈以及满足个体物质情感需求的激励方式鼓励群体成员参与集体行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鞋及其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鞋相对于其他服饰来说,产生较晚。其功能也多在于装饰和礼教上。从丰富的古代典籍和出土文物中得以证实,鞋产生较晚,但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比较完整的履制。通过鞋的名称和种类,不仅能够了解到鞋的质料和样式,还能了解到穿者的身份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词语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单元,“宝宝”“吃瓜群众”等流行语的词义已随着文化的发展扩大或转移。青年群体思维活跃,在语言的使用和传播过程中,是积极的参与者与推动者。流行语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体现了青年群体的个人气质与修养,也反映出他们的思想意识。“宝宝”“吃瓜群众”等语境下刻画的都是“主观上不能”或“客观上不是”能够对事物有所担当的责任人,反映出青年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民航企业是建立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与平台。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以海外社交媒体为抓手,紧扣“责任、人文、文化、互动、互鉴”等核心要素形成了分众化国际传播的策略体系,向世界展示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树立起大国民航企业的形象典范,为新时代民航企业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场域的话语权提供了有益经验。未来,民航企业在国际传播建设过程中亟需突破圈层壁垒、锻造讲故事本领、增强文化感召力以全方位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健康上网引导机制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良的上网习惯让无数大学生成为"宅男宅女"和"低走族",严重危害了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着重线上教育、轻线下引导的误区。高校在培育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大学生健康上网习惯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健康文明生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李子柒”和“我是郭杰瑞”为代表的“网红”生产的跨文化类短视频赢得了中外受众的关注,但是视频内容同质化、表现形式单调、传播渠道单一、品牌建设不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和传播格局的演变,须主动建立跨文化传播思维,切实从文化交汇视角出发、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着力生产优质丰富的内容、降低文化折扣效应,改进与拓展传播形式、提高短视频的吸引力,加快渠道融合、促进传播扩面增效,切合受众需求搭建文化社群、增强与粉丝的互动,完善个人品牌形象、打造文化产业链、形成可持续的商业化发展模式,从而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宜蓬 《文化学刊》2013,(6):134-139
诗群互动现象,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从《诗》的应用角度提出的“诗可以群”,也包括从诗的创作角度而形成的“群可以诗”,即一方面强调诗歌的应用对沟通群体思想与感情、凝结群体的共识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群体之间的交流方式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诗群互动现象是对“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的归纳和整合,也是对中国古代诗歌与社会群体关系的总的概括。“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诗可以群”,侧重于揭示诗的社会功能;“群可以诗”,侧重于揭示诗的创作情境。二者相反相成,构成了对中国古代诗歌现象和诗学理论的独特阐释。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介成为介入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数据成为人们记录生活的工具。该文以数据化生活与戈夫曼自我呈现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对若干健康饮食APP及其社群进行用户访谈与问卷调查,对健康饮食APP中“饮食打卡热”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打卡群体自我管理的形成原因,探讨数据化生活对“饮食打卡行为”的构建,并从破解技术难题、营造社群氛围、摆脱被迫感三方面分析社交媒体时代数据化生活与自我管理的发展瓶颈,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数据化生活及自我管理的精准性、持续性、积极性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从广义上讲,对外传播具有跨文化特性,它必须“在甲文化中编码,在乙文化中解码”。在这一背景下,新闻媒介不仅仅面对单一的社群、民族和国家、单一的价值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而且面对整个世界。然而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制约着跨文化新闻传播的有效进行,文化差异越大,对外交流的障碍也就越大。因此传播效果的过程,其实主要表现为克服文化差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现今,华文新媒体逐渐成为海外华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深刻深远地改变了海外华人社区的文化与经济结构。华文新媒体作为华人社区的文化传播机制的组成部分,强化华人的文化身份认知与确认,发展与主流社会平行的社区。然而,华文新媒体对文化圈层的推动作用,形成内生性社会网络与平行社区,虽然能为华人提供文化与心理安全空间,但是却形成了与主流社会相隔的文化边界,即华人缺乏向主流社会进行文化适应的动力与热情,不仅不利于华人形象的提高,而且不利于中华文化在海外的长期发展与自我创新。拆除文化藩篱,促进文化互动,生产文化交流的优质内容,祛魅中华文化,实现文化的双向流动,是推动华人社区过度平行化的思路与路径。  相似文献   

12.
鞋履史话     
在丰富多彩的中国服饰文化中,鞋履文化是可以自成体系的。对中国鞋履进行文化寻根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古人将服饰分为上衣、下衣、足衣三类,“足衣”即鞋袜。古汉语中的“袜”字同“鞋”字一样,形体中也含有“革”字。“革”的本义即鞣过的兽皮。“鞋、袜”二字中均含有“革”字,表明造字之初的那个年代,它们都与皮革有关。其实,最原始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非遗文化能够助力青年树立文化自信,关系青年的成长成才,关系国家前途命运。新媒体作为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而青年作为网络活跃群体,通过新媒体传播信息将成必然。要用好网络阵地,推动青年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发扬。该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非遗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的意义、现状和所面临的困境,进而通过数字化产品、线上体验式教育、新媒体技术和热门平台运用等多种方式来探寻面向青年群体传播非遗更有效的途径。以此让青年群体真正领悟非遗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增强青年的民族自豪感,让文化自信深植于青年心中。  相似文献   

