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米兰·昆德拉小说中寻找出欧洲传统中狂欢化文学的线索,并借以延伸到对狂欢仪式及其影响下的狂欢精神和狂欢思维的思考,分析它与欧洲传统的继承关系、民间诙谐文化特色以及它在小说的复调结构和内容情节中起的独特作用,从而肯定了狂欢精神的引进对小说体裁与形式的影响和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上的文化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方法论上为张恨水小说创作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狂欢思维具有强烈的变更意识,它强调“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狂欢思维具有“快乐的相对性”,并以此捣毁绝对理念,瓦解绝对权威。文本是开放性的,凭借这些性质它可以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将人们引向更宽广的天地,因而对文本的理解活动是无止境的。  相似文献   

3.
导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革命的小说艺术大师乔伊斯主张的“作者藏匿”论极富见地体现着作者对小说主体关系的审美把握。换言之,主张“作者藏匿”实际是乔伊斯从美学高度追求革故鼎新传统小说艺术的必然反映,是主张作者与人物之间采取平等对话姿态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试论突然我记起你的脸 的复调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小说的主流,已从传统自足的连续叙事(对客体的叙述)结构,走向开放式的主体结构。传统小说受作者统一意识的支配,而复调小说则是受多元意识支配的多声部小说。复调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对话性”,这种“对话性”主要表现为小说主人公与作者的平等与对话,主人公各自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开始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之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体间性特征以及与此相应的理性多元化.使共识原则成为人类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但这种共识是以保护个性和推崇宽容为前提的.它不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而是实践哲学范式的结果,与卢梭的“公共意志”式的共识没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反讽文本”。“阿Q”作为鲁迅独创的一个“小说化”的“反讽”文学符号,既是笑的对象,也是笑的主体,而且毫不犹豫地将讽喻笔触直接指向作者和读者自己;“阿Q文本”其基本的美学特征首先表现为——“清醒的疯狂”,并借以消解传统的价值与意义体系,由此为民族与文化“开出反省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小说创作具有新历史主义的特点,撇开了历史文本,抛弃了旧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观念,通过言语的狂欢,揭示出“废话”背后的历史真相,反映了人的本能与欲望,这既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颠覆,也是对它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体现了余华对人类生存的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8.
按照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小世界》与《桃李》两部小说均体现出鲜明的狂欢化诗学特征。与国内相关研究视野多集中在从“后现代”特征、喜剧性以及快乐叙述等方面进行评述不同的是,本文拟从狂欢化诗学特征与叙事技巧的独特性上,来探讨这两部小说在转型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演绎寻找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小说一个最基本变化是人的观念的变更。“人”第一次以个体的存在姿态进入现实语境,表现出不确定性、虚无性和表演性的特征。它在赢取一定的个性独立和自由的同时,却陷入了主体价值迷失的怪圈。  相似文献   

10.
论述小说为何取名《围城》从小说的全部故事情节来看.写的是抗日战争时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的”故事它不仅指向外部社会,同时也指向人自身.  相似文献   

11.
和实证色彩浓重的社会学分析相比较,巴赫金对狂欢节的阐述的确有许多出入,但这并不能说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是虚假的。不能用“真假”判断巴赫金的理论,巴赫金的创新就在于开创了狂欢节的隐喻纬度,使理论因为想象而具备超越现实的可能,从而显示自身的革命性。“想象和语言的述行”是巴赫金狂欢理论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巴赫金交往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语言学、对话和狂欢化思想是巴赫金交往思想的核心,他通过上述思想的研究确证了人是一种语言交往的存在,并以追求人类自由平等的狂欢化社会为最终目的。他的交往思想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研究者分别从对话、语言哲学和狂欢化思想等方面对巴赫金的交往思想进行阐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李洱的小说《你在哪》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它借寓言的形式演绎了人的自我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分裂,意识与潜意识分属两个空间不断地纠缠与矛盾,但自我意识最终还是被社会意识所同化,人避免不了被“卖身”的命运。寓言的形式和对人的存在的形而上思考,使得这篇小说具有了丰富的阐释性和思想深度,这也体现了李洱小说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古典本体论是一种把世界严格地格式化为1的理论,是人把自己人性中的受动性一面发挥到了极致的思想认识。因为将生命的意识抽入到“本体”,也必然是意识与存在同一论。因为消灭了人之生命的内在独特性,而把人生的绝对价值外化了,从而必然导致外在于生命的绝对价值体系。老子是秩序论者,并不是古典本体论者。老子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已经越过了受动性思想占主流的时代,主动性文化的特征已经相当发达,以至于老子要创造一个思想体系来批判和扭转,这正是老子思想在其时的价值扣寻找老子思想现代启示的根据。在古典本体论之前存在着多种哲学认识形态,把古典本体论作为哲学的开端是狭隘的。从生命的能力、行为层面来说,人的超越有限指向无限的思维——“玄思”,才是“哲”的本义,理解了“什么是哲”,“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才能破解。人性除了受动性一面,还有主动性一面及自动性一面,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只有讲求人性的三个层面,才能完整地认识人自身,完整地对待人和实现人,学术探索才可能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创造出完整的福音。  相似文献   

15.
小说《彩票》虽然篇幅短小,但它对表面平等的"多数人统治"——民主制度的无情抨击、对人性黑暗的深刻揭示以及惊骇的结尾却使它一经出版便震撼了整个美国。它的作者雪莉.杰克逊更是被誉为"作家的作家"。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和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女性角色、女性的抗争及女性悲惨的结局等方面总结分析雪莉.杰克逊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对妇女在父权制社会中弱势命运的关注及抗议。  相似文献   

16.
“推天道以明人道”是道家哲学展开的基本思路。就老庄道家哲学而言,基于“道常无为”这一“天道”原则,其“人道”思想主要表现为如何处理广义上的“人一物”关系,并聚焦于两个方面,即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人与功名利禄的关系,因而也就形成两种基本的“人道”主张:其一,“无为”而“利物”;其二,“无己”而“胜物”。在老子哲学中,“无为”而“利物”是其“人道”思想的立足点;在庄子哲学中,这一思想也得到多方体现,并进一步发展为“无己”而“胜物”的根本“人道”诉求。从当代视域来看,道家“人道”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智慧启示。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的人性论有其内在的理论结构,他的人性论是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渗透到社会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他的“性三品”“性情说”等人性论思想无疑在儒学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人性论不单单是一种思想,更是在汉代大一统背景下为政治而服务的理论工具,是儒家思想重新被重视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18.
人的主体性是人文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但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直观、简单、笼统的表面层次上。布伦塔诺丰富了历史上的“意向性”这一概念,进一步明确了“意向性”的内在性,并进而把人的意识活动区分为具有意向性指引的“心理现象”和无意向性指引的“物理现象”,心理现象是由内知觉产生的,内知觉是一种当下的不假借于外物的意识,它具有直接自明的特性,内知觉才是心理现象真正唯一的知觉。意向性是心理现象的重要特性,只有具有意向性的意识活动才能作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布伦塔诺的这一思想,是在意识研究领域具有弗洛伊德式的科学发现,它消解了西方思想史长期以来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势;揭示了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内在于人的内心,也为建立真正主体性的思想而牢固奠基。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生态伦理学是人类对生态环境危机忧患意识的理论思考,它的出现是人类伦理思想史和观念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进行生态伦理学思想基本方法和原则的建构时借鉴东方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重新认识和评价人与自然的关系,扩展伦理学研究的领域,追求人与自然的协同进步,为解决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提供一种新的价值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