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爱军 《文教资料》2009,(35):227-229
确立就业主体意识是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解决目前就业压力的内部动因。,高校德育课程在新生中强化就业主体意识教育.就是要以大学新生刚刚入学为有利契机.充分发挥德育课程中蕴含的有关就业指导的丰富教育资源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贯穿德育课教学的一条主要线索,启发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主体能力。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视野对德育进行伦理文化的反观,有助于准确把握德育的时代转型。文化与德育深切关联,文化意蕴着德育,德育体现着文化特质。增强德育的文化底蕴、优化德育的文化环境、提高德育主体的文化素质、拓展文化生活实践的空间、引导文化选择的合理向度,是现代高校德育文化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视野对德育进行伦理文化的反观,有助于准确把握德育的时代转型。文化与德育深切关联,文化意蕴着德育,德育体现着文化特质。增强德育的文化底蕴、优化德育的文化环境、提高德育主体的文化素质、拓展文化生活实践的空间、引导文化选择的合理向度,是现代高校德育文化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有效的德育过程是道德主体生成的过程。高校德育课堂能否走向主体性是提高大学生课堂德育实效性的关键问题。高校德育课堂要有效地展开“对话”从而实现主体性的德育,从外部途径看,应突出真实性任务教学、强调学习共同体构建和重视过程性评价实施。真诚、协商和等待则是高校德育课堂实现主体性的三个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文化育人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文化对接的要求这一前提出发,围绕高职德育教育如何在加强校企文化对接方面有较大作为,如何让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这一中心问题,结合学院多年来的德育课程教改实践,总结提炼了"四融入"的基本经验和实践轨迹,即融入行业企业、融入课程设计、融入教学过程、融入活动开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课堂如何使学生走向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课堂能否走向主体性是提高大学生课堂德育实效性的关键问题。高校德育课堂要有效地展开“对话”从而实现主体性的德育,从外部途径看,应突出真实性任务教学,强调学习共同体构建和重视过程性评价实施。真诚、协商和等待则是高校德育课堂实现主体性的三个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7.
8.
高校德育主体关系的经济化、法律化、竞争化、淡漠化、层级化、开放化等七个方面,在经济知识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将愈来愈使高校学生的关系复杂化。对此,我们只有正确引导,才能趋优避劣,培养出跨世纪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高校德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实际效果不佳,存在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德育实施脱离生活实际、德育只重目标不重过程等问题.提高德育实效性应使德育课程非专门化,在课改中全面渗透德育因素;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以"无为而无不为"对抗高校德育实效性低迷;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使德育成为践履之学;指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培育道德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主体教育模式基本特征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应该是主体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应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在德育目标上突出学生主体发展,在德育内容上以满足学生主体需要为核心,在德育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1.
隐性德育课程的观念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有关这一课程的具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作为一种过去不为人所知,具有潜隐性影响的特殊课程类型,它的发展完善必然经历一个对相关德育资源的发掘吸收和改造整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对隐性德育课程的理性认识,探讨这一课程的具体运作模式,是保障这种课程形式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显性德育课程在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但要真正实现德育的战略目标,还必须以隐性德育课程为补充,使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地相结合,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在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的互补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主体关系的经济化、法律化、竞争化、淡漠化、层级化、开放化等七个方面,在经济知识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将愈来愈使高校学生的关系复杂化。对此,我们只有正确引导,才能趋优避劣,培养出跨世纪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给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随着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特点和要求的变化,原来那种主体道德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高校德育教育主体与客体问存在着互动性,德育客体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靠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靠主体教育形式和方法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需要德育主体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高校德育主体间伦理精神的缺失以及主体间伦理精神的确立问题,其意在于:在高校德育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校德育主体间即师生间真正的平等交往的伦理关系,使高校德育主体走出交往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传统德育的弊端和由此引发的道德教育中的一些悖论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试图寻找各种解悖途径。主体间性德育的提出不失为解决道德教育中悖论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和途径。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引发这一理论提出的道德教育悖论现象分析出发,以便针对性的寻找到主体间性德育更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的,它潜移默化、稳定持久的影响特点特别适合德育.它对学生具有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和行为上的规范功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能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德性水平,帮助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外高校主要的德育途径的研究,揭示了显著课程与隐性课程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显著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具体表现,提出了在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我国高校德育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的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隐性德育课程能有效地发挥对学生德性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它具有潜在性与间接性;广泛性与开放性;隐蔽性与渗透性;非预期性与二重性;体悟性与深刻性的特点。它对学生具有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行为上的规范功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能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德性水平,帮助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潜在课程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潜在课程与高校德育的关系,并从潜在课程的视角,探讨了加快高校德育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