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空中不能传声"是"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中的一个难点,目前尚无现成的仪器来演示验证.教师讲起来空洞,学生听起来抽象.为此,笔者设计制作了一种"真空不传声实验演示仪".应用于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里的真空不能传声实验存在一些不足:抽气泵噪音大、笨重,操作不方便;抽气盘的密封效果不好;不能快速而连续地演示实验,所用时间过长。为此,笔者做了如下改进。一、实验器材两个最大的相同拔罐器罐体、抽气枪、小音箱或手机、包装用的可折叠泡沫塑料、凡士林油。  相似文献   

3.
重点解读一、基本知识概述1.光的传播跟声音的传播不一样.声音只能在介质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而光既可以在介质中传播,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并且,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是3.0×108m/s,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真空中小.例如,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略比真空中小,可近似等于真空中的速度;在水中的  相似文献   

4.
内容梳理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  相似文献   

5.
<正>小学科学课程里"声音的传播"是小学科学四个领域之一——物质世界的"能量"分支的一个内容,与运动和力、物质与材料等相关领域联系紧密(见图1)。本次研究主要关注小学生对"声音的传播"以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具体认识。我们的研究着重针对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学生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衰减"的认识;了解学生对"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看法;了解学生对"真空能否传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1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改进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同时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光的传播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我们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与方向,实际上光线只是一个假想的模型,并不存在.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光从一种均匀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物理和小学自然教学过程中,都要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如何得到真正的真空是演示这个实验的关键。我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在一个封闭的玻璃瓶内插入一根1m长的玻璃管,从管口慢慢注入水银后倒插在水银槽里,水银面会下降到一定的高度,这是标准大气压能支持76cm高的水银柱的原理,这样在小玻璃瓶里就形成了真正的真空。给玻璃瓶里先装好的传声器输图1 声音不能在真空传播演示器入信号,连通耳机或扩音喇叭,听不到里面输入的声音。如果提起倒插在水银槽内的玻璃管,使管脱离水银面,管内水银全部排入水…  相似文献   

9.
过去我在教学中进行的声音的传播实验,要么使用抽气机,使瓶内气体变稀薄;要么使用烧瓶将水烧至沸腾,加盖冷却后使瓶内气体变稀薄;由气体逐渐变稀,传出的声音逐渐减小进行推理,从而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苏科版八年级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存在操作不便、实验装置不密封、难以读数等问题,现对这些实验进行如下改进。一、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实验改进1.原实验设计:学生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伙伴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再把细绳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伙伴用铅笔敲打衣架,听者比较两次声音的响度,体验固体可传声且传声效果比空  相似文献   

11.
正一直以来,有关光的演示实验常令许多教师望而却步,主要原因是受自然光影响而存在实验现象难以调节、实验结果不明显等缺陷。在"光的全反射"一节中,如何直观地展示光的全反射是该节实验教学的重难点。为此,笔者在研究了多款演示仪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款改进的水中光的全反射现象演示仪。该演示仪与其他同类演示仪相比,在光源选择、光源入射角度、仪器尺寸、法线、传播介质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力求在方便教师演示和讲解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空气传播声音"时发现,使用课本上的学具"简单听诊器"听心跳时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一是试听者穿的衣服必须单薄;二是胶管不能漏气;三是必须将漏斗紧贴在胸部。然而,尽管满足了这3个条件,但有时听到的声音还是很小。为此,笔者制作了"空气传播声音演示器",通过检验,效果十分明显。现将该仪器介绍如下。一、实验原理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橡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钟罩密封圈容易老化变形。很难做到让钟罩密封;钟罩空间大,抽气时间很长,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声音变化不大;闹钟或音乐片被密封后的音量太小.抽气机运行的噪声更大,会对闹钟的声音产生干扰:不能很直观地知道钟罩内的气体体积在发生变化。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4.
正一、探声音的产生1.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声?答:用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声,总结出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才更具普遍性。2.实验中如何观察发声体的振动?答:让正在发声的物体接触较小、较轻的物体,使其振动,将发声体的振动"放大",以便于观察。3.在观察发声体振动时应用了什么方法?答:应用了转化法。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探究声音的传播1.在探究固体传声的实验中,为什么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将法制教育与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做法与各位同仁商榷。一是利用声现象与噪声污染,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人教实验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中,声的概念为: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以及对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第七章第三十九  相似文献   

