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囫囵吞枣     
在经典里走出,在智慧中安顿,e时代与古典的碰撞———中国文学中的智慧锦囊小语:宋︽湛渊静语︾白延有一个人听人说吃梨伤脾,吃枣能补脾,但枣核却损害牙齿。想了半天,终于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那人高兴地对人说:“我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既能补脾又不会损害牙齿。”旁人说你的主意真好,真应了古人“囫囵吞枣”这句话。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也!”遂绝倒。“囫囵吞枣”是古人形…  相似文献   

2.
卖核桃     
从前,有个人去集市上卖核桃。他不知该怎样叫卖,心里很焦急。不一会儿,来了一个卖枣的人,这个人大声喊着:“卖枣,卖枣,大枣小核,小枣没核。”结果红枣很快被人买光了。  相似文献   

3.
魔高一丈     
《老年教育》2014,(4):36-36
东庄的三个人一起逛集市,来到一个枣摊儿前,那卖枣的汉子见了他们,也不招呼,只顾蹲在那里“吧唧吧唧”吃自己的枣,一个接一个,还把吐出的枣核扔得老远。看这样子,不等集市散了,老本就被他自己吃光了。三人见他像个傻帽儿,便商量了一个法子,白吃他一顿枣!  相似文献   

4.
枣制品加工     
一、枣蓉罐头1.原料选择:选用八九成熟、掰开枣肉不见丝纹、个大均匀、干燥、核小、皮薄、肉质细实、味甜、无苦、酸、涩味的枣为原料。2.浸泡去核:把选好的枣倒入缸内,浸泡24小时捞出后,用清水漂洗干净,除去异物,然后用去核机去掉枣核(亦可用手剥去核)。3...  相似文献   

5.
第四十二回在《水浒》全书中起着什么作用?它反映的是地主阶级的意愿;还是什么“农民革命理想的假托”?弄清这个问题,对进一步剖析《水浒》这部反面教材来说,很有必要。因此我们想在这里作些肤浅的讨论。《水浒》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写宋江迫于无奈,刚刚混进梁山,回家搬取老子的当晚,被官军追捕,逃进“还道村”的九天玄女庙中。由于“神灵”的护祐,他非但未遭擒拿,反而“遇难呈祥”,恍惚之间被两个青衣女童引到一个琼楼玉宇的宫殿,觐见了玄女娘娘。被赏赐了仙酒、仙枣、三卷“天书”,并被授予一道“法旨”和四句“天言”。醒来却是南柯一梦!然而,手里居然真有三个枣核,  相似文献   

6.
变革枣核儿———记蓟县城关小学优秀班主任董亚静●周新民热腾腾的西红柿鸡蛋汤和冒着热气的枣馒头,端上了晚饭的餐桌,还有一碟炸小鱼和一盘炒菠菜。丈夫和儿子吃得津津有味,而董亚静吃着吃着,却望着吐出的枣核儿发愣。枣核儿,两头尖,中间大。这枣核儿形象地反映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枣品种很多,有大枣、小枣、圆枣、黑枣、美枣、无核枣等,而沧州的金丝小枣最受人称道——因果肉青黄、能拉出缕缕晶莹金黄的细丝而得名。  相似文献   

8.
怎样才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趣呢?方法有五:一、设置悬念。所谓“悬念”,就是读者对作品中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设置悬念,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故意卖“关子”,故意留下疑团,以激发读者的心理期待。这样,可使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韵致无穷,从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萧乾的《枣核》一文,开篇点明身在异国他乡的友人竟然再三索要几枚枣核,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索枣核的原因就像一团迷雾笼罩在读者心头,让人好想知道原委。这样作品就把本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写得曲曲折折,颇有韵致,最后才点明老人那颗深…  相似文献   

9.
枣类词分三种情况枣类实指枣。表示泛称的“奉”,命名在于枣树枝有刺。表示特称的枣名很多,上古枣名理据包括形状、颜色、味道、加工方式、功用等类;枣类非指枣。以“枣”构成的词表示非枣类植物,命名取于他类植物与枣形有一定的近似关系;枣类虚指枣。以“枣”构成的词表示传说中的枣,或从果实之色、产地等取名;或从阴阳五行之说取名。  相似文献   

