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学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社会各界口诛笔伐,一句“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把语文钉在了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2.
我十分赞同新课标在总体导向上作出的界定和规范。尤其是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观点,以及“语文素养”等提法,正是我多年来的主张。近些年来,在语文教育界,强调语言的,被称为“语言派”;偏重文学的,则被冠以“文学派”。据说,“语言派”的标志是“工具论”,“文学派”的主张是“人文  相似文献   

3.
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  相似文献   

4.
语文,自1902年自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学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社会各界口诛笔伐,一句"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把语文钉在了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5.
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  相似文献   

6.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 ,“人文性”是核心 ,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机械割裂。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还存在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模式 ,即过多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训练 ,忽视了“人文性”教育。应将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上 ,重植人文精神之根。为此 ,要达成以下三点共识 :一、语文的人文性再认识。二、人文文化是提高道德感、责任感的基础。三、以文悟道 ,悟道做人  相似文献   

7.
文道关系,是历来语文教研争论的问题之一。过去曾有“文道结合”、“文道统一”、“文道并重”、“文以载道”等等多种提法,我们认为这些都不足以说明文道的正确关系,体现文与道正确关系的提法应该是:文以明道。我们说“文以明道”是从主观认识出发,根据语文的特点进行讨论和研究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的工具功能,完全体现在“文”上,而“文”的工具性又体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语文教材“三性”(工具性、人文性、时代性)的认识有没有真正达到辩证和科学的境界?笔者在此略陈感想,以示知无不言。一、工具性之特殊性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 所谓“人文”派与“工具”派之争,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站位之争。“人文”论者始终只是站在母语“习得”的角度说话,自然容易得出“语文教育即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9.
语文到底有哪些性质 ?根据这些性质 ,在语文教育中又应该采用哪些相应的操作策略 ?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一、语文的“工具性”与“实践”的教育策略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工具性是语文的重要性质。为什么说语文具有工具性 ?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试想 ,如果离开了“语”和“文”,“交际”如何进行得了 ?既然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那么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只有当言语能力发展了 ,“交际”方可成为可能。因为要“交际”,所以就一定要有“言语能力”。言语能力如何形成 ?靠“实践”…  相似文献   

10.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是人与“文”对话的动态过程。人对“文”的输入是阅读,人对“文”的加工是积累,人对“文”的输出则是口语交际和习作。不难看出,在这个过程中,输入(阅读)是先导,是决定输出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由此决定了阅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让人文之光照耀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界纷纷攘攘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2001年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则给语文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足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由于深受科学主义思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明显地存在着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鉴于此,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的内容,要用人文精神的光辉照耀语文。  相似文献   

12.
一、思想怎么了曾几何时“,思想”在语文的航道中随处泛滥;时至今日“,思想”的身影却再难寻觅。许多年来,人们非常重视语文的性质与地位。但是自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成为《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话语后,似乎人们就忘记了“思想”的存在,或者是有意躲避着它。我们在各种语文报刊杂志上可以看到泛论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文章,也可以看到详论技术和方法的文章,但却很少看到关于语文“思想”的片言只语。即使看到,也是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再理解,是对“语文素养”的再剖析。人们在语文课堂上也对思想敬而…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实际上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也就是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教学与人文、科学、思想、情感教育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想交流。但同时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文学熏陶。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文道统一”的体会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它是决定语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我们只有认清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科学阐述,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性质问题上存在的文与道、思想性与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之争。事实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师要学点“小学”知识。 何谓“小学”,传统之文字、音韵、训诂之谓也。 我所主张的是语文教师要学点“小学”,仅略知一二即可,而不是要做“小学”的通人专家。 提出这个观点,是基于以下认识: 一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学科的“器”就是“语”,就是“文”,“语”,语言;“文”,文字,一说“文章”。语文教学的目的和途径之一就是披文解读,遵语悟文。段玉裁说:“圣人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看语文教学观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阐述了语文教育在教学观上的发展变化:一是学科性质从工具性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是培养目标从单一、功利型到复合、发展型;三是“教”与“学”由分到合。  相似文献   

17.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课堂上落实起来,却往往出现“非语文”和“泛语文”的倾向。于是有专家就呼吁语文课要有“语文味”。那么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呢?请看两位名师执教《散步》一文时的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改: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新课改是一场继承创新的改革.在语文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认为处理好下列几个关系很有必要。一、人文性与工具性——一个统一的整体曾几何时,“工具性”论者和“人文性”论者“斗”得很厉害。笔者那时在一所重点中学担任语文教研室主任,曾认真地关注了那场争论。当时有两点感觉:一是从“论战”双方的争论中,认识到了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语文就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工具性”无可置疑;语文又不仅有“工具性”,它承载着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活”的精神,它的“人文性”也同样无可置疑的。为什么…  相似文献   

19.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教书”与“育人”、“文”与“道”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语文教学“古老”而“崭新”的课题,也是倡导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2006年第五期《内蒙古教育》发表的《语文课改的六大追问》(下文简称《追问》)一文,提出了当前语文课改中容易发生误解的几个问题,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愿献诸同仁并与辛德才先生交流。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能分开吗?按照《追问》所言,现实的语文存在着人文性和工具性不好统一的问题,并且“工具说”和“人文说”的争论还在继续,因而强调“不能不引起重视”。而笔者以为,全面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语文教师教好语文课程的前提,但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绝不等于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特点,原本就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