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的发展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不断深化的客观规律,是一个伴随着实践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前进的辩证发展过程.因此人们对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本身,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地进行再实践和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正是基于这种再实践和再认识,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确立了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与发展.本文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社会系统论结合起来,从一个新的角度,用社会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谈谈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征,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只有在改革中不断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才能使改革不断发展,才能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和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五位一体”,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趋于完善的过程.这一认识的不断深化其内在的根本原因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4.
“知行合一”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高度统一,是课程理念向个体观念转化的过程与表现;在知行互动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与往复,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是一次螺旋式的上升。英语教师应该在理论的实践化、实践的理论化中重塑个体信念,并从教学实践、体验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反思和自主发展五个方面去践行课程理念,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敢于更新教育的观念。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应不断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基础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以一定理论为基础,善于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反复思考,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过程,逐步提高认识,形?..  相似文献   

6.
创新与构建性教学的思路创新意味着向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创造。创新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先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围绕着此问题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研究 ,进行相关的理论分析和探讨 ,形成初步的新的理论或实践步骤 ,然后再由实践对其进行检验 ,形成相对正确的认识。由此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 ,使认识不断深化 ,创新就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创新有赖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氛围、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创新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这种学习方式就是构建性学习。学校应该实施构建性教学 ,使学…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的认识论正如他的名字“行知”.体现了认识和行动的结合。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是不断累进的过程.他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主张.就是基于他的这种认识论思想提出来的.这对我们的语文教育有着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一青年教师的师德认识与师德实践师德,通常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即从事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然而,师德应具有更丰富的内涵,[1][2]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师德规范的不断内化、师德情感的不断强化,并在师德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练师德意志,才能达到师德认识的升华。一般来说,青年教师师德认识与实践具有时代性,也有迷惘,必须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我们应努力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实用化、科学化,从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和语文学习规律出发,把着力点放在识字、阅读积累、口语交际、写作等训练上,放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素质上,为他们走上社会工作、学习、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不断实践的过程,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同时不断得到情感体验、态度修炼、价值观提升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依次循环反复,这是一般的认识规律。数学实践活动课集中表现为实践操作,离开了实践操作就不是数学实践活动课。现行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要加强操作和实践,以利于学生在理解中掌握数学知识,防止死记硬背。”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形成能力。人的认识活动是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所言:“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这是我党在经济方面继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之后又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突出贡献,而且在它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处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光芒。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反映了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认识是人所具有的特殊能力,它在人的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在人能动地改造外界对象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对对象的能动反映,认识根源于实践,受实践水平的制约。同时,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规定着人的活动本质,制约着人的活动发展。人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运动过程。实践,认识,再  相似文献   

12.
物理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用仪器、设备研究物理现象,有目的地进行观测研究的教学方法。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基础性的工作,强调实验并不是否认理论的指导作用,否认理论的重要性,只有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做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事物的发展在不断上升,在上升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物理教学的本质工作是学生对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实践与认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人类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理性认识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换句话说,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就是"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不断升华的过程。反思是教师发展中最具积极性的因素,是总结、是批判、是追求。而评课是幼儿园常规教研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在评课活动中,参与教师围绕着特定的教学活动和特定的教研话题,通过交流、对话、质疑、反思,促使教师的实践性缄默知识逐渐变成可交流的反思性知识,从而增加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认识与评价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教学中的认识过程同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的异同是:在人类认识的长河中,人们是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的,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进入了高一级程度,不断地向未知的领域探索、寻求和发现新的真理。这就是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人们要在实践在认识的道路去认识客观世界,是因为人的认识源泉是实践,离开了实践,人们就不能对客观世界有任何认识。人要在实践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反思又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改进教学行为,探索合适的方式,激活教学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是浮浅的经验,只会形成浅薄、粗糙的认识和见解,而一部分教师仅仅  相似文献   

16.
小学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而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较之低年级,所选取的内容多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高年级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过程,从总体上看与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认识始于感知,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得到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结论。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就结束了,而是反复进行,逐步提高完善,使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从近几年教学实践来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高年级学生有自己的认识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的一切改革,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任何改革实践的深化,首先取决于思想认识的深化。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以至政治体制的改革,都是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并且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化改革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回顾我省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也是这样,即当我们对高教改革的必要性和规律性认识比较清楚的时候,我省高教事业的发展就比较快,改革的步伐也就比较坚定,因而改革的成效也就比较显  相似文献   

18.
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从事再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和认识的原理,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哲学观点,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相似文献   

20.
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基础上的再认识是一个在探索中不断提升的永恒课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校文化的独特特征角度提出自己对学校文化的再认识,并以山东聊城二中的学校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探讨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提出学校文化建设应该面向未来,培育学习的、合作的、生态的、持续改进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