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攻城之法,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谋攻》) 课本注:“橹,大盾。”按:课本及不少选本把“橹”注为“大盾”是有据可稽的。《说文》及《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等人都是这样解释的。但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来考察,却使人产生怀疑。《谋攻》说的是“攻城之法”,先要修治攻城用的“橹轒辒”,再“具器械”,下文还  相似文献   

2.
《察今》开门见山以设问提出:“上胡不法先王之法?”语文教材对此句注作:“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胡,何,为什么.前一个法字是动词,取法;后一个法字是名词,法令制度.”如此解释这句设问,联系下文的回答,我以为不妥.综观全文,《察今》用设问提出的论题是:“国君(上)为什么(胡)不能(不)取法(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先王之法)?”而不是“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不”不等于“不能”,  相似文献   

3.
《察今》开头有云:“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这句话,教材对“贤”的注释是:善,好。有些参考书据以解释为: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不是(古代的法令制度)不好,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  相似文献   

4.
释“贰”     
《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贰堪。’……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一连用了三个“贰”字。对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第10页注[13]、[15]、[21]分别解释为:“贰,两属,属二主。贰于己,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贰,指前两属的地方。原先该是两属,现在段则正式收为自己所宥。”释“贰”为“两属”,“属二主”,这是采用晋人杜预的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既而人权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杜注:“贰,两属。”又“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杜注:“前两属者,今皆取以为己邑。”)。 对于《古代汉语》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的这一注释,我有如下三点看法:(一)《教材》这样注是有旧注为据的;(二)《教材》的注释又是错误的;(三)《教材》释三个“贰”为一义亦是不妥当的。下而说说自己的意见: 关于第一点,《教材》编写《凡例》五去:“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某中有跟一般解释不一样的。则注明‘依某人说’。但不兼采众说,以免增加学生负担。特别是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教材选了《孙子兵法》十三篇之一的《谋攻》篇.《谋攻》一篇中有“百战百胜”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之语.对“百战百胜”一词的解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十年制高中《语文》课本(试用本)第三册选了孙子兵法的《谋攻》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按:文中前标数码为课文注解的编号) 对于上面这段话,课本作了如下的注释: “⑥[上兵伐谋]上等的用兵(策略) 是打破(敌方的)计谋。(敌计初定,还  相似文献   

7.
《谋攻》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本文的题目“谋攻”。说明如下: 第一段,从战略方面来论述“谋攻”的策略。第二段,从战术上论述了“谋攻”的方法。第三段,论述了将帅的重要作用。将帅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将帅能以“谋攻”取胜,使国家强盛。肯定将帅的作用,就是肯定“谋攻”的原则。第四段,论述了“知胜之道”,进而总结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科学论断,这是对谋攻思想的科学概括,从而强调了“谋攻”的意义。围绕中心论点,文章从四个方面逐层论述,把“谋攻”的策略、方法、原则、意义等阐明得透辟而深刻。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三册《谋攻》中,“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教材只对句中的“坚”、“擒”和“小敌”、“大敌”作了注释,对其中的两个“之”字以及句子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未作任何解释,因而,不能使人透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现行中师的《文选与写作》教材中,对鲁迅小说《药》中的“满门抄斩”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抄没财产,杀戮全家”。一般人也理解为:“抄没罪犯全家的财产,杀戮罪犯全家的人。”其实这种解释是欠准确的。《药》中的夏瑜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志士,他们从事的是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按照清朝法律,他属于“谋反”罪。《大清律例》规定,凡谋反、谋大逆,凡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谋攻》全文共七个自然小节,按其内容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写谋攻的目的,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中心论点;第二、三段写谋攻的要求与条件,论证中心论点。 孙子首先论证了“全”之贵,接着又对“全”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屈”,就是屈服,这是个使动用法,即使人之兵屈;“不战”,并不是“不通过战争”,而是“不直接交战”的意思。全句意为:在具体的战争中,通过计谋、智斗,可以达到两军虽不交战,却能迫使敌人投降的效果。这也是谋攻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的古文篇目中,有两个“能”字用法特殊。我们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与有关同志商榷。原句如次: ①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谋攻》)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 ①中的“能战之”、“能逃之”、“能避之”连用的三个“能”字,课本未有注释,而近期出版或再版的古文选注本又几乎都把它们训为“能够”、“要能”或“要”。例如: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读文课本第三册《谋攻》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课本注“一胜一负”为“意思是胜负各半”。但到底怎样“半”法呢?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从字面上看这样解释似乎正确,,因前面说双方了解则全胜,后面是双方不了解则全败,这里说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中的“故”字,有作名词用、作形容词用、作代词用、作副词用等多种情况。它作连词用时,中学语文教材、一般语文工具书和古文选注本大都释为“所以”、“因此”。实际上,这一个义项并不能概括连词“故”的各种常见用法。在古代作品,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文章中,连词“故”出现得相当频繁,在不少情况下这个“故”字不能解释为“所以”、“因此”。中学教材中选自《孙子》的《谋攻》(高中语文第三册)用了八个连词“故”和一个“是故”。节选自《荀子》的《劝学》(高中语文第二册)用了两个连词“故”。节选自《吕  相似文献   

