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当前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资源的严重匮乏,以节能减排,促进创新驱动的绿色技术创新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是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价值标准。本文基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了OFDI对我国工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借助fsQCA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条件组合影响,最后提出关于如何提升我国工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内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产品流通视角出发,从理论上阐述流通效率提升对消费升级的影响机制以及居民收入在其中的中介效应,随后基于2005―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东、中、西三个地区的流通效率,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流通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消费升级,居民收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效应,而且不同地区影响效果有所差别。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流通效率、促进消费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选取京津冀区域2009年至2018年的城市数据,基于中介效应的FST模型,利用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论证明,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需通过加大科教财政支出、提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完善金融制度、发展科技金融的方式促进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4.
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及其与国内各区域相互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对国内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大,发挥着引领全国经济的火车头作用;从国内其他区域获得的溢出效应更大,在区际经济联系中得到更大的收益;外溢效应更多被中部和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地区所吸收,对经济落后的西北、西南区域的溢出效应较小,但是西北、西南区域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溢出效应却较大。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投资,环保投资不仅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还对企业技术进步具有带动作用,而后者才是攸关治污减排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环保投资对生产技术的作用和影响,对政府明确环保投资的方向、规模和持续性有着至关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2005-2009年我国各地区环保投资和三种专利受理量数据所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政府主导的环保投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对企业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通过这种技术溢出效应,政府主导的环保投资能够推动企业生产工艺的改进,在生产全过程中降低了污染排放强度,实现了源头治理。因此,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环保投资,带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升级,促使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基于河南省18个省辖市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法,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双向FDI技术溢出对河南省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IFDI的影响系数大于研发人员投入和研发资本投入,OFDI的系数估计值小于研发资本投入但大于研发人员投入,地区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经济结构不显著.各地区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的渠道具有差异化特征,中原城市群IFDI的影响系数大小和显著性均优于其他三个地区,豫北经济区的研发人员投入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更优,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的研发资本投入力度能够更好地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黄淮经济区的经济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强。外商直接投资给东道国带来的外部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我国工业37个行业2004-2011年的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工资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不仅促进我国工业行业总体工资水平上升,而且对国有企业的工资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这种溢出效应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和引致性技术进步两个渠道产生作用。但国内资本与劳动生产率仍然是工资上升的主导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技术溢出效应是外商直接投资(FDI)推动东道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从20世纪60年代初MacDougall的研究首次涉及到技术溢出效应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这对进一步提高外资的质量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对其中一些遗漏提出了疑问,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DEA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大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效率进行测算,得出不同区域的大企业的科技创新溢出作用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大企业集团的技术溢出效率整体最优,技术与规模效益均有效的地区数目达到2/3;西部地区进步显著,技术与规模效益均有效的地区数目达到半数,说明东西部差距有望缩小;中部地区则表现平平,其非技术有效的地区几乎均为规模效益递增,且接近中部地区总数的半数,说明中部地区在大企业发展方面要加大投入.  相似文献   

10.
合芜蚌自主创新区是国家级自主创新试验区,其空间位置和产业发展有其特点,合理构建三地知识溢出模式推动试验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十分重要。本文提出合芜蚌自主创新区应构建以层级模式为主结合传染模式的知识溢出模式,并提出加强知识溢出促进合芜蚌自主创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FDI技术溢出效应是技术扩散效应的一种经济外在性体现,是东道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高本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手段。文章分析了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内容,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对芜湖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并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系统研究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问题,对加速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实现建立创新型国家目标,保持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安徽省为例,结合1993-2009年间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到以下结论:金融结构和创新资金投入与科技创新长期正相关;金融效率与科技创新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创新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本文简要分析了国际贸易创新产生的原因及涉及到的主要领域和方面。  相似文献   

14.
技术溢出效应主要是指跨国公司在实现技术的当地化过程中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当地企业技术和生产力提高。而跨国公司又无法获取全部收益,它是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现。在分析技术溢出途径和影响技术溢出效应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企业可以从合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正确引导外资投向、转变贸易方式等四个方面提高对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提升我国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4-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对江西省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与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将江西省的外资的输入量和输入的产业结构与邻近省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三次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正的技术外溢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的技术外溢效应大于第一、三产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且外溢效应相对较小。从与邻近省份的比较看,江西省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数量偏低,且外商直接投资在三次产业的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6.
作为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支撑性服务模块,移动支付已经发展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运用耗散理论和熵变模型,建立移动支付系统中信任机制和技术创新的协同作用模型,分析二者的协同机理以及对移动支付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移动支付系统的熵值d S>0时,企业可以加强上下游的合作;当d S<0时,企业重铸就市场竞争壁垒;当d S=0时,企业采取防御策略,以稳定市场份额;当熵值不确定时,企业应合理配置技术创新和信任机制的策略布局,在采取各种策略促进移动支付系统发展的同时,达到增加外部效应、分散风险和降低交易费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协同创新是一种复杂的创新组织模式,核心是通过对区域内创新资源和要素进行有效配置来实现增值。文章以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战略协同导向、知识协同整合、动力协同驱动、环境协同保障等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就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最常用的数据结构与应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科竞赛结合、“软考”认证、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以VAR模型为基础,通过建立协整方程,运用VEC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对安徽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进行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效应要远大于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逆向抑制效应;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一起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强格兰杰原因;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冲击都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际情况,提出扩大对外贸易与保持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外贸易己经成为支持北京市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当前贸易不平衡加剧情况下,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变动关系到北京未来经济增长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持续的发展。基于北京市1986—2006年数据,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研究北京市进出口总额、初级产品进出口总额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总额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以及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出口贸易与北京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并且二者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在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出口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影响远大于初级产品出口。在进出口贸易中出口是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北京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出口驱动型特征。因此,北京在未来的对外贸易发展中,应该协调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间的平衡发展,加快对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和关税改革,实现比较优势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加速北京经济增长转型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