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贫困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持续过程。文化贫困是主体性贫困,是产生贫困的主要根源。西部贫困地区,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
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等多重约束。这些约束不仅说明该类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而且还在客观上要求此类地区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建设路径。本文在既有的贫困经济学理论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贫困的本质是创新不足,进而指出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依靠创新的力量,并初步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民族地区新农村的主张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和田地区贫困与反贫困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国家级贫困地区和田地区的贫困现状,其次了这个典型贫困地区造成贫困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再次分析了本人所调查的典型贫困户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最后讨论了这样一个“少,边,穷”地区反贫困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姜佳家 《科教文汇》2012,(14):205-206
贫困问题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消除贫困是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贫困不仅表现在贫困地区低收入和低生活水平,还表现在贫困地区社会文化的全面落后状态。本论文探讨民族地区贫困农村的成因以及反贫困策略,通过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以及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旨在改善民族地区贫困农村的落后状态,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贫困地区多以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以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培育经济发展能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出发点,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明显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落后状况不断改观,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如何加快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工作贫困者”是一种新型的贫困现象。在日本已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反映出日本当今社会各阶层收入严重两级分化、财富分配非常不均的现状,对日本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成为影响日本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定西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长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甘肃省定西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和贫困度测度指标体系,通过引入生态环境脆弱性和贫困度耦合关系判别函数,研究了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关系和驱动因子时间演进轨迹及其分异规律,揭示出了贫困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机理,即经济与生态环境矛盾更尖锐突出地表现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的矛盾;贫困地区"脆弱-贫困"恶性循环是自然与人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以人为作用为主.从总的时间演进轨迹看,定西市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关系表现为正在由不协调型向协调型演进的趋势,即贫困性逐步减小,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从政策上分析,贫困地区生存方式可选择余地与其生态环境脆弱性密切相关,中国政府在贫困地区实施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政策,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有效途径和有效缓解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8.
环境重建-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贫困陷阱”是我国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贫困地区要贫困、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找出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其途径在于进行全国系统的环境重建。针对环境重建的主要内容、环境重建的实施,以及环境重建在我国贫困地区是否可行等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建立了环境重建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9.
陈奉伟 《大众科技》2013,(6):308-310
旅游扶贫成为"贫困陷阱"破解之道,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论文首先分析"贫困陷阱"形成机理,然后解释旅游扶贫破解"贫困陷阱"路径,最后以遵义红色旅游扶贫为例,分析其"贫困陷阱"旅游扶贫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0.
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如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璋  钱秉中 《软科学》2002,16(6):76-79
本文对全国2300多个县进行逐一筛选、分析,认为当前全国的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较集中地分布在6个省区的125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而其中的61个县聚集着我国农村最贫困的大约为1500万的人口。在对其贫困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与一般贫困地区不同,这一特殊贫困地区需要具有创新性、高效性、长期性的扶贫措施。  相似文献   

11.
