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莉莲的故事》是澳大利亚当代杰出的女作家凯特·格雷维尔的代表作之一。根据伊利格瑞的女性写作和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了小说中的男权话语和女性话语及其对抗,揭示了父权体制下的家庭生活和女性的压抑心理以及女主人公主体意识的觉醒,创造性地表达了自我之声和瓦解父权统治的反叛行为。  相似文献   

2.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一直致力于以她的小说文本消解父权文化。这不仅体现在莫里森的单部作品之中,而且纵向地呈现在她的诸多小说中。通过对莫里森小说文本的历时梳理,指出其消解父权文化的系列过程:揭示父权文化的危害、挑战父权文化男权中心思想以及摈弃父权文化的性别歧视思想。  相似文献   

3.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旨在以解放女性和拯救自然为使命,探讨文学中父权对自然和女性的统治,深化对父权制文本的批判。拟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十九世纪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米德尔马契》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对小说当中形象各异的女性人物的分析,指出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对女性身处父权社会痛苦处境的揭露,对父权制控制女性精神、扼杀女性理想的控诉和发展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4.
父权视野下女性的声音——论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以其先锋性独领当代文坛风骚,然而研读其文本,却发现,透过余华的意识深处浸淫着某些传统观念的深深积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思想。文章试以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依托来解读余华父权文化意识,由于余华在其小说里经常以男性的视点叙事,所以在其文本中呈现出很强的父权文化意识,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权意识思维下,女性是完全畸形的;二是父权文化烛照下,女性呈现失语的状态。总之,在余华的小说中,女性难逃被看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在父权制社会里,父亲,即家长,是父权社会的统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妻子、子女总是在父权的统治之下,并逐渐形成父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思维定势。文化标榜的父亲形象更是坚  相似文献   

6.
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托马斯·哈代杰出艺术成就的重要体现,然而根据伍尔夫的生活决定论,在维多利亚父权家长制的影响下,哈代已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男权意识的影响,并在作品中无意识地表达出来。在《卡斯特桥市长》中,主人公亨查德作为父权家长制的代表,操控着其他人物的命运,体现了哈代的男权意识,并说明了哈代女权主义的矛盾和分裂。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在作品书写中颠覆了传统的父权至上的观念,或把男性家长放逐于文本之外,或采用"去势模拟"的书写手法,使男性角色在其女性文本中丧失某种主导身份,并在精神和肉体层次上贬压男性特质/父亲形象,从而使其作品成为以女性为叙述主体的无父文本。  相似文献   

8.
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文学文本,长期以来都对女性之间的同性情谊忌讳莫深,它们对女性情谊不是歪曲就是用充满贬义的叙述加以否定,甚至是根本不予涉及。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女作家们冲破了种种男权中心话语的压制,勇敢地正面抒写了确实存在的女性情谊。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应是有代表性的,有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代两河流域,妇女处在父权和夫权的统治之下,但是她们做为女儿、妻子、母亲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妈祖崇拜是分布较广的民间女神崇拜,通过对历代记载的有关妈祖的文献分析,可看出其中隐含着的父权意识。封建社会中父权意识无处不在,即使是人们(包括统治阶层)崇拜的女神。文章兼驳了有些学者对女神崇拜本质的错误断言。  相似文献   

11.
女性文化是伴随父权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女性文化逐渐融入统治理论中。随着封建制度趋向没落,古代女性文化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漫长的男权文化传统,使得许多女性内化为男性的附属工具,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男权统治的受害者或是帮凶。在《玉米》中,毕飞宇将一个女人——玉米的命运置于特定的生存空间里来叙述,对于男权文化传统而言,这一生存处境有着广泛的指涉意义。文章拟从玉米在文中作为长女、恋人、妻子的身份错位入手,揭示深藏其文本之下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13.
论奥斯丁和张爱玲小说中父亲形象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父权制社会里,父亲,即家长,是父权社会的统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妻子、子女总是在父权的统治之下,并逐渐形成父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思维定势。文化标榜的父亲形象更是坚强、勇敢、刚毅、伟岸的代名词。然而,在奥斯丁和张爱玲的笔下,传统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愚蠢、虚伪、懦弱、  相似文献   

14.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真实反映父权社会下女性形象的一部短篇小说,威廉·福克纳通过该小说向读者展示了昔日美国父权社会吃人的现象。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以及对当时父权社会的剖析,艾米莉的形象不再仅呈现出僵化的没落南方贵族形象,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反抗精神。虽然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父权社会的牺牲品,但是艾米莉最后挣扎中所体现的悲剧美是感人至深的。  相似文献   

15.
朱春梅 《海外英语》2014,(18):234-235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真实反映父权社会下女性形象的一部短篇小说,威廉·福克纳通过该小说向读者展示了昔日美国父权社会吃人的现象。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以及对当时父权社会的剖析,艾米莉的形象不再仅呈现出僵化的没落南方贵族形象,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反抗精神。虽然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父权社会的牺牲品,但是艾米莉最后挣扎中所体现的悲剧美是感人至深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唐传奇士妓相恋题材的代表作《莺莺传》、《霍小玉传》和《李娃传》中女主人公的娼妓形象进行分析。发掘其矛盾性格和尴尬地位的根源,凸显了封建士子对婚恋自由的欲望和父权统治的恐惧,从而折射出唐代士人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7.
追溯到《圣经·出埃及记》中上帝出于对以色列人的承诺而不断对他们的记忆的强化,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中的记忆可视为父权社会的统治工具。马洛在旅途中邂逅之人的记忆为他的故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此外,小说中的记忆有着强烈的排他性,这意味着马洛的故事是一个近乎只有男人的故事,并且有意流露出对女人的轻蔑和偏见。更为重要的是,小说中的记忆促成了故事的单向叙述,揭示了对女性的偏颇的评价,并且强调了殖民时期父权社会下的霸权统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写作女性不再认同传统男性中心文化创造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文本中召唤出不甘于男权压抑,并对封建男权、父权表现出强烈反抗精神的"疯癫"女性。写作女性在具体的性别权力关系中对"疯癫"女性的书写,正构成对传统文化书写中"天使"女性的深刻讽刺和无情解构。  相似文献   

19.
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文学文本,长期以来都对女性之间的同性情谊忌讳莫深,它们对女性情谊不是歪曲就是用充满贬义的叙述加以否定,甚至是根本不予涉及。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女作家们冲破了种种男权中心话语的压制,勇敢地正面抒写了确定存在的女性情谊。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应是有代表性的,有其价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母系氏族社会,群婚杂居,高度“性自由”。女性经历了生殖崇拜和女性崇拜。进入到父权社会后,贞节观念作为父权对女性绝对统治和支配的精神产物,标志了妇女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由贞节崇拜到处女情结,女性社会地位进一步下滑。“禁欲主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旌表”“贞节牌坊”,这一系列的精神枷锁,将妇女一步步推向痛苦的深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