10.
初一册第三单元:社会生活初中单元课文比较研究[单元课文]《小橘灯》《枣核》《榆钱饭》《扁鹊见蔡桓公》《诗词五首》《过故人庄》《出塞》《江南逢李龟年》《渔歌子》《卖炭翁》(下面比较时均以篇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愿望比较。《小》中的小姑娘渴望爸爸回来,妈妈病好,大家都好;《枣》中的“他”想得到几颗生枣核;《榆》中的“我”十分想吃到一顿榆钱饭;《过》的作者希望“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出》有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感慨;《渔》向往着“斜风细雨不须归”;《卖》中的老翁“心忧炭贱愿…  相似文献   

11.
写化学方程式很难,学生在书写时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避免丢头落尾的现象,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六”字法,即“化、条、气、沉、平、类”法,有了这六个字,可确保书写出的化学方程式万无一失。“化”:就是正确地写出组成化学方程式的各个化学式。“条”:...  相似文献   

12.
文似看山不喜平。考场作文 ,怎样才能摒除平铺直叙的呆板僵化 ?下述五种曲笔 ,能让你于尺寸之幅迭生波澜 ,使行文层见叠出、摇曳多姿 ,同学们不妨一试。一、悬一笔———引人入胜请看《枣核》一文的开头 :“动身访美之前 ,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 ,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东西倒不占分量 ,可是用途却很蹊跷。”作者由友人索要枣核起笔 ,于开篇悬置一笔 :用途蹊跷。当友人如获至宝得到枣核时 ,作者仍就对其用途秘而不宣 ,直到“我”踏访后花园 ,友人才在倾谈之中道出原委。正是由于作者通过利用悬念猜疑不定的诱惑力 ,采取延宕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3.
枣核的妙用     
邢成同学问:《枣核》中,枣核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枣核》是著名作家萧乾的一篇很有特色的叙事散文。文章叙事朴实,通篇含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文中对“枣核”的妙用是文章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南雁 《学习之友》2006,(6):18-19
几十年前上初中:新开一门生物课,任课老师首次登堂“亮相”,口中就念念有词:“人有两大宝,双手和大脑……”引起哄堂大笑,留下印象难忘。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根据它本身的特点,有着把“智”与“德”结合起来的优越条件,但教师也不应在文情并茂的语文课上生搬硬套,空谈政治,空头说教,更不可能简单地在课堂上高喊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口号,而应在授课前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因素,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渗透方法,这样才能做到“文”与“道的完美结合。我常用的渗透方法有如下三种: 直接渗透。如《枣核》一文写到久居异国他乡的一位游子,在这位美籍华人的心中,几枚枣核的分量就是故乡故土。我抓住一些关键字眼,同时配合着播放了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激起…  相似文献   

16.
×××同学问:本文以“枣核”为题,小小枣核作用大。你能具体说说“枣核”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吗?小小枣核无论表现作品的主题还是安排作品的结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一,小小枣核表现了深刻重大的主题。思乡之情这个主题,有些作者是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的。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枚小小的枣核去表现。一位美籍华人,是“我”的旧时同窗,去国离乡日久,如今已是风烛残年,得知“我”即将访美,于是万里飞鸿,再三托“我”访美时带去几枚枣核,试种一下,以慰乡思。他到车站迎接  相似文献   

17.
王倩 《语文新圃》2010,(6):36-37
成语“溜须拍马”,其义为阿谀奉承、谄媚,世人皆知。但是这个意思的来源,各种辞书多不作交代。“拍马”,有云乃源于蒙古族恭维人的习俗:手上抚拍对方的马,口中夸奖“好马好马”。本文单说“溜须”。或云“溜须”源于《续资治通鉴》的记载:  相似文献   

18.
奇迹的背后     
奇迹这个词的本意是说:“极不平凡的,想象不到的事情”。在我的眼中,它无非就是“狗会喵喵叫,老鼠会吃掉猫,有父亲不会做的数学题”等等,或者是人们口中的“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但听到下面两个故事后,我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黄正方 《贵州教育》2010,(18):22-23
去年九月,我接手了初二(4)班,这个班在初一年级时是全年级中最“恼火”的一个班,从其他任课老师口中和班上其他同学得知,该班有几位“大名鼎鼎”的学生。他们的出名并不是因为品学兼优,而在初中时已是“声名狼藉”。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点:1、不能遵守课堂纪律,课上经常说话,做小动作,影响老师上课和其他同学听课;2、课间大声喧哗,跑闹;  相似文献   

20.
原料:茶叶5克,红枣10枚,白糖10克。 做法:1、将茶叶用滚开水冲泡,取汁。将大枣洗净,加适量白糖、水、煮到枣烂。2、倒入茶汁,拌匀即可饮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