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3 毫秒
1.
关于老子"道生一"中"道"与"一"的关系,是理解"道"发展历程的关键。常见的两观点是"无中生有"与"道起于一",前者忽略"道"是有无的统一体,而后者则将"一"完全等同于"道"。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古人是如何理解数字1的。通过研究得到"一"应有三种意思。一是表示序数,二是作为"道"的别名,三是事物发展所经历的过程之一。后两者由于形式上都为汉字"一"而易误为同义,因而采用数字法来规避并且突出这个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2.
老子、庄子的"反"道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反向性"思维方法的体现与运用。"反"是"道"最基本的运动特性。它包含了生成、对反、回归的"三"反含义。生成是从无到有,是朴散为器,是文明的器化运作;对反是对立面相互依存和物极必反,是阴阳互动,虚实相生;回归是从有入无,是文明的归藏、归潜、归化,是与道俱化。道的"三"反也是万物的自性有他,是向他而化。在"三"反中,老子更注重方法上的"对反"策略,庄子更注重人性的"回归"主题。从回归主题看,"反"又具有生命死亡、人性回返、回环往复的三重含义。  相似文献   

3.
一个字通行的写法与原来的写法不同,原来的写法就称为本字,如"燃"的本字是"然"。"然"本义指燃烧,假借用作代词等,本义另造"燃"。"然"是"燃"的古本字,"燃"是"然"的后起字。本文通过因声求义的方法,通过古籍文献佐证,考证四川方言中的"踡"字的本字应当是"肙"。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已经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标签,但其内涵却言人人殊。儒家哲学是天道与人道的会通,"圣人"是"天人合德"的典范。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是赞美孔子体现了儒家至德"中庸"之"时中"。"圣"即"通","时中"必然基于"主体—本体"之自通。儒家的"天道"表现为"天时","人道"之心性本体也具有内在的时间意识。"圣之时者"提供了"天人合一"在"时"中证成的可能性。"时"的内涵与情感、艺术、体知等都有关系,体现了儒学的独特价值,是一种整全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5.
"天理"是理学中的最高标准,是普遍、客观、永恒的"理",包括天道、物理、性理、义理四类。"良知"是心学中的最高标准,是人内在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体系,其作为意识结构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具有对意念活动指导、监督、评价、判断的作用。王阳明说"良知即天理",将理学中的"天理"偷换成了心学中的"天理",可二者并不相同,理学的"天理"是外在于人类的,是高于人类的存在,而心学之"良知"则是内在于人类的,是人自身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马百六"与"拉皮条"的词义是明确的,但其理据则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认为"马"隐喻女子,"百六"既有才华出众的含义,又有灾祸的意思,拉皮条的人在为男子牵"马"方面很有本事,而其行为属于祸水,故称之为"马百六"。"百"写作"伯、泊、八"都是音近借字。拉皮条古代又叫"牵马""拉马","牵马""拉马"即牵拉着马的缰绳,而缰绳大都是皮条做的,所以"拉皮条"不过是"牵马""拉马"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相似文献   

7.
王斯语 《文化学刊》2013,(4):173-180
"东蒙古乐"孕育于"胡乐"。胡笳十八拍是东蒙古乐的母曲。元代,是"东蒙古乐"的成熟期,"白翎雀"的创制,使"东蒙古乐"得到升华,元杂剧声腔曲牌的创制,使"东蒙古乐"形成繁盛。清代,"东蒙古乐"进入宫廷,又流入民间,使"东蒙古乐"渡过了历史突变带来的困境,随"辛亥革命"浪潮,形成了不同地域的"东蒙古乐"种种存续形态,建平"十王会",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8.
"发昏章第十一"是"发昏"的戏谑说法。这种说法是怎样形成的,有多种解释,都难成立。本文认为"发昏"是借助"昏障"一词作为桥梁关联到"章第十一"的,"十一"就是"十"的强调形式。"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更是一个难解之谜。本文指出,"三七"是佛、道念诵经咒及传统医学治疗中常见的数量要求,以"七"为一周期,满足了"三七"之数,就能达到希望的效果,否则效果不好或无效,因此,当人们想表达不顾章法、不计后果的观念时,自然想到了"三七二十一"之数,于是就有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俗语。  相似文献   

9.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乃至人类文明史上,有两个最为复杂的概念。一是"文化",因为文化是多元的,多视点审视、界定"文化",难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即"人",因为人类是文化的、社会的高级动物,"文化"是"人的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什么?一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呼唤文化学的建设,经济全球化的形势需要文化学的面对。  相似文献   

10.
都市化进程是对城市实践的动态描述,在学术研究相对滞后的前提下,动态观察亟需在场,从"节点事件"到"焦点问题"再到"界点特征",是对都市化进程动态观察的三个递进层次。2012年中国都市化进程凸显八大"焦点问题"。2012年,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年度"界点特征",体现为"建设新型城镇化"决策的提出,使得本年度中国城市发展发生了"国家导向型城市"模式对"社会导向型城市"模式的截断。"截断"的真正含义是两种城市模式的"逆势相合",即"国家导向型城市"表面上截断了"社会导向型城市"的自然发展,但两者以"自下而上"的城市建设为契合点,实现了协同合作,这也是对中国古典城市"他治"与"自治"协作传统的继承。明确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过渡性、复杂性与"中国特色",是未来中国城市建设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百科     
为何"败北"不"败南"两军打仗,输了的一方称"败北";运动场上比赛,负方也是"败北",是否失败者都向北方逃走呢?当然不是。看中国历史上的大战役,逃跑的方向都是向南的多。但是总没有说"败南"的。其实这"败北"之"北",并不等于东南西北方位的北。优胜劣败,与方位无关。这个"北"字很像两个人背靠背之形,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这个"北"字即古之"背"字,"背"字是后人为它加上"月"旁而成的。北即为背,"败北"就可以理解了。当两军相接时,是正面相向  相似文献   

