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魅力歇后语     
你有遇事刨根问底、穷追不舍的习惯吗?如果有,那么一定有人会说:“你这人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老舍曾经说过:大众口语中有不少俏皮话、歇后语、成语,这都是宝贝。歇后语这个“宝贝”的格式像谜语一样,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按照表现手法,歇后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由前一部分“语”和后一部分“义”组合而成的。前一部分是个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或者可以说,像一条谜语,前一部分是谜面,后一部分是谜底。然而,这前后两部分的“谜面”和“谜底”并非都是一对一的关系,在复杂的语言交际中,由于表达时具体语境的差异以及各种实际需要的不同,同一条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意思。如果了解并掌握一些这  相似文献   

4.
3.神奇的“思动” 我是个凡事都喜欢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人,就在我打算不依不饶地继续追问时,婵影摆摆手说:“好啦好啦,别问啦!我是通过‘思动’的方式来到地球的。”  相似文献   

5.
谚语、谜语和歇后语的艺术特色──兼谈熟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马甘谚语、谜语和歇后语合称“熟语”,因其语句短小、通俗易懂、简明确切、生动形象,因而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中问,是人民群众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语文教师能懂得谚语、谜语和歇后语的一些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特点及其认知语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歇后语的基本意义是否与其后一部分的字面意义相同将汉语歇后语分成本义歇后语和非本义(别义)歇后语两类,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得出(1)歇后语是图形,背景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前一部分为背景,后一部分为图形,呈现“背景——连接环节——图形”(背景先于图形)这样一种焦点靠后的认知结构;(2)歇后语虽然句法结构特殊,但仍然符合汉语语法的总体认知特征,即:遵循“参照物”到“目的物”原则。这一讨论对于歇后语的准确翻译、正确理解和使用乃至引发对歇后语的多角度研究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趣说歇后语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歇后语是由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俚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前一部分是个引子,后边的部分是对前边部分的注释和说明,就像猜谜语中的谜面和谜底,后一部分才是真意所在。由于前后有间歇,间歇之后的部分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比如说:秤砣掉进水——不浮,真正的意义是“不服”。  相似文献   

8.
<正>"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比喻刨根问底。砂锅是用陶土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煨烫火锅的器具,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砂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砂锅璺(wèn)到底",璺即裂纹、裂缝。砂锅打破后,裂纹会一直延伸到底部,"璺"与"问"谐音,后来"璺"就演变成"问"了。  相似文献   

9.
林芷 《小火炬》2008,(5):28-28
歇后语就像一则则谜语,前半部分是一则谜面,而破折号的后面就是谜底。歇后语既幽默,又形象,它不像诗句一般优美,也不像名人名言一般深刻,但它却很好记、好笑。歇后语还能编成故事呢,今天我也来编一则"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吧。  相似文献   

10.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的一种固定的语句。它的性质和成语、谚语相似。它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yǐn)语,就好像是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就好像是谜底。两个部分之间有个停顿间歇(书写时用“———”表示)。有时解释部分干脆不说出来,让听者和读者自己去体会、猜测,所以叫“歇后语”。它还能分成两类:一类是“喻义歇后语”。这类歇后语的特征是:前一部分为比喻(有的也引用传说故事或历史故事),后一部分为说明。两部分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意义联系,或是形象推理,或是逻辑(luóji)推理。如“芝麻开…  相似文献   

11.
何谓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譬喻,象谜面;后一部分本意,象谜底。通常先说前半部分,稍为歇一歇之后,再让人们去猜测体会后半部分的本意。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就叫歇后语。其公式是:“譬喻——歇——本意”。如,“小葱伴豆腐——一清(青)二白”。  相似文献   

