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七(上)册语文教科书选《〈论语〉十则》,其中有节选自《论语·泰伯》的一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课文下注释为"弘毅:刚强、勇毅。"这个注释不准确。笔者认为对这两个字的解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资源由人、物、思想三大部分构成,如果说在这三大部分中物是经济基础,那么人和思想便是上层建筑。进一步来说,一所学校能否办好,能否办得有特色,关键在人和思想。一、继承和弘扬"弘毅"精神兰州一中的校训是"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教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除  相似文献   

3.
陈虎 《语文知识》2004,(10):33-33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七(上)第十课《(论语)十则》中,将“士不可以不弘毅”中的“弘毅”解释为“强毅”(见教材第46页注解⑤),笔认为不妥。  相似文献   

4.
说“士”     
士在先秦典籍中的含义颇多.西周初期的士包括了诸侯在内的大贵族.《诗·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商、西周、春秋时的最低阶层的贵族亦称士.《周书·多士》:"用告商王士."《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此外,西周春秋时的自由农民通称为士.《礼记·曲礼》:"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诗经》中的许多恋歌,反映了自由农民的生活情趣.《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春秋中叶以后,由于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士不再具有特定的阶层内容.《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皇侃义疏:"士,通  相似文献   

5.
公丕民 《现代语文》2002,(10):47-47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教育》2010,(3):29-31
“敦品励学,弘毅致远”,“敦”本为厚重意,引申为奋勉;“敦品”,等于说砥砺品德;“励”,有奋勉、致力之意;“敦品励学”,语出清学者梁章钜《归田琐记·谢古梅先生》:“先生敦品励学,实为儒宗。”梁章钜以“敦品励学”来评价可为儒者典范的人,说明它反映了学者致力于自身道德修养、发奋学习的高尚境界。“弘毅”指心胸宽阔而意志刚强。语出《论语·秦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弘毅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一项光荣的传统。《史记》中凡有着崇高人格、不朽功业的人物形象,无一不具备这一精神特点。“士不可不弘毅”最重要的凭藉是士之知识和技能,尤为可贵的是他们将士之具体固定的职事责任,上升到精神领域,坚持信念、情操,充当社会理想典型。  相似文献   

8.
从孔子最先揭示"士志于道"算起,中国"士"的精神已延续了两干多年,虽说流风余韵至今未绝,但在当下也已经是罕见了。就在年轻一代中有很多人已经淡忘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壮怀激烈时,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把现代观照极强的内容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加以展现,通过讲述一个以交大西迁为故事蓝本的三代人奉献西部的故事,把观众带回了一个有信仰、有梦想的年代,这部对曾经激荡华夏大地的"士"的精神重新召唤的戏剧,适时地提醒了当代人关于"士"的记忆。何为士?"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从繁华上海滩到荒凉大西北,一千五百零九公里的铁路载来的是苏毅等西迁之士。何为士的精神?士的精神是一种  相似文献   

9.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是杭州师范大学东城教育集团旗下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创办于1970年,前身是杭州市九堡中学,2010年搬入新校,。学校以“人和心畅,持诚求真”为校训,以“输送合格公民,培育弘毅之士”为教育目标,以“让我们共同创造教育的幸福”为行动纲领。学校构建人格教育校本课程,推进社团活动课程化,从“爱运动,善表达,会生活”三个维度,构建了创意实验、十字绣、健美操、模型、琴棋书画、  相似文献   

10.
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发展中的中国教育电视台柴永广1986年6月23日国家教委等9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利用卫星电视开展教育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国务院决定给教育部门买一个卫视转发器,教育频道7月1日试播,10月1日正式播出。从那时起至今,中...  相似文献   

11.
对于《〈论语)十则》中第八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教学案例,笔者看过不少,大都停留在释译的工具性层面,几无触及内蕴情感的人文性层面。特别是对其中的“仁”字,  相似文献   

12.
<正>说梦想,我最爱是《论语》中的一段:"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语出自曾皙之口,他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铮铮豪言,而在向自己敬爱的老师倾诉自己的梦想时,却是这般淡定平常,竟得到老师的如此回应:"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同)点(曾皙)也’。"  相似文献   

13.
关于项羽的死地问题,史学界虽有所争议,但基本上对"乌江自刎"无多大异议。至2007年,冯其庸先生发表的《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一文出,在史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激烈的论争。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司马迁说的"身死东城"理解有误。其实,"身死东城"不是指项羽在东城已死亡,而是败亡的意思。"身死东城"即是"身败东城"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等文九点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项羽乌江自刎,《史记》《汉书》写得非常清楚。近年有人说“项羽不死于乌江”,而是“身死东城”。殊不知秦汉时期乌江属于东城,“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是一回事。其说以《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为代表,故我们与其商榷,考论是非。  相似文献   

15.
孟丽 《辽宁教育》2022,(2):34-36
葫芦岛市连山世纪小学原名葫芦岛市连山小学,始建于1962年,有近60年的建校历史。近几年,随着葫芦岛市连山区东城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不断有人口迁至东城居住,造成连山小学生源逐年减少。2019年12月,经连山区政府、区教育局的科学论证,《连山区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  相似文献   

16.
《文学遗产》08年第3期所刊胡建升先生的《苏轼〈浪淘沙·探春〉编年补正》一文,认为苏词中“昨日出东城”之“东城”非杭州之东城乃黄州之东城,此说不成立。  相似文献   

17.
《文学遗产》08年第3期所刊胡建升先生的《苏轼〈浪淘沙&#183;探春〉编年补正》一文,认为苏词中“昨日出东城”之“东城”非杭州之东城乃黄州之东城,此说不成立。  相似文献   

18.
《论语·泰伯》中曾子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说。“仁以为己任”,这是“士”最大的特点。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为己任”,就是勇于承担这一重任。两千多年来,人们以之作为“士”的“原始教义”,并遵行无违,因此余英时说:“根据西方的标准,‘士’作为一个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自始便在中国史上发挥着‘知识分子’的功用。”  相似文献   

19.
道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这个词出现较早。《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古代表示“道路”的词常见的有: 《说文》:“道,所行道也。”徐承庆注:“道,人所行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本义是道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  相似文献   

20.
在电视节目里,常能听到把“死而后已”读错。“死而后已”到底该如何读呢?我们先来看它的意思和用法。“死而后已”意思是,到死后方才停息,形容尽献一切力量。最早出现在《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过我们对这个成语的了解,多是源于诸葛亮的骺出师表》中“臣鞠躬尽瘁,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