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曹操诗歌的重大文学价值。曹操作为建安社会的领导者和建安文坛的灵魂人物,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以他为核心形成了彬彬大盛的建安文学局面。曹操作为“文人乐府”创作的开山之人,开辟、引颔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正确方向与道路。曹操诗歌充满阳刚之气和崇高之质,开创了“大美”这一诗歌美学新范畴,从而成为“建安风骨”的主要支柱。  相似文献   

2.
贵游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出现于汉代,至汉末建安时期真正形成并得到发展。贵游文学不同于民间文学,它以“丽”为主要艺术特征,呈现出文人色彩。从这一角度看,建安邺下诗歌在中国诗歌文人化的进程中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3.
曹植聪慧、博学,极富文学才华,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谢灵运誉之为才高八斗。他也确实无愧为建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作家,其“词彩华茂:’的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七步诗》,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佳话。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建安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有许多游宴诗,即建安诗人以宴饮、游玩为题材,表现他们在宴饮、游玩中“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丕是建安中、后期的代表作家,是建安时期邺下文人交游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生活在安定的环境里,  相似文献   

5.
骈文从建安时期获得了“体”之“生命”后,日臻完善,至南朝“永明声律说”出,具备了完全成熟的条件,这一过程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体现着着文学之自觉,不仅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因子“殖”进文学之“体”中;亦“移”入非文学“躯”内,使之成为文学,从而拓大文学之域。  相似文献   

6.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学作为“不朽之盛事”,具有扬名的功能,并主张以“诗赋欲丽”为途径来形成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从而取得文学实绩,达到扬名之目的。这既是他对文学特征的新认识,对文学功能、价值的新认识,也是对创作主体价值的新认识。他的主张与实践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建安文学在唐代受到普遍推祟,并传播海外。唐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集中在“建安风骨”与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唐诗创作也受到建安文学的影响。建安文学慷慨磊落、使气命诗引起唐代诗人的共鸣,建安文学文本中那种厚重的生命力感,激发了同样慷慨豪迈的盛唐诗人的诗情。  相似文献   

8.
"太康"文学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由于诗人们生活在一个比较安稳、舒适的环境中,士人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表现在文学上,便是抛弃了建安诗歌的梗概多气与正始诗歌的深邃哲思.但是,"太康"文坛并不冷落,无论作家还是作品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前代,尤其是诗歌,在士人生活中的价值进一步得到肯定,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文学的抒情性,在主观意识上比前代更为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
“太康”文学上的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由于诗人们生活在一个比较安稳,舒适的环境中,士人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表现在文学上,便是抛弃了建安诗歌的梗概多气与正始诗歌的深邃哲思。但是,“太康”文坛并不冷落,无论作家还是作品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前代,尤其是诗歌,在士人生活中的价值进一步得到肯定,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文学的抒情性,在主观意识上比前代更为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建安辞赋,是建安文学百花园中一枝独放异彩的奇葩,它和建安诗歌、散文一起,共同体现了建安时代特有的“建安风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骄傲.但学术界对建安辞赋的关注却远不及诗歌和散文,对其渊源的探讨更其不足,本文拟就从建安辞赋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入手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对建安辞赋研究的重视,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3.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6.
"I"and"We"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8.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