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9,(93):124-125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实践性研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特别需要在尊重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开发并整合课程资源。诸如开发以时事政治、中华传统节日、"八礼四仪"、家乡自然和人文景观、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主题的校本教材,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更有效,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就会真正起到了走进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定位是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那么,我们如何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呢?生活化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儿童的生活是整体性的,这就决定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植根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入手,在生活中寻找教材的切入点,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道徳"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实施贴近儿童、  相似文献   

3.
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面临的教学瓶颈。通过引入并合理运用影视资源,拉近法与儿童生活的距离;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道德思辨情境,激发儿童对法治生活的思考;通过模拟体验,让儿童切身体验、感悟、理解法治生活,从而以法引领儿童生活行为,让法治意识浸润心灵。  相似文献   

4.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课程性质"部分指出,"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课标的这一教育思想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源自内心的道德情感,产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基于此,品德与生活课要求教师走品德教育生活化的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教学的内容必须接地气,必须和儿童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闽南文化是闽南地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感受的生活文化、地方文化,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闽南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文化魅力、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教育内涵,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的一部分。从闽南饮食文化、名胜文化、民间艺术、节日文化这四方面入手,浅谈如何利用闽南文化来浸润道德与法治课程,让课堂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科学论断成为教育共识,广大教师对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精细化认识和解剖式梳理,以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由于过度精细和碎化,极容易堕于"盲人摸象""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学科认识误区。本文回归道德与法治原点,基于"是什么"的认识逻辑维度,分别从"上帝"视角、知识视角、生活视角、破题视角阐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意蕴,以强化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整体认知和系统把握。  相似文献   

7.
张会利 《学苑教育》2023,(18):52-53+56
法治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忽视儿童立场的现象,基于教学现象分析原因,首先需要弄清儿童立场的基本观点,其次要明白坚守儿童立场对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明确儿童立场下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定位是指向法治观念的,是服务于儿童生活的,是融入儿童生活的,是蕴含道德精神特点的,进而提出正确实施儿童立场下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策略:重视法制教育的递进性、重视法治教育的编排、明确法治教学策略、关注法治教育的融通。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A1):117-118
本文立足于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从"立足学生生活""尊重学生主体""利用先进技术""教师优化教学情境"四个方面入手,针对如何对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文本进行有效解读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索,旨在于充分发挥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载体优势,继而促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获得健康、持续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孙凯 《天津教育》2022,(12):29-31
<正>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承担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任,作为思政课在小学的主要教育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具有时代性和技术性比较强的优势,有助于提升小学思政课的实效性。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将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一、运用网络平台,丰富教学资源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生活的学问,也来源于生活,因此生活处处是资源。网络的发展使课堂教学有了大量可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时代是素养时代,知识的学习最终指向的是素养的形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对从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高课程教育的有效性.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提出的"读思达"教学法,是体现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法,顺应了教学发展的需求,对开展道德...  相似文献   

11.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与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问题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文章将探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思想应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具体策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曹凤莲 《家长》2024,(4):104-106
<正>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关键课程。在新课改理念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实践证明,立足家校合作模式开展生活化教学,有助于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特点,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此,本文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家校合作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措施。生活化教学理念,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生活案例,分享一些生活感悟,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与思考,立足构建基本策略、促进深度学习角度,主要就"生活链接""学科整合""资源开发""科技强化""自主体验"等方面,对深度学习策略的基本构建与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9,(72):123-124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存在密切关系,仅有和生活相融合的教育才能够被叫做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以往实施的教学形式由于其有着较强的理论性,不符合目前学生的实践情况。《道德与法治》课后延伸活动是植根于课堂、结合生活的重要载体,使《道德与法治》教学长期存在于学校的各个生活方面,实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相似文献   

15.
吴向辉 《教师》2022,(9):75-77
文章先对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以"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单元为例,探讨了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希望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其内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领生活。让课程思想滋养学生成长,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庚子鼠年,全国上下抗击新冠疫情的进程,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鲜活生动而又意义深刻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研究应对新冠疫情工作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来源是儿童的生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紧密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加以正确的引导,灌输正确的理念,让儿童树立人生初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个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后,就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进行简要探究。  相似文献   

18.
当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落实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必须确立学生的课程主体、课程本体地位。人在课中央,是一种生动的课程关照,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回归"人"本位,回归"学"本位。人在课中央,传递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态度,以学生生命发展、生活改善为目的。人在课中央,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课程自身。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道德和法治课程改革中,生活化教学逐渐成为重点研究的教学方式。社会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基础,只有做到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学,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课程发展。以开发和利用生活化的课程资源为中介,充分利用教育对象所处环境的材料和生活体验,使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得到完善发展,建立健全的生活化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9,(77):109-110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道德的行为与意识养成具有重要的培养作用,而初中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最佳阶段,且此时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课前预习""合理导入""适时辩论""巧用多媒体""注重实际"五个方面展开,主要讨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