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涛 《新疆教育》2013,(16):95-95
近年来,我们身边出现了许多未成年的见义勇为者,有时为救别人,不仅牺牲了自己,而且也没达到救助目的。因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见义”应当“有为”,未成年要充分考虑到自身能力和“为”的最佳方式,争取通过智慧取得最佳效果,不作无谓的牺牲。因此,我们更提倡“见义智为”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成尚荣 《中国德育》2013,(16):21-23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我们对见义勇为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对少年儿童要不要见义勇为也发生了一些争论,提出少年儿童不应提倡"见义勇为",而应提倡"见义智为"。从"见义勇为"到"见义智为"的变化,不只是一个口号的变化,概念变化的后面或深处应当是有更深更根本的变化,那就是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变化,也包括策略、方式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意义很大、很重要,是我们认识与教育的重大进步,应当支持。不过,概念的变化不是简单的,有一些问题还需持续、深入的讨论,比如,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2004,(1):52-52
班级人数过多,老师忙于备课改作业,没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师生情感冷漠化现象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4.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现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个曾经伴随在我们童年记忆中的典故。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  相似文献   

5.
《山东教育》2014,(9):62-62
2014年4月22日下午,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周家镇8岁女弦李微微为救落水小同伴,不幸溺水身亡。事发后,当地政府曾打算为其申报“见义勇为”称号,却未获得批准。近日,当地综治办决定,将依照规定,为李微微申报评定“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6.
张兴武 《师道》2003,(6):11-11
读到新制定的《北京市中小学生守则》删去以前曾经倡导了多年的“敢于斗争”“见义勇为”这则消息时,刚好在《知音》杂志上看了一幅漫画。这幅漫画的画面是:高高的悬崖上,一个长着翅膀的人张开了翅膀。悬崖的旁边,最底下放着木梯,木梯上依次放着台灯、花瓶、电视机、小方凳、竖着的雨伞、大方凳和书,书的上面站着个老头儿,刚好面对着悬崖上那个长翅膀的人。漫画的下面是这样一句话:“我这样做是为了告诉你,你这样太危险!”很显然,这幅漫画所表现的不是站在悬崖上的人危险,而是这个劝说别人的人的危险。这就恰如我们社会倡导让没…  相似文献   

7.
佟彤 《山东教育》2014,(9):62-63
授予女孩儿“见义勇为”的称号.与对其他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并不矛盾.而且更不能以后者之名,让一个已经失去孩子的家庭独自再付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关部门的这种说辞就是推辞。  相似文献   

8.
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情况下,盲目的见义勇为只能导致一个又一个悲剧的发生,这也折射出我们传统教育里见义勇为的勇更多的是匹夫之勇,是一种生命教育的缺失。所以,我们在弘扬见义勇为时既要教导人们敢于斗争,更要引导人们善于斗争。见义智为是时代前进、社会进步的标志,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我们不仅要提倡见义勇为,更要提倡见义智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安宁祥和,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安康。从见义勇为到见义智为是生命教育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更深层的阐述。下面老师的观点和做法.或许会给读者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9.
小朋友,我们平常读书都是用眼睛看,用大脑想,可是,你知道吗?  相似文献   

10.
校园安全是个沉重的话题,面对一起起安全问题,我们不仅要问:安全教育,你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词典》把“捉襟见肘”的“见”的读音注为“jian”,随后出版的汉语工具书,因受《现代汉语词典》的影响,几乎全都把“捉襟见肘”的“见”的读音注为“jian”。这种注音是错误的,必须纠正。  相似文献   

12.
“人地互动”与“时空交织”是高考时空观念素养考查的重要内容.中学教学中只见“人”“时”,不见“地”“空”,即“见人不见地”“见时不见空”的现象时常出现.“人”“地”“时”“空”分离对学生时空观念培养非常不利.基于人地时空观视角,结合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历史第26题的命题立意,对这种教学现状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省思,尝...  相似文献   

13.
"见+Vt"中"见"并非表被动的虚词或表指代的代词或副词。当"Np_1+见+Np_2"中的"Np_2"被"Vp{=A(施事)+Vt+R(受事)}"取代,句式变为"Np_1+见+Vp"。从认知角度来看,语言使用者若从R的角度描述事件,句式"Np_1+见+Vp"变为"R+见+Vt","见"为"遇见"义;若从A的角度描述事件,句式"Np_1+见+Vp"变为"A+见+Vt","见"为"显露"义。"见+Vt"中"见"这两种意义都是从"看见"义发展来的,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4.
您发表在2000年第2期《语文知识》中的《“悠然见南山”之“见”》一文,从审美的一个侧面,并联系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把“悠然见南山”之“见”理解为“现”,揣摩再三,不敢苟同,特陈一管之见与您商榷: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而言,正如苏轼《东坡题跋·卷二》所言,“因采菊而见  相似文献   

15.
虽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努力,加之学校自身的辛勤工作,目前高中学生的安全管理形势总体良好,为广大高中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安、和谐的学习、生活、成长的环境。但尽管如此,当前高中学生安全管理中仍存在着某些缺失,使得一些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依然频发,给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然,防止事故发生、强化安全教育的方法相当广泛,但笔者认为:针对高中学生教育环境和心理特点,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心理科学理论以及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开展“加强生命教育,提供心理服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中心,努力寻求做好高中学生安全管理的科学切入点.是从源头.卜杜绝高中学生违反安全管理违纪行为发生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0):57-57
问:“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五年级上册第5课《秋思》)中的“见”字,有的说应当读jiàn,有的参考资料说应当读xiàn,理由是:秋风是看不见的,这里的“见”是“出现”的意思。请问:到底应当读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中,作为副词的“相”和“见”,用于动词前,有时表示动作行为只涉及一方,而不应兼有指代意义,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语现象。这既符合汉语运用及其词义发展变化的规律,也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  相似文献   

18.
千秋大业在用人。为了真正把人选准选好用好,必须做到破除“成见”、“偏见”、“短见”。禁忌“近视眼”、“远视眼”、“有色眼”和“老花眼”。  相似文献   

19.
子晨 《中文自修》2006,(1):56-56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两句绝佳的写景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弃官归隐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尘网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但其中的“见”字,有的版本作“望”,那么,对全诗的意境而言,究竟是用“见”好,还是用“望”好呢宁我们不妨结合这两个字的本义采加以剖析,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20.
助词“见”可以指代第二人称宾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批例句的分析,证明协调“见”可以指代第二人称宾语;这些例句贯穿于从三国到明代约1400年的古代汉语中,而且在散文、诗歌、戏曲、小说中都有所见,则表明这种语言现象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