14.
叶靖宇 《文化学刊》2023,(1):176-180
网络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通过参与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接受和反馈来实现对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吸收,并形成个体意识与价值判断,因此,网络文化作品是思想意识形态构建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抓手。本文将以高职院校网络文化作品的需求和创作现状分析为着眼点,收集整理作品数据表现,从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两个维度拆解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关键要素。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示例,探讨现行培育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从“指导思想定位”“选题筛选培育”“创作过程辅导”“传播渠道构建”“反馈信息利用”五个方面对培育机制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图像叙事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着重大的价值意蕴,其运行逻辑在于围绕青年学生认知规律开展教育、立足优秀红色文化梳理图像叙事资源、巧用红色文化图像叙事构建教育情境;其现实困境体现在图像叙事“碎片化”削弱红色文化融入的准度、青年学生社交网络“圈层化”侵扰红色文化融入的深度、叙事传播“去中心化”冲击红色文化融入的效度、叙事场域“相对独立化”阻滞红色文化融入的广度。因此,应整合叙事资源,实现内容供给由“碎片利用”转向“数字赋能”;应破茧融圈引流,实现信息接收由“被迫接收”转向“自主选择”;应强化主体驱动,实现叙事传播由“非理性风险”转向“规范有序”;应统合场域力量,实现育人过程由“独立运作”转向“多元交互”。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物质载体,语言濒危对人类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会造成巨大影响;文化是语言的精神家园,文化的缺失对一种语言或方言走向濒危极具内部杀伤力,会加快濒危的语言走向消亡的步伐。本文在对黑龙江站人及站话考察过程中发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站人源于站丁,清以后驻守在黑龙江各驿站的站丁的主体是由清政府发配而来的吴三桂手下的降兵,这些被烙上了“红字”的站丁后来不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群—站人,而且形成了由职业变体演变而成的通行于社群内部的交际工具—站话,久而久之站话变成了黑龙江方言中的一个特殊的方言岛。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以及对几个站人集中居住区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站话目前正处于濒危状态,而站人社群文化的缺失是导致站话濒危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化技术转型发展背景下,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表达形式,极大的加速了文化的创新步伐和创造社会价值的效率,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园网络社交日益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生活的重要载体,在技术的促动下,人们的信息交流更加便利,各个因素相伴相生、互联互通,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圈层化现象严重,内容质量鱼龙混杂,削减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动融入数字化技术,从转变观念、立足需求、优化内容、强化保障等方面着手,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使得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增量。  相似文献   

18.
伴随数字媒介技术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社交媒体成为全球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了全新机遇和可能。在技术可供性视角下,社交媒体在底层架构、算法机制和界面形态三个维度对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具有互动参与、情感实践、认同塑造等作用。在以“互动参与-情感实践-认同塑造”为核心环节的文化传播模型中,可供性的“多元可能性”特点和用户关系网络、技术感知等因素,对我国媒体利用社交媒体技术可供性开展文化传播的效果带来一定影响。在技术赋能下,要以优质内容为基础,以情感联系为纽带,制定和优化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9.
同西方新闻媒体报道中的北京国际形象相比,在推特这一社交媒体平台上,北京虽然仍是代表中国/中国政府的政治标识,但其文化形象更为丰富、立体、多元。从传播模式看,推特平台上的北京信息传播网络呈现出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双向传播模式,整体结构较为零散、节点间联系不够紧密,中国对外媒体和西方媒体构成了生产和传播有关北京信息的两大"圈层",但是后者更能够起到连接不同节点、不同群体的桥梁作用;游北京(@Visit Beijing)等北京本地账号尚未成为有关北京热点议题传播的关键节点,而小米公司(@Xiaomi)等企业账号及中外社会精英人士、专业人士则成为关键节点。在社交媒体平台这一"共在"的"流动空间"中,加强中国及北京相关账号的"破圈化"传播能力,借力传播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或能提升信息传播成效,推动北京国际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相似文献   

20.
在后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身份选择。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在基于自反性的个人叙事中进行身份选择,并在“新部落”的社交仪式之下达成身份认同。在新媒介场域中,文艺青年对主流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从空间到技术的仪式抵抗升级,又由于融媒体的态势与其自身的意义追求,具备与主流文化身份融合的可行性。因此,该文从认同的传播理论出发,主流文化需经过传播机制的“破壁”,文化符号的“出圈”,并联结个人叙事为集体记忆,融入“新部落”的情感机制中,来建构与深化文艺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