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金玲 《福建教育》2005,(4A):62-62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特征、内容标准及有关规定.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全国德育权威专家鲁洁教授和四省有关教研部门联合编写的《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己全部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3.
李士平 《宁夏教育》2011,(11):37-37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应更好地把握本次课改对德育的有关要求及内涵。下面就《品德与社会》课中如何渗透情感教学,发展学生品德做几点说明。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的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在教学时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学》2005,(11):14-14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是小学德育的主渠道课程。对于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课程是本次新课改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也就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也是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是一门综合课程。因此,要切实实施《品德与社会》的课标。完成好它的教学任务.从本人的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鲁洁教授曾说过:“假如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说的是一套,却根本不准备在生活中去实行它,这样的课堂也就脱离了生活。”教师的责任常常使我回昧着这句话,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不止于课堂。将课堂教学的效果延伸和扩展到品德与社会课堂之外呢?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的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材的设计不应以学科知识条块或生活区域条块统整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而应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主题,体现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在主题构建上,一是体现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如:在设计学生的民主生活主题时,在三年级上册可以在“幸福家庭伴我成长”主题中设计“民主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有机地融合了儿童生活世界的许多领域,又结合了今天新时代赋予的新内涵,超越了传统单科课程的纯知识技能的窠臼,彰显出立体多彩的课程价值与功能。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关注儿童生活,拓展教学空间;深入透彻地分析教学任务;拟定合理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德育课程的开发在世界上是一个难题。跨入新世纪,我们希望能编出一本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在此,我们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发掘学生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潜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社会情境中,使其在逐步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经验,深入浅出地例谈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品德与生活》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近年来,人们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体现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改变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注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  相似文献   

13.
夏琰 《学科教育》2004,(1):28-3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本拟从“按照教材内容,积极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开展与少先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挖掘儿童社会生活体验,大力开展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4.
涂立龙 《师道》2012,(6):35-36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课程,从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解读中我们发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根本宗旨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所以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应是让孩子分享真善美的地方,是放飞孩子心灵的天堂,也是激活教师心灵智慧的殿堂。 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但反观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儿童立场常常受到猛烈的冲击。最为严重的是,一些教师从未站在“儿童立场”设计教学,而是从“教师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导致教学内容浮躁虚空,  相似文献   

15.
张玉喜 《农村教育》2007,(1):125-125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实施本课程的最终追求;增强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实观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教材于2003年秋季与我们见面了。我校一年级和三年级共17个班级参与了这套新教材的实验工作。从实验情况看,新教材得到了全校师生及家长的一致欢迎,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可喜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北京市课程教材改革年度总结会的召开,如何进一步开展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成为新课程实践中的重点研究内容。同时,北京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也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明确了今后几年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即以国家课程方案为基础,实行国家课程方案指导下的北京教材改革实验方案。由此发生的重大课程变化,是将从2004年9月开始,小学一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三年级以上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并开始进行  相似文献   

18.
19.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在课改的进程中,全新的课程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感悟,促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儿童生活,更加重视生活中的教育价值,更加着眼于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一年多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只  相似文献   

20.
李久会 《考试周刊》2009,(12):140-14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规定:“《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的“体验性”特征较之其他学科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