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边界职业生涯是一种新的职业生涯变化趋势.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来临,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职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应对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挑战,要着力增强个体的就业能力,重新定位高职的培养目标;培养个体掌握多种技能,赋予高职专业群以新的职能;提高个体生涯管理的能力,实现高职职业指导的创新;以个体生涯发展为导向,推动高职内部管理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
职业生涯适应力是一种有益于个体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能力.从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这一"重点"已经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痛点".以职业生涯适应力及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适应力的价值为出发点,探讨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效性与科学性,采取有效举措弥补职业生涯适应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缺失,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职业生涯适应力的形成、培养及提升,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3.
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劳动力人口锐减,人口的流动性增加,职业生涯成功标准多元化,职业生涯管理主体和责任变化,雇佣心理契约向交易型转变,人才竞争越发激烈.为应对这样的变化与挑战,组织可采取主动为员工提供职业辅导服务、积极进行人力资本开发、建设组织内部多元化的发展渠道、实行基于工作和家庭平衡的弹性工作计划、构建新型心理契约等方式来开展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  相似文献   

4.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知识经济和技术进步使得个体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和路径发生变化。大学生作为高人力资本存量的群体,要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充分实现自身社会价值,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拓展可雇佣广度和深度。本文从传统职业生涯与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比较中概括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定内涵和基本内容,尝试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与高职就业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生涯已由传统的职业生涯向无边界的职业生涯转变.介绍了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将其与传统职业生涯理论作了比较,指出无边界职业生涯正成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基本模式,就业能力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最后对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下高职教育围绕培养就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出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直面"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缺位"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行动偏差"的"双重困境",亟待以"双创"理念作为精神内核,整体把握其于国家、社会、高校及学生自身的重要意义,从树立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职业生涯培育范式以及形塑高校、政府与企业"三螺旋"联动助力机制入手,构建"双创"视域下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路径,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相似文献   

7.
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使个体就业逐渐进入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职业生涯的不稳定性凸显,个体需面临多重职业选择,无边界职业生涯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纵观高校文理专业的就业情况,文科类专业就业难于理科.文科类毕业生就业难题是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难题之一.本文研究分析了高技文科大学生的特点,阐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对文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影响,进而指出在提升文科大学生就业力备方责任主体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技术进步和组织变革引发了职业的重大变迁,个体在无边界职业生涯中的持续就业是当代的职场新象。以无边界职业生涯幸福感为视角,强调对职业生涯经历和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主观感受,是立足于高职学生应对职业变迁、提升就业能力、彰显个人社会价值等具体目标的。基于此,研究高职学生的职业通用胜任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重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性"属性,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践行供给侧改革的又一重要路向。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个体发展是社会经济变革、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任务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共性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辅导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理论指导,构建切实可行的实施模式.  相似文献   

10.
桑雷  马蕾 《职教论坛》2012,(21):55-57
无边界职业生涯打破了组织与个体职业关系的终身化假设,使得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同时对个体的就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源,高职毕业生应当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设定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通用性的就业能力,培育合理的社会关系资本,从而为毕业后的可持续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规划意识淡薄、职业测评不科学、课程安排不合理、师资队伍无保证、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教学方法单一等诸多问题;应采取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指导教育体系、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测评等措施,不断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辅导工作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一条新路径。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工作是高职教育发展和高职学生特点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工作主要包括心理辅导、学习辅导和职业辅导等内容。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工作的目标应聚焦于"发展"和"学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要不断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认清职业,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理想.基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及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式,助力学生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高职学生需要尽旱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文章论述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分析与探索、职业世界探索、职业环境分析、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目标确立、生涯目标执行以及反馈与修订这七个具体的规划步骤,以期帮助高职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有关教育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瓶颈,国家把高技能人才确立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而有了"高技能人才"与"高职高技能人才"之说."高技能人才"、"高职高技能人才"两者看似相同,实则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试从两者概念内涵、培养途径、考核评价三方面加以厘清,希望对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及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百万扩招"政策的实施虽然促进了湖北省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并未做好迎接"百万扩招"的准备,无法较好地执行"百万扩招"政策.这就需要湖北省高职院校深入了解"百万扩招"的意义和价值,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以此来提高湖北省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要借助多方合作,解决招生问题;优化高职招生考试制...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职业生涯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观点.运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了高职院校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ICM)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OCM)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影响因素及两者的相互关系.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问卷调查所获得的116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得出,OCM对ICM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可通过OCM促进个体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提高教师职业承诺水平.  相似文献   

18.
高职学生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是职业软技能范畴的能力之一,应切实加以培养和提高,这将有利于高职学生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为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牢固基础.为此,吉林省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职业软技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对高职学生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现状做了调查和分析.问卷调查在吉林、广东和福建3个省的3所高职院校展开,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6份,有效回收率为85.71%.调查对象涵盖三个年级、文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见图1). 高职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现状 对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认知有60.57%的高职学生认为制定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目标很重要;有37.80%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有1.63%的学生认为不重要.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首先应从确立长远发展目标开始.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已经沦为高校"行政化"的"重灾区",亟待推动高职院校"去行政化"改革.文章准确界定了高职院校"行政化"的内涵,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行政化"的表现;并剖析了高职院校"行政化"的成因及高职院校"行政化"的弊端;文章指出高职院校"去行政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高职院校"去行政化"不仅要重构高职院校与政府、高职院校与社会及高职院校内部的各种关系,而且有赖于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20.
丘宁 《教师》2022,(9):93-95
"双高计划"于2019年起实施,"双高"一是指高水平专业建设,二是指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文章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特点及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阐述做好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需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方式、构建青年教师发展培养体系、完善团队建设制度体系、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养、树立青年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