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病的日子     
前些天看到《解放周末》版刊登的洪昭光先生谈中年健康一,很有感触,老先生特别提到不同的人对健康的概念有四种:聪明的人主动健康、投资健康、健康增值,一百二十;明白的人,关注健康,储蓄健康,健康保值,平安九十。无知的人,漠视健康,随心所欲,健康贬值,带病活到七十;糊涂的人,透支健康,提前死亡,生命缩小,五十六十。这一席忠告使我感受非浅。  相似文献   

2.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还指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等重要。健康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健康手段,对身心进行健康培育的一种教育行为。体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健康水平,是增进健康的主要手段,同时,健康教育也非常重视体育活动,重视营养等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3.
《老年教育》2006,(3):54-55
21世纪健康新概念包括以下几点:①21世纪是长寿时代,人人能享受健康100年,这应成为每个人的目标。②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世纪,不是哪一个人、哪个国家,全世界都往追求健康。③21世纪是大健康概念,即什么样的健康观,什么样的健康标准,新的健康标准是什么。④21世纪是生活方式病,生活方式癌、自我创造性疾病人发展的世纪。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的发病学原因分为内因(正气),外因(六淫,七情,饮食所伤,劳逸过度),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导致机体有失调或障碍及器质性损害而发病,现代学校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健康为目标,以促使学生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不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达到健康,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统一。中医病因学可与现代健康模式基本相对应,故用中医学的病因学渗入师范院校体育专业辅修课学校健康教育学中,这既弘扬了祖国优秀化遗产,又提高了学校健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6.
鹿锋 《科学教育》2001,7(1):17-18
健康教育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某种行为的认识,促使人们自觉地采以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党校健康教育足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是促进全民基础保健教育,提高健康行为的有效途径,中师生正是健康行为认识和健康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师生大多来自农村,毕业后仍要回到农村小学去任教,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农民的卫生保健知识疲乏,农村小学卫生条件差,毕业后仍要顺到农村小学去任教,鉴于这些情况的存在,在中师的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健康促进学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健康教育应以促进健康体质、培养健康意识和形成健康行为为目的。高校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而现状堪忧。要切实搞好高校健康教育,必须全面认识健康教育,构建结构完整、功能协调的高校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运用深度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对第一代农民工的健康及医疗服务可及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代农民工存在健康的弱势累积现象,其医疗健康服务可及性较差,这些都导致他们的健康由累积的弱势演变为累积的风险。新农合政策对第一代农民工的健康医疗服务可及性存在时空滞后问题,其低便携性抑制了农民工的健康维护能力,放大了他们的健康风险,并为其晚年生活留下健康隐患。健康中国建设实质在于落实人人享有医保政策目标,第一代农民工群体的健康医疗可及性问题实质在于医保政策的属地原则与农民工高流动性存在二元张力,消除此二元张力,是解决农民工健康弱势累积和增强其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核心举措,也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依据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积极启动“健康促进学校”创建计划,认真制定《健康促进学校章程》,始终把培养健康人才作为学校办学的第一追求,帮助全体师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健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针对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了体育教学应以健康为本的必要性,提出了体育教学应以健康为本的若干对策,包括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健康为中心,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建立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实效为中心的考试制度,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