12.
对"哲学是什么?"这个"元"哲学问题,可以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与回答:一是"名词性哲学"和"动词性哲学";二是"狭义哲学"和"广义哲学"。通过对这两种回答及其四个基本概念的递次分析与整体综观,哲学的真实面目即"生活哲学"会逐渐向我们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捡漏儿     
捡漏儿,是人的固有心理。花点小钱,捡个大便宜。其中取胜之道在于眼光与学识。虽同为小投入大产出,但"捡漏儿"与买彩票不同。"捡漏儿"的特征是"捡",是对结果成竹在胸的把握;而买彩票的特征是"赌",是对结果不可预测的撞大运。"漏儿"只要是被捡上便只赚而不赔,而彩票却是以赔为主。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我较为喜欢。尤其是有人手捧他们捡"漏儿"得来的宝贝,述说他们捡"漏儿"的奇异经历,再看到投入与获利之间的巨大反差时,我更是耳热心跳羡慕不已,幻想着什么时  相似文献   

14.
雅有雅的韵致,俗有俗的魅力。几乎所有的乡土民间艺术无不具有与生俱来的"俗"性,这个"俗"性,就是所谓"接地气"的乡土性、通俗性。"绿色二人转"之说,是理想化的假说。二人转之"俗",即在于已失之其"度"。要允许其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跑偏",更要在实践中培养其自我"纠偏"的自觉性和能力。任何民间艺术的与时俱进,都是要登上现代文明的大雅之堂。应时刻切记"娱乐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文明的娱乐经济"。  相似文献   

15.
民族学与宗教学在西方几乎是同时产生、平行发展的。从西方引进了民族学之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我们曾经认为宗教是鸦片,所以,宗教学的创建受到过阻碍。改革开放以后,宗教学研究方才逐渐兴起和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直接参与和推动了中国"民族宗教学"的酝酿和发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宗教研究并非是"价值中立"的纯客观,应该是"同情之默应,心性之体会",其目标是为了使人民更好地认识宗教,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中华民族的民族格局是"多元一体"的,与之相应,中国宗教则是"多元通和"的模式。中国是一个宗教的联合国,中国人是信仰的混血儿,中国人的宗教和哲学具有良性的互动,有一种"中庸的性格"。  相似文献   

16.
"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野心!"这大概就是那位穷人成为亿万富翁的真正秘诀!"野心"在中国人的语境中一直是一个贬义词,所谓"狼子野心",是贪婪、狂妄、非分的欲望。中国曾经是一个讲等级、重名分的宗法社会,信奉中庸之道,推崇"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温良恭俭让";含蓄、内敛、不张扬。"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野心"当然是被排斥的。"野心家"则是一个在历史和现实中敏感而令人讳莫如深的词汇。现在是"中国梦"时代,是中国人扬眉吐气、梦想成真的年代。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实现理想的神圣权利,我们应该为"野心"正名!这"野心"不能仅仅理解为"贪婪"与"狂妄";野心也可以理解为雄心与信心,就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就是创造人间奇迹的雄心,就是诗意栖居在原野上的情怀。中国也应该有一场文艺复兴,就从为"野心"正名开始吧!  相似文献   

17.
"盂兰盆"一词一般认为是梵语词uIIambana的音译,没有可靠依据。本文认为"盂兰盆"是地道的汉语词,由词组"盂、篮盆"词汇化而成。"篮盆"是一种用竹条、藤条等编成的圆形器具。  相似文献   

18.
《乐记》历来被视作儒家礼乐文明的重要典籍。"情"作为贯通"修身"、"伦常"、"天地"的枢纽和基础,是我们理解《乐记》所构建的理论体系的核心。在《乐记》中,"情"至少有"天地之情"、"礼乐之情"、"人情"等三个内涵:"情"从天道而言是"情实";"情"从人心而言是"人情";而礼乐"管乎人情",是沟通"天地之情"与"人情"的枢纽。《乐记》中"情"的三个维度,在理论内部各自成立的同时,彼此之间又浑然一体,可以使用"体、相、用"这一中国传统哲学范式来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情"是"乐"的内核,而"乐"又是"情"的彰显;而且,"情"之意蕴的三个维度与"乐"的"体、相、用"又呈现出大致对应的关系。总之,对《乐记》中"情"之意蕴三个维度的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乐记》中"乐"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窥测中国传统文化早期"情"论的个中三昧,也有助于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观念与规范,其基本涵义是真实不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传统"信"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具体言之,"信"的核心是哲学之"真",精髓是道德之"善",结果是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原先多以为是"伐"字省体,细绎相关卜辞,可以看出它和伐存在着较大区别。甲骨文"■"应当是"干"字初文,本指人体之躯干。在卜辞里,"干"多指属于某一氏族的下级武士。周代彝铭则多借倒"干"形的"屰"为干,因其有迎击之义,故而"毌"、"盾",亦被释为"干",但并非"干"字。甲骨文"岸"是"干"的滋乳字。"岸"字之释可以妥贴地释读相关卜辞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