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单元中的例1和例2。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84—85页,“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4.
[单元目标概说]求知是个严肃的话题,求知的途径主要是读书和实践。本单元的大多数课文是阐明求知问题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强调书本知识的重要性,但读书切忌不求甚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则强调求知须“实践”,要从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去检验书本知识,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辽宁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116-118页。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特征,初步会看长方体图形。2.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掌握看图和按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3.通过操作、观察、计算等活动,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6.
[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课文大都是史传文学。《陈涉世家》再现陈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历史风云,《唐雎不辱使命》刻画唐雎“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策士形象,《隆中对》展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奇智异谋,《出师表》表现诸葛亮“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忠贞精神。另有五首词集中编排,代表词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学习本单元,应在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课文,并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7.
本单元文言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三峡》写山则山山相连,峰峰相接,写水则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或温柔宁静,凄清悲凉。《答谢中书书》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的生命愉悦。《记承天寺夜游》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月夜小景,意境清新隽永,情感纯真悠长,语言朴素活泼。《观潮》用精练的笔  相似文献   

8.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单元课文都与建筑艺术有关。教学本单元,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充分开发课本资源,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多探究,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学习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孙婷 《江西教育》2005,(2):38-3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英语教材高一(下)Unit 23 Rescuingthe temple,Lesson 90,Lesson 91 教学组织通过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扩大学生的课堂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对学生进行自主式、协作式学习的训练;以两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整理信息,锻炼学生利用英语进行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84—86页。  相似文献   

15.
何家良 《云南教育》2005,(25):39-39
“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提供了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分类,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使学生“有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 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对称”、“对称轴”概念,并能识别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8.
19.
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亦可称之为表现“理想”主题的单元。本单元的文章或描叙了理想的社会模式,传达一种憧憬;或吟咏理想的人格,抒写一种追求。文章凝练而又隽永,读来颊齿生香。学习本单元,要养成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在反复  相似文献   

20.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