“岗底模式”科技扶贫机制创新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将科技扶贫项目与当地自然、人力资源有机结合,将外部支持和内源发展有效衔接,走出一条自我脱贫,参与式内源发展之路,创造了扶贫开发和保护生态相结合的“岗底模式”。从政策观念、扶贫理念、治山理论、技术方法、经营管理五方面,建构了“岗底模式”科技扶贫机制创新模式。对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参与式扶贫机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贫困与土地退化关系主流观点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茎深  王海鸿  王丹 《资源科学》2008,30(7):1039-1046
首先审视了关于“贫困导致土地退化”的主流观点,通过对其理论基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反思,对相关的一些假设提出了质疑,认为EKC有其特定的应用前提和固有缺陷,主流观点夸大了两者的联系,更多源自地方层面的实证研究使其适用性受到局限。其次,从贫困概念的界定、财富增长与土地退化、人口增长与土地退化以及穷人的话语权等方面对贫困与土地退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最后,研究表明KFC存在诸多局限,经济层面的贫困仅仅是导致土地退化的诸多因素之一,富人在经济发展中同样加剧了土地退化,但由于穷人话语权的严重缺失,因此主流观点可能虚拟了贫困与土地退化的循环圈,土地制度、国际贸易与分工以及国内相关法律与政策等在该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县域要素的三江源地区旅游扶贫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佳  成升魁  马金刚  钟林生 《资源科学》2009,31(11):1818-1824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旅游在消除贫困上的潜力和能力,然而,要让旅游真正朝着有利于消除贫困的方向发展,必须对旅游的发展方式加以调整,因地制宜地选择旅游扶贫的模式.本文构建了三江源地区各县贫困程度和旅游资源禀赋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了各评价区的贫困度和旅游资源禀赋综合得分,并采用四象限法划分出资高贫低、双高、双低、资低贫高4种旅游扶贫类型区,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整个三江源地区的旅游扶贫基本模式为政府主导模式,以及各类型区的旅游扶贫辅助模式,即资高贫低区的政企合作模式,双高区的项目推动模式,双低区的产业联动模式,资低贫高区的大区带动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农民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建立环境资源产业,要选择重点区域,把握新产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严江 《软科学》2006,20(1):105-107
新形势下既要重视狭义贫困,又要更多地重视广义贫困,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对国定和非国定贫困县要实行动态管理,既要扶持绝对贫困人口,又要扶持低收入贫困人口;扶贫开发由县为单元转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改善收入分配对缓解贫困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基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差异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农村的贫困人口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为了应对民族地区农村在转型期贫困现象及其贫困人口的新变化,以贫困及贫困人口的认识为逻辑起点,本文在恩施州个案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理性分析认为西部民族地区转型期的农村贫困可划分为"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发展型贫困"三种基本类型,从而为民族地区转型农村的扶贫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和灾害对贫困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已成为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与生态环境、灾害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中国新时期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本文分别对生态环境与贫困、灾害与贫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贫困人口的减贫诉求和扶贫模式,最后提出了兼顾环保、减灾和减贫的系统性扶贫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以期为中国政府制定系统性减贫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分析发现:① 生态环境与贫困存在复杂关联,关键影响因子包括环境恶化因素、资源因素和多维贫困因素;② 灾害与贫困的关系研究主要关注脆弱性、直接关系和农户生计三个视角;③ 贫困人口的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扶贫模式却较少综合考虑环境和灾害等因素。因此,在未来研究中:① 生态环境和贫困关系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② 灾害对贫困的间接影响因素值得关注,贫困农户的脆弱性和灾后修复等问题也不容忽视;③ 应关注创新性扶贫模式开发,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④ 应该综合地考虑生态环境、灾害和贫困关联的关键因素提出系统性减贫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典型调查的精准扶贫政策创新及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基于国务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项目调查,归纳出目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难题,深入探讨未来五年我国全面脱贫的政策创新与对策建议,为"十三五"期间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指导,为实现精准脱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理论参考。典型调查发现:目前以收入作为贫困户唯一识别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3.1%的受访农户认为建档立卡工作中漏掉了部分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户;贫困村脱贫与返贫现象同时存在,缺乏对脱贫人口的动态跟踪与精准管理;扶贫资金满足不了地方需求,用途分散,约束多;基层扶贫机构不健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够完善。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1)加快建立健全贫困识别和动态监测体系,因地制宜地推进精准扶贫;(2)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将审批权限下放,责权到县;(3)加强基层扶贫队伍建设,引入扶贫专职公务员;(4)关注贫困个体、贫困区域的协同发展,未来扶贫时序应突出"一前一后";(5)发挥地方优势,突出产业扶贫和解决劳务输出;(6)试点先行,探索我国可持续精准扶贫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减贫事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的理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目前中国仍有7 017万农村贫困人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文章深入剖析了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化基本特征,揭示了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规律,探明了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素,提出了科学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贫困人口规模大、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逐渐加大,是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基本特征,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致贫或返贫现象突出;农村贫困人口逐渐向我国中西部深石山区、高寒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集聚,具有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贫困区(片)等多级并存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胡焕庸线"西北部、东南部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占16.4%、83.6%;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均衡及前期扶贫开发政策精准性不够等,是中国农村持续贫困的主要症结。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亟需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科学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