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穿皮衣的女人》(封面)这幅画的作者是西班牙著名绘画大师格列柯,画中的那位穿皮衣的女人名叫多纳·耶罗马尼·德·拉斯·奎瓦斯,是格列柯十分喜爱的女人。格列柯经常把她的形象画在自己的作品中,他画的圣母和女圣者们具有奎瓦斯的特征。这幅画作于1577年,当时...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本刊在1986年第2期上曾介绍过他的生平与创作)是一个性格粗率,坚持革新的人,有许多谈论他的为人和艺术的离奇古怪的故事。这里是一个有关他的一幅画的故事,可惜这幅画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炸弹所毁。这幅画就是作于1592年的《圣马太》,是为罗马教堂所作的圣坛画。当时,一批年轻的罗马画家用一种新的形式作画,因为公众对前一辈艺术家们所作的与凡人迥异的天使以及把人体画得很长的人物画已感到厌倦,而把兴趣转向自然、质朴的绘画。卡拉瓦乔的《圣马太》不但画得自然,而且还自然得有些超过观众所能接受的程度。牧师们拒绝这幅画,因此卡拉瓦乔只好另画一幅,而最初创作的那一幅,即我们在本期封二上所见的,为一位罗马艺术收藏家所收购,这位收藏家十分欣赏卡拉瓦乔的艺术而不计较他如何刻画和表现《圣经》中的人物。圣马太在成为耶稣的门  相似文献   

3.
<正>《松鼠图》轴(见封三)是一幅纸本设色国画,作者为清人虚谷。该画纵155厘米,横46.5厘米。这幅画是虚谷中年之作,也是他众多以动物与花卉为题材作品中的代表之作。此图轴是原武汉市文物商店于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古玩市场收  相似文献   

4.
这幅画创作于1926年,当时28岁的马格里特正处于创作的转折点。这一变化已体现在这幅画中,可以说这幅画对他画风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这幅画中,马格里特独特的空间表现一点儿也找不到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痕迹。他在这里呈现了三层空间,它们各自独立。画中的海滩和树林地面好像被锯子锯过一样,呈现出锯齿状的曲线,而且边缘有一种木头的质感,  相似文献   

5.
这幅画是马格里特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作品,画中的人物是街上人群中的一员,但却有些与众不同。马格里特从不纯粹地画人物。他的作品中,人在逐渐消失,而这种消失的过程与抽象画中呈现的截然不同。在马格里特的作品中,人在玩捉迷藏,藏在那,而不在这。艺术家在找寻他,抓住他的外衣,却发现没有人。  相似文献   

6.
<正>《三驾车》(《运水的童工》)是俄罗斯绘画艺术家瓦西里·格里戈利耶维奇·佩罗夫(1834-1882)创作的一幅形象逼真、震撼人心的画作。画中的三个孩子正拉着一个载着巨大水桶的雪橇艰难前行。这幅画作被视为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民艰苦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瓦西里·佩罗夫,俄国风俗画、历史画和肖像画家,19世纪民主主义与现实主义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1834年1月出生于俄国西西伯利亚秋明州的一个贵族家庭,曾在当地一  相似文献   

7.
胜利的爱神     
这幅作品是卡拉瓦乔受人委托,专门为朱斯蒂尼亚侯爵而画的。该作品据穆托拉抒情诗集前言中记载,大约完成于1601年——1602年之间。由于此画的缘故,卡拉瓦乔被罗马红衣主教开释,重新获得了自由。 画中的爱神既精明又傲慢,但并非英勇而完美。他的姿势看起来仿佛出自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胜利》,然而又不象《胜利》中那个不稳定的,坐在马鞍上的英雄。  相似文献   

8.
詹姆斯·阿博特·麦克尼尔·惠斯勒(1834-1903),“假如沙子能当汽油,那么我也许早就当上美国军队的将军了。”詹姆斯·惠斯勒成为举世闻名的画家的若干年后曾经这样说过。惠斯勒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市的一个行伍世家,17岁进入西点军校。他酷爱绘画,往往将其他科目的学习置诸脑后。由于在一次考试中对化学元素迷迷糊糊,辨认不出,他被开除了学籍。  相似文献   

9.
正玛丽·罗普希娜画像:传说中对少女勾魂摄魄的神秘之画在世界绘画艺术史上,一些出自绘画大师之手的传世之作,也难免引出一些无端的猜测、质疑、诋毁以及令人难以想象的不实传言。19世纪末由俄罗斯著名绘画大师B.弗拉基米尔·波洛维科夫斯基所绘的《玛丽·罗普希娜肖像》,便是这样一幅闻名于世的画作。一种神秘、可怕而不祥的传言一直伴随这幅画走过了将近100年。玛丽·罗普希娜伯爵夫人是退役将军伊万·托尔斯泰的女儿。那时她刚满18  相似文献   

10.
蓝衣少年     
托马斯,庚斯博罗的《蓝衣少年》是世界名画之一。关于这幅画,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当时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乔舒亚·雷诺兹很受官方的推崇,而他在肖像画方面最主要的对手就是庚斯博罗。皮斯博罗自学成才,他认为学画不一定要进美术学校。皇家美术学院就此展开了一场论战,庚斯博罗画了一幅画,以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反击,且看他是如何反击的吧! 在皇家美术学院,老师们在讲授技法时总是告诫学生:蓝  相似文献   

