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郑观应的生卒时间,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同版本的《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有两种说法:1994年10月第二版为“郑观应(1842-1922年)”;2003年6月第一版为“郑观应(1841-1920年)”。  相似文献   

2.
《硕鼠》一诗有两处这样的注释 :一是“逝将去女”的“逝”释为“往” ;二是“谁之永号”的“号”释为“哭”。笔者认为如此解释不妥。“逝”应释为“誓”。理由有三 :一、“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是奴隶们决绝的誓言 ,表现出奴隶们与“硕鼠”(奴隶主 )决裂的坚强意志 ;二、从训诂的规律看 ,“逝”与“誓”属音同形近 ,应为通假 ;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 )以及《中国文学作品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温洪隆、邓支礼主编 )都把“逝”释为“誓” ,表示坚决之意。“永号”应注为“长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号”…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中国北部骑射民族对中原特别是对周王朝的威胁是相当严重的。前此《诗经·小雅·采薇》描写过我(犭严)狁的猖獗。“靡室靡家,(犭严)狁之故;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毛传,“(犭严)狁,北狄也。”郑笺:“北狄,今匈奴也。”《出车》也说:“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犭严)狁于襄。”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犭严)狁考》里说:“我国古时有一强梁之外族,其族西自(汗干)陇,环中国(此指中原)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中间或分或合,时入侵暴中国,其俗尚武力,而文化之度不及诸夏远甚。又本无文字,或虽有而不与中国同。是以中国之称之也,随世异名,因地殊号。至于后世,且以丑名加之。”(《观堂集林》2583)这一北方“强梁”大抵就是我们“四大集群”理论里的北狄集群。  相似文献   

4.
王凡《读<古汉语虚词>》(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在评述杨伯峻先生《古汉语虚词》关于“彼其”的解释时,提出了如下看法:“‘彼其、此其、是其、夫其’这类现象,实为古汉语中的同类近义词连用现象(即同属一个词类、意义相近的两个或几个词的连用),这种连用现象,成为古汉语复音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看法实出于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该书上册“其”字条认为“彼其”(或作“彼已”“彼记”)“夫其”都是“复语”,并批评毛、郑以下释“彼其”之“其”为语助者是“误甚”.该书下册“此”字条亦谓“此  相似文献   

5.
黍、稷是《诗经》中常见的两种农作物的名字。在《王风》、《唐风》、《幽风》、《小雅》、《周颂》和《鲁颂》等诗中计有三十七见,其中黍在十三篇中二十见,稷在十篇中十七见。绝大部分都是在同一篇中出现。如《王风·黍离》篇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唐风·鸨羽》篇说:“不能艺稷黍”,  相似文献   

6.
快乐的科学     
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写过一本书,名叫《快乐的科学》。但是,此《快乐》非彼《快乐》。-题记 快乐是个重要问题 这里说“快乐是一个重要问题”,有两层意思。 一是关于科学家之快乐。那么多的科学家把科学探索视为快乐的事情,令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科学家的快乐是从哪里来的? 二是关于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怎样从科学得到快乐。青少年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是否从科学学习、科学探索中得到了快乐?人们都应想一想:怎样才能“让科学快乐起来”?  相似文献   

7.
“远指”就是代词指代的对象比较远。古汉语中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主要用“彼”,也用“夫”、“其”。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里”、“那样”等。如:①“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史记·商君列传》)“彼”,那个。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彼”,那些。③“息壤在彼”(《老子,三十八章》)“彼”那儿。④“以俟夫观者得焉”  相似文献   

8.
最近一段时间,在中华大地上,中外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就曾有过“中外合资”的创意。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人是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 郑观应(1842—1922)字正翔,号陶斋,又号待鹤山人,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他是一位富有社会实践经验,尤其善于经营近代工商业的民族资本家。  相似文献   

9.
假借字与古今字有些假借字长期借用,久借不归,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假字变为“正字”了。如容貌之“容”(《说文》:“容,盛也”),歌颂之“颂”(《说文》:“,颂兒也”),仁义之“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友谊之“谊”(《说文》:“谊,人所宜也”)。也有些后来又特地为它新造了字。如作突然解的“猝”(《汉书李广传》:“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又如回避之“避”《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经传均作“辟”。)有了新造字,则新造字名正言顺成  相似文献   

10.
正确理解形声字的意符,对于辨认汉字的本义有其重要作用。以《说文解字》“斤”部为例来看,“斤”象斧头之形,本义为“斫木斧”,因此,从“斤”之字多与斧或与用斧有关。 斧 《说文》云:“斫也。从斤父声。”《苟子·劝学》:“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斧”和“斤”同义并举。 斨 《说文》云:“方銎斧也。从斤片声。《诗》日:“又缺我斨。”《诗·七月》:“取彼斧斨,以伐远扬。”“斧”和“斨”同义并举。 斫 《说文》云:“击也。从斤石声。”《荀子·性恶》:“工人斫木而为器。”枚乘《七发》:“使琴挚(人名)斫斩以为琴。”  相似文献   