16.
“音乐只能听而不能看”的观点,在通行的音乐欣赏理论中似乎早已成为定论。时常有因为在谈论音乐欣赏时使用“看音乐会”之类的字眼而横遭指责嘲笑的现象见诸报刊,便是此论的一证。这种观点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而声音只能感知于听觉感官却不能被视觉感官所感知,因而音乐只能听而不能看。从物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看,以音响形式存在的音乐形态(此外还有以乐谱形式存在的音乐形态)确实是以声音为媒介材料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作为一种时间存在,声音确实只能听而不能看。如果仅此而言,则上述观点有其一定的道理。然而道理并非都是真理。在上述观点中,突出的一个谬误就在于它以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只能听而不能看→因而音乐只能听而不能看这一偷换概念的推理上。因而音乐虽与声音密切相关,但在概念内涵上,音乐并非等同于声音,声音更不能与音乐划等号:声音是物体因受振动而发出的“弹性媒质中传播的一种机械波”,因而它又叫作声波,其本身只具有音高、音长、高强和音色(质)等物理属性。在音乐中,声音只是一种媒介材料和载体,而绝非音乐本身。而音乐,从广义的含义看,则是以声音为媒介材料和内容载体,包括创作(演奏)、欣赏和批评、理论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内的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和社会现  相似文献   

17.
时常在有关的报刊上看到关于音乐评论对"看音乐会"这种说法指责嘲笑的文字,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而声音只能被听觉感官感知而不能被视觉感官所感知,因而只能听而不能看。目前这个道理也为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然而道理并非真理。这种论点实质上混淆了音乐与声音的本质区别。如果只是作为一种时间存在,声音确实只能听而不可见。但在概念的内涵上,音乐并非等同于声音,声音更不可能与音乐划等号。声音只是在"弹性媒质中传播的机械波",它具有音高、音色、长短、强弱等物理属性。而音乐从广义上讲,是以声音为载体进行的创作与演奏、欣赏和批评以及理论方面的研究,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和社会现象,因此说音乐已远远超出了物理学的范畴,已包含了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受教育权被认为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受到各国宪法的高度确认和保护.而审视我国教育法律,高校学生"受教育权"尚存法律盲区:规范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实体规则缺位,确定剥夺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立法的层次偏低;保障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程序规则缺失;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途径存在瑕疵;大学生有"受教育权",但无诉讼救济权等.鉴于此,要完善法律体系,避免法治真空;要健全我国的诉讼制度,将受教育权的终极关怀贯彻到底;要超越特别权力关系学说,坚决执行法律保留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生常见病的特点、危害及发病期受气候、环境、季节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 :一、急性传染病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由于其生理特点 ,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及对致病微生物的免疫力较差 ,容易感染某些病原菌而得病。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学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如教室过于拥挤、不注意饮水饮食卫生等 ,传染病将在较大范围内传播 ,造成较大影响。此外 ,没有按卫生防疫部门计划进行免疫接种 ,或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未能全面进行体育锻炼 ,都有可能在学校内导致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校医在防治工作中应紧紧抓…  相似文献   

20.
相伴半个世纪的外公外婆分手了,外公要外出,或工作或远行。可是对年迈多病的外婆很不放心,他有千言万语要交代要嘱咐。这样一件事情怎样表达怎样叙写?直筒筒地叙述第一"如何"第二"怎样"第三"千万"第四"务必",那一定乏味得不能再乏味。而如果用对话的形式呢?外公说几句,外婆"嗯"一声,那样的效果更无趣。最重要的是,这两种传递感情深表关切的千叮咛万嘱咐不但荡然无存了温馨,反而生硬虚伪又呆板又絮叨。怎样表现这般浓浓的爱心爱意呢?请看第13届"新世纪"杯特等奖获得者王佳佳同学《他让我告诉你》一文的开头与片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