11.
夏尔潘蒂埃夫人是一位优秀而且迷人的女人,在文学,艺术及政治领域都很有影响。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她开始对印象主义尤其是雷诺阿产生了兴趣。雷诺阿有幸为巴黎最有名的一位女人画一幅她同孩子的家居图,他抓住这个机会于1879年在沙龙将这幅画展出,并获得成功,从而也使他的作品越来越受欢迎。从某种意义上说,画面中的盘子起到一种中和的作用,也体现了一种少有的混合形式,即:画面既要符合肖像画的特点,还要充分发挥作者的创造力。作者要运用自己的创作理念将其所珍视的家庭生活完美地展现出来。当然,这幅画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在沙龙也得到认可,因…  相似文献   

12.
这幅迷人的肖像画是雷诺阿23岁时创作的,这也许是雷诺阿留传下来最早的带有署名的作品。人们对雷诺阿早期的作品了解甚少,据说,由于对作品不满意,雷诺阿把1862年到1866年期间的大部分作品都毁掉了。雷诺阿当年来到艺术家的乐园——巴比松村时,小女孩罗兰·拉蔻一家正在这里度假。主人邀请这位年轻的画家为小女孩画像。这幅早期的作品已经显露出日后使雷诺阿成为世界一流画家的一些特点。花中的罗兰·拉蔻被刻画得充满朝气,令人充分感受到画家对人类的热爱、对人物个性的准确把握、以及这位年轻画家所特有的敏感和细腻。在这幅画中雷诺阿还借…  相似文献   

13.
1917年至1918年的冬天,夏加尔在完成了维贴布斯克的风景画不久,创作了这幅著名的作品。《野餐》画于维贴布斯克,体现了作者饱满的生活热情和艺术成就的新高度,其中还加入了刚刚发生的十月革命带来的自由和乐观的政治色彩。夏加尔属于先锋派艺术家,从这次革命中受益不浅。这幅画表现了勇敢和令人欢欣鼓舞的生活态度,以画中女士贝拉为中心,以家乡小镇为背景,画中的贝拉欣喜若狂,像一面风中的旗子一样飘动,夏加尔身着新衣欢快地笑着,拽着半空中的贝拉。两人穿过小镇前方宽阔的草地,远景是盒子似的房子和圆顶教堂,上方是宽阔而晴朗的天空,使他们…  相似文献   

14.
《等待戈多》,这部风靡欧美大陆的荒诞派戏剧扛鼎之作,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贝克特受到一幅油画的启迪和滋养而创作的,而对于这幅画知道的人怕是更寥寥无几了。贝克特作为20世纪举足轻重的戏剧家和作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贝克特和绘画艺术的渊源似乎并不为大众所知,事实上,贝克特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绘画鉴赏大师,而他自己的创作也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这幅作品是卡拉瓦乔受人委托,专门为朱斯蒂尼亚侯爵而画的。该作品据穆托拉抒情诗集前言中记载,大约完成于1601年——1602年之间。由于此画的缘故,卡拉瓦乔被罗马红衣主教开释,重新获得了自由。  相似文献   

16.
能够自称已发现蜡染彩画这一新的绘画手法的艺术家是寥寥无几的,而滕川辛(音译)便是其中的一个。蜡染彩画是一门一般绘画和亚洲古老蜡染工艺或蜡染布画的综合性技术。他以马来西亚农村为背景所描绘的各种形象绚丽多彩,已博得国际上的赞誉。世界各地的主要美术馆和博物馆都悬挂着他的作品,连私人的珍藏画中也有他的杰作。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埃斯特的君主们的宫廷象佛罗伦萨的梅迪奇府邸一样,是当时费拉拉的学者和诗人聚会之地。埃斯特的君主们也和梅迪奇一样,聘用第一流的艺术家装饰他们的宫殿,提香就是这些艺术家当中最杰出的一位。提香为阿方索·德斯特君主创作了《纳税钱》这幅画。在这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基督的高贵形象,他正瞧着一个贫寒的人,这人面对着他,向他伸出手来,手里拿着一枚金币。根据他相当粗糙的脸和手的黄褐色的皮肤,  相似文献   

18.
《鹊》     
翁弗勒附近有一个农场,画家们经常聚集在这里。这是在1867年,莫奈创作第一个雪景系列的最后一幅画。这幅画也许是莫奈1872年在别处创作的,可无论是这幅画的风格还是格调都非常接近翁弗勒派。  相似文献   

19.
《空画框》     
马格里特曾经画过挂在墙上的空空的画框,中间没有画布。这幅作品描绘的也是装有护墙板的墙壁上挂着一个画框。画作几乎没有纵深感,除了护墙板和画框的投影可以参照。我们不能从中观察出墙壁的远近、高度和宽度。画框中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露出砖墙,如此逼真,连微小的细节也没放过,让人毫不怀疑这就是房间内灰色墙皮下的墙体部分。画中没有任何前景,画框中裸露的墙体使这个房间看起来很奇怪、很虚拟。墙壁上的这种切割手法马格里特在其他画作中也应用过,也是这种画中画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画家或艺术家.都有一套自我的艺术风格,其追求的风格并不是一朝一夕或是偶然形成的.而是靠成年累月的技巧训练和自身修养.不断的学习和创新长期以来才形成的。大体来说.绘画艺术风格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它包括时代、社会、民族、政治、文化及人们的素质修养等因素.具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观方面是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客观方面是时代、民族对艺术创作的审美要求:有风格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风格愈鲜明,其作品的生命力也就愈强,风格的特性越经久.艺术“永恒性”的程度越大.越会被后人所接受、认可。但也有一些画家、艺术工作者,他们的创作不是在画画,更不是写画,而是在做画,揉一团纸,加点浆糊、矾水、沙子、洗涤剂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