11.
一《水浒传》与《平妖传》,就其题材而言,都与史实有所关联。鲁迅曾经指出:“《水浒》故事亦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说,宋江亦实有其人。《宋史》(二十二)载徽宗宣和二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又说:《平妖传》“记贝州王则以妖术变乱事。《宋史》(二百九十二《明镐传》)言则本涿州人,岁饥,流至恩州(唐为贝州),庆历七年僭号东平郡王,改之得圣,六十六日而平。小说即本此事。”但是,《水浒》、《平妖》二传,都没  相似文献   

12.
三、引文不确 (一)引文误合 (40)《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甲午治兵》条) 按:《说文》无此体例。此乃将《说文》之“异”字注和“授”字注合而为一也。当点作:《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41)《传》云:“自虐其君,虐我伯姬。”并训为杀,而引申又为暴虐也。(《杀敌为果》条)  相似文献   

13.
说“乐”     
“乐”,是个常见的词,但因读音不同而词性不一,因之,在用法上应认真对待。下面分别举例说明。第一,“乐”读“lè”,动词,形容词,作“快乐”“欢乐”讲。是最常见的用法。顺举数例:“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宜尔家室,乐尔妻孥”。《诗经·小雅·棠棣》孔颖达疏:“九族会聚和而甚忻乐也。还有《硕鼠》中的“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逝将去汝,适彼乐国”,“逝将去汝,适彼乐郊”等。再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史记·刺客列传》)等等。由“快乐”,“欢乐”之…  相似文献   

14.
胡义成先生选评的《明小品三百篇》面世以后,曦钟、吴小如等先生先后撰文对该书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注释方面的错误提出批评,胡先生又先后进行了反批评,一时间沸沸扬扬,颇为热闹.对胡著及曦、吴二先生的批评文章,笔者曾再三拜读,发现胡书确实问题不少,尤其是对原文的注释,多有未允.除他人言及外笔者在翻读时又捡得若干条,现胪列于下,仅以此就正于胡先生及专家学者.1,唐寅《〈孟蜀宫妓图〉题辞》:“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胡注:“不挹注——不在乎,不在意.”(页11)按,《诗·大雅·洞酌》:“洞酌彼行潦,挹彼注之.”〔疏〕:“挹彼大器之水,注之此小器之中.”引申之,“挹注”便有改变义,唐寅文中“不挹注之”意为不改变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15.
有个小男孩叫彼佳,大家都叫他“彼佳—这算什么。”有一次,妈妈对他说:”你又不戴帽子跑到冷风,去了?”彼佳回答:“这算什么!”爸爸对他说:“你又在幼儿园上课时乱说话了?”彼佳还是回答:“这算什  相似文献   

16.
阅读文言文,会碰到“重器”、“神器”、“大器”、“庙器”、“庙堂之器”之类名称。如: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抉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卖柑者言》)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管子·小匡》)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它们都用“器”字构成,又都是借代说法,其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先说神器、重器。神器、重器,都是指宝器,但不是一般的“珍贵的器物”,而是帝王的宝器,大抵以宗庙祭祀的钟、鼎、圭、璧等礼器为“神器”,以朝廷符墨为“重器”。先秦时代,不仅天子有宗庙,诸侯、大  相似文献   

17.
王粲《登楼赋》 兹楼 《赋选》以为“登当阳城楼”。误。王粲所登城楼,旧说有当阳(属湖北)城楼(《文选》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说)者;有江陵(屑湖北)城楼(《文选》刘良注说)者二说。但核之赋中所言“漳水”、“沮水”、“陶牧”、“昭邱”等地理方位,则“当阳”、“江陵”二说显属不合。今据郦道元《水经注·漳水注》:“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王仲宜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  相似文献   

18.
讲《诗经》必讲“六义”,讲“六义”必讲赋、比、兴,而讲赋、比、兴者,当以朱熹的观点为正宗。朱熹解释赋、比、兴,只立观点,不做阐述,而后人又要尊之用之,所以不得不对他的观点补充释义。他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后人先是纳闷:“难道随便拉个‘他物’就可以引起下文吗?”但接着就发现,原来每首诗的“他物”和“所咏之辞”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这一点,朱老夫子可没有说透。他说:“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这个比怎么个比法,此物与彼物之间的联系怎样建立,这个问题朱老夫子又未阐释。后人经过研究又有发现:原来比的内容是很…  相似文献   

19.
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尽心下》以下引《孟子》,只出篇名)这段文字表明:孟子在说诸侯时,对于心理精神因素是何  相似文献   

20.
《齐物论》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相对主义。简单地说,相对主义就是先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立即加以取消,以抹煞事物所赖以产生的矛盾,来否定事物本身。很明显,这种理论的结果是要毁灭客观世界的。《齐物论》有一段话对以上所谓理论作了具体说明。它先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这些是说,事物的产生没有不是彼与是的对立统一;彼有待于是,是有待于彼,彼与是是同时出现的。这些都很正确,是相对主义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