14.
“谋攻”篇中“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一句,郭化若同志在《孙子今译》一书里译为:“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固执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译  相似文献   

15.
《殽之战》:“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课本注:“[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表示当死,不冤。之,结构助词。”此注对“死且不朽”的解释,不确。《汉语大词典》注:“[死且不朽]犹言至死不忘。”此解正确。孟  相似文献   

16.
三教《谋攻》,备课时翻阅了一些关于该文的专论,拜读之后,很受启发,但有三点另有体会,却又不敢自以为是,故为臆说,祈明者指正。一、关于篇名的解释篇名,课本注,用谋略攻取敌人。有人对此曾撰文作过详细分析,认为“谋攻”作“以谋攻”理解,就内容而言,从语法上分析,都有充分理由。(《语文战线》1981年第11期)。笔者浅见,还是解释为“谋划进攻”较妥。《谋攻》一文,课本分四节。第一节,论述谋攻的总原则。第二节,论述谋攻原则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第三节,论述战时实施谋攻原则的两大关键。第四节,论述战时实施谋攻原则的五个必  相似文献   

17.
《屈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这“自为”课本注为“为自己”,是把“为”解作“做”的,课本旧注为:“自为,自己做好国君。为,做。”改版本只是对“自为”这一结构解释有所不同,对“为”的解释却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这两种注释是大谬不然:“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这种句式前后结构是相同的,“自为”与“自佐”处在前后句对应位置上,在这相同或相应结构中处在司一位置的词语的释义也应是相同或相应的。这在古文中为之“对文”(也有人把它称为“互文”,此是名称混乱,另撰文论述)。这种用例在《涉江》中有:“忠不必用,贤不必以,”《谋攻》中亦有用例:“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这二例中的“用”与“以”,“周”和“隙”都与“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的用例同,只不过有的是反义对文罢了.在训估学上这是往往以知一  相似文献   

18.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这样一段记载:“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对其中的“即”,高中《高文》第一册的注文是:“[即] 则,就。”窃以欠妥。 按“即”可通“则”原无疑义,盖上古时二者声母、韵部均同——皆为“精”母“职”部——符合音同义通的训诂规律。而且当后句顺承前句意义时,关联其间的“即”或“则”也的确可以训为“就”。如名儒赵藩题书武侯祠的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收入了庄子的名篇《逍遥游》(节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教材注释为:“[彼其于世,未数(shuó)数然也]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数”注音为shuó,笔者认为,此注音有误。正确读音是什么呢“数数然”又为何解释为“拼命追求的样子”呢?现就这两点作如下考辨。“数”,《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汉语大字典》都只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教材选了《孙子兵法》十三篇之一的《谋攻》熊。《谋攻》一篇中有「百战百胜」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之语。对「百战百胜」一词的解释。《辞源》(2175页)和《辞海》(4627页)均释为:「谓每战必胜。」《汉语成港词黄》(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编)的解释是:「打一百次仗,胜一百次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其实,「百战」是各有所指的,指一百种类型的战斗。即:计战、谋战、间战、步战、选战、骑战、舟战、车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