12.
0 歇后语概说 这里所说的歇后语,是狭义的歇后语,即是“说完了前半截的譬喻、稍为歇一歇再说出解释部分”的“由譬和解构成的,上截是譬,下截是解”的这一种。 歇后语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唐宋时代就有“钝刀切物——不快意”、“大斧伤人手摩沙——不济事”、“贼被狗咬——说不得”等譬喻。明清小说中的歇后语就更多了,如“春凳折了靠背儿——没有倚了”(《金瓶梅》第六十回)、“枯树盘根——动不得了”(《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仓老鼠向老鸹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倒有”(《红楼  相似文献   

13.
姓名:歇后语,又名缩脚语。身份:流行于民间的俗语之一。身高:字数没有一定的限制。特点:与成语、谚语有区别。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个比喻或隐语,恰似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类似于谜语的谜底。后半部分一般是歇一歇再讲出来的,有时是歇而不讲,留给别人去慢慢咀嚼体味。出身:一般分为四类。一类是喻事,是用实实在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类是用某种事物作比方,如:公鸡尾巴——翘得高,喜鹊的羽毛——黑白分明;一类是运用寓言、神话传说作比方,如: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孙悟空大闹天宫——慌…  相似文献   

14.
游戏时间     
《广东第二课堂》2014,(4):40-41
正1趣味歇后语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省略)去后半截,人们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试一试,把下列歇后语补充完整吧!  相似文献   

15.
辛亥:海龙,我们的对话在刊物上登出两期后,接到了不少热心的少年朋友的电话, 他们急切地想知道你发现文韬的故事。海龙:没错,我已经接了不少电话了,有一个湖北的小女孩,到北京来参加夏令营, 还专门跑到我的办公室,询问我文韬的经历,她说一次听一点儿不过瘾,非要我把我知道的全讲给她听,拉开了“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架式。辛亥:你讲了吗?  相似文献   

16.
开心一页     
“假”警察 ——爸爸,你真的是警察吗? ——这还用问?当然是! ——我觉得你不像。 ——这就怪了。你说说我为什么不像。  相似文献   

17.
花泽类     
桔子:“我曾经问过自己,你到底觉不觉得我像类,现在我已经不想再知道啦。如果有一天我忍不住问起,你一定要骗我,就算你心里有多么不愿意,也不要告诉我你不觉得我像类。”不知过了多久,桔子问ala:“告诉我,你觉得我像类么?”  相似文献   

18.
成语和歇后语都是熟语,都是在人们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含义深刻的定型语素结合体。从形式上看,成语大多是“四字格”,而歇后语则是一种固定的语句,它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像谜面;而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像谜底。两个部分中间有个停顿间歇。歇后语可分为两类:喻义的歇后语和谐音的歇后语。喻义的歇后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有时用传说故事或历史故事),后一部分是说明。两部分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意义联系,或是形象类推,或是逻辑推理。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谐音的歇后语,后一部分用同音或近音成分换用…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本设计注重学生读的训练,将读做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品赏课文。并通过泛读和精读,抓住课文的重点,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升华认识,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教学过程一、歇后语导入,激趣入文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歇后语,老师来说前半部分,你能对出后半部分吗?师:1.十五个吊桶——;2.竹篮打水——;3.老鼠啃磁盘——。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这些歇后语就像是谜语,它们都是人们在生活中深入研究和观察得来的。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山谷中的谜底》(板书课题)来看…  相似文献   

20.
歇后语,北京方言称为“链子话”,修辞学上叫“譬解语”,俗称“俏皮话”.民间歇后语,大都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浓厚的修辞色彩,歇后语有一定的格式,一般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描述人、事、物,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说明或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类似谜语,前部分相当于谜面,后部分相当于谜底.具体运用时,对流传面较广而又为大家熟知的,常常只说前部分而把后部分省略,省去的往往是表达意思的中心,让听者或读者自己去领悟.歇后语者,歇去后一部分之谓也.汉语中歇后语极为丰富,仅《歇后语大全》一书就收民间流传的歇后语达六万余条.因为说歇后语可以收到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所以无论是文学巨匠,还是平头百姓,在他们的创作中或口头上,经常运用歌后语.即使在严肃的论著中也不乏其例.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作中就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懒婆娘的裹脚,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