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要么心理焦虑、抑郁;要么过分淘气、厌学甚至逃学。“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外出打工者的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更是社会之痛、教育之痛。本期我刊将与一线教师共同来关注、探讨"留守孩子"心理与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要么心理焦虑、抑郁;要么过分淘气、厌学甚至逃学。“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外出打工者的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更是社会之痛、教育之痛。本期我刊将与一线教师共同来关注、探讨"留守孩子"心理与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要么心理焦虑、抑郁;要么过分淘气、厌学甚至逃学。“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外出打工者的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更是社会之痛、教育之痛。本期我刊将与一线教师共同来关注、探讨"留守孩子"心理与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要么心理焦虑、抑郁;要么过分淘气、厌学甚至逃学。“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外出打工者的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更是社会之痛、教育之痛。本期我刊将与一线教师共同来关注、探讨“留守孩子”心理与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要么心理焦虑、抑郁;要么过分淘气、厌学甚至逃学。“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外出打工者的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更是社会之痛、教育之痛。本期我刊将与一线教师共同来关注、探讨“留守孩子”心理与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留守儿童已成为我国很多家长的心头之痛,成为我们的社会之痛,民族之痛,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一大顽疾,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其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留守儿童的教育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十分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从留守儿童的成长方式、特点,以及由此对其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方面分析,提出从家庭、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同时建立更为科学系统化的管理系统,从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其心理健康与教育的实际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12—18)和儿童孤独量表(CLS,7—12)对贵州某县随机抽取四个乡镇中小学的660名学生进行调查。“留神乙童”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所占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孤独倾向总体水平差异显著。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逐步改变教育现状,采取多种途径,关心与帮扶“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9.
张续林 《甘肃教育》2014,(12):36-36
正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在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情绪、交往和人格上的心理问题,这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应从学校做起。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与"留守儿童"相关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即是其一。农村小学高年级中,教师要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与改进建议,更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留守儿童"逐渐增加,这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不良影响,又缺少父母及时有效的教育,会造成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便成为社会-学校-家长,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工作。我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在本文描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简要设的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村中学的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通过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长兴县和德清县422名“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②“留守儿童”男女性别之间健康状况总体差异不显著。但女生焦虑程度总体低于男生;③“留守儿童”各年级之间总体焦虑程度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小学阶段焦虑程度高于初中阶段。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但小学阶段学生与“留守儿童”中女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育“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失谐、父母榜样作用缺失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现实路径是学校教育“补位”,即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农村学校人格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功能。可尝试使用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人格教育的内容,在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学校中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互助小组”等方式。  相似文献   

15.
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区环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区环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外出务工,迫使许多儿童“留守”在家中,成为“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和关爱,一些留守儿童在教育机会、学习表现、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留守儿童"作为农村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些"留守儿童"因学校教育偏差、家庭教育缺失等诸多原因造成他们在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客易产生自卑、疑虑、妒嫉、逆反和极端等心理问题.如何让这些"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本文选取重庆市五所小学的1 720名学生作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部分心理健康问题;中、高年级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好于低年级组留守儿童;低、中、高年级组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好于留守儿童.实践干预建议:重新审视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与教师角色;持之以恒地提供“跟踪性教育支持”机制;建立学校与社会一体化的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综合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既与家庭内部因素有关,也与学校和社会层面因素有关。基于家校社协同视域的剖析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着“教育主体缺位、责任意识不强,教育观念陈旧、方式方法欠妥,教育环境堪忧、默化作用不强,隔代教育弊端多、替代作用不明显”“家校合作较少、家校沟通欠佳、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薄弱”“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多重困境。对此,家庭应明确教育责任、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环境、优化隔代教育;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与沟通,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社会应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发挥社区教育协同作用,助推家庭教育和留守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