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阿Q正传》的研究讨论主要是围绕着这样的三个问题:阿Q是一个怎样的典型;精神胜利法的阶级性及产生的根源;如何理解阿Q的“革命”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讨论的重点。这个问题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就广泛地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问题的症结诚如何其芳在  相似文献   

2.
冯守卫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32-34,38
论述了《阿Q正传》的主题及阿Q的形象,分析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特征。对一些流行看法等提出了商榷。认为电影《阿Q正传》背离了小说的主题,歪曲了阿Q的形象。提出了《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3.
阿Q精神是否暴露了国民性的、甚至人类的普遍弱点,国民性的提法是否科学,历来的看法,持否定态度的比较多。本文打算就这几个问题谈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求教于鲁迅研究者和对这几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志。 一 阿Q精神确实暴露了我国辛亥革命前后国民性的弱点。 要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必须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分析作品所取得的客观的社会效果。阿Q精神是否暴露了国民性的弱点,首先必须研究鲁迅写《阿Q正传》的目的,同时,正视和分析《阿Q正传》发表后所引起的反响。  相似文献   

4.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在中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阿Q一生未娶妻,虽有过一场恋爱风波,但结果还是不了了之。阿Q在调戏了小尼姑之后,小尼姑骂他会“断子绝孙”,但据说,《阿Q正传》一经发表,就不断地有人对号入座,说鲁迅就是在骂他云云。  相似文献   

5.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阿Q正传》的评论可谓多矣。但谈论得最多而又众说纷纭的,是阿Q是个什么样的典型问题,以及阿Q的精神负担与革命问题。本文想从阿Q这一形象本身出发,并严格顾及鲁迅当时思想实际,谈谈个人关于这几方面的认识。一、鲁迅为什么写阿Q这个典型回答这一问题,先要搞清阿Q是个什么样的典型。一九二一年《阿Q正传》发表后,就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有谁护短、“犯忌”,或是  相似文献   

6.
记得当年我在高中读书时,慕名读过《阿Q正传》,读后觉得小说挺幽默,阿Q这个人很好玩,像个小瘪三,至于阿Q能进入世界文学画廊,我有些茫然,心中不免有“名不副实”之感。大学高年级听李何林开“鲁迅专门化”讲《阿Q正传》,仅“精神胜利法”就讲了五课时,当时深为李先生博大精细的学问所折服,阿Q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也站了起来,同时也为自己过去因没读懂《阿Q正传》就妄加褒贬而惭愧。当我步入中学讲坛后,《阿Q正  相似文献   

7.
鲁迅代表作《阿Q正传》,无疑是一部世界文学经典,自发表至今,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而国外研究者的许多意见和看法真让我们耳目一新。笔者在备课中发现有两本书:一本是《说不尽的阿Q———无处不在的魂灵》(陈漱渝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郾9),另一本是《阿Q70年》(彭小苓、韩蔼丽编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郾11),对有关资料收录较为齐全,现予分类综述,以飨同仁。一、阿Q与辛亥革命关于阿Q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国外研究者大多与国内研究者意见基本一致。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日本学者林守仁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撰文指出:鲁迅以阿Q这个农民形…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这种说法使读者偏离而非接近对《阿Q正传》的本质的赏析和审美。本文从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谈起,以求对《阿Q正传》真正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续篇阿Q凭借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一文一举成名。他不仅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外知名度极高,备受人们的关注,据刚从国外归来的梅名兄说:一个蓝眼睛的外国学者认为,阿Q的名字中用了一个中文"阿",用了一个英文"Q",说明阿Q不仅属于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是大家所熟悉的作品.说起《阿Q正传》,人们就会想到精神胜利法,但事实上,《阿Q正传》所批判的国民劣根性很多,精神胜利法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1.
《阿 Q 正传》编者在思考与练习五中提示说;“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讽刺手法,对不同对象给予了不同态度的讽刺.对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之流是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讽刺.对阿 Q 则寄予同情;但也讽刺他的不觉悟”,这段提示是十分精当的。《阿 Q 正传》(节选)的讽刺手法表现在下面几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典型,阿Q主义(精神胜利)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对阿Q主义(精神胜利)源流的考察几乎贯穿了《阿Q正传》研究的始终。我认  相似文献   

13.
××同志:你要我们就《不准革命》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算是参加讨论吧.一、怎样指导学生阅读《阿Q正传》?《不准革命》是从鲁迅最优秀的小说《阿Q正传》中节选的一章.在高中教学这一课,凡属有条件的,均应该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小说的全文.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是否可以注意如下的要点.  相似文献   

14.
阿Q的梦     
乍看题目,有人一定会问: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并没有做梦啊?但是,您还记得小说中阿Q憧憬革命时那一系列美妙的幻想吧,我们何尝不可以说这是一场美梦呢.正因如此,改编成电影的《阿Q正传》,在原著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真正让阿Q做了一场美妙的梦,并通过这场“美梦”悲剧的结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记得一句格言说:梦再美,也只能做到醒来的时候.阿Q的梦正是如此,当辛亥革命一失败,他的美梦也就象泡影一样破灭、消失了.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在他生前的许多重要讲话和文章中,曾经不止一次地肯定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他热情地说:“《阿Q正传》是一篇好小说,我劝看过的同志再看一遍,没看过的同志好好地看看。”①学习毛主席有关《阿Q正传》的言论,特别是其中有关阿Q的言论,对理解这篇小说塑造的阿Q典型及其现实意义,会有很大的启发。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6.
一、对《阿Q正传》的评价,迄今分歧仍大。1921年12月起,《阿Q正传》(以下简称《阿》)开始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几乎从它刚一降生,小说就轰动了文坛,震动了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争论。众所周知,在小说还只发表到一半时,茅盾断政,“《阿Q正传》虽不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不过我们也知道,茅盾的这篇题作《通信》的文字是对一个叫谭国棠的读者的答复,谭于1922年1月2日致《小说月报》记者信中说:“《晨报》上连登四期的《阿Q正传》,作者一支笔真正锋芒得很,但是又似乎是太锋芒了,稍伤真实。讽刺过…  相似文献   

17.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18.
今年元旦前后,电视屏幕上那位穿着破衣衫、戴着旧毡帽、拖着长辫子的"阿Q"又和观众见面了.千万观众除了对阿Q付之一笑之外,恐怕多数人无暇思考关于阿Q形象典型性的争论问题.笔者不妨在这哆嗦几句.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以辛亥革命前后江南某农村一-未庄故事为背景,写出了著名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阿Q正传》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但对小说中的阿Q这一文学  相似文献   

19.
你知道吗     
第一个为《阿Q正传》作注的是谁《阿Q正传》问世以来,论者纷纭,但出专集注释的,徐懋庸可算是第一家。众所周知,由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徐懋庸曾是鲁迅先生的论敌。一九三八年,徐懋庸投身延安,以革命实践回答了他并非革命阵营中的闲人。他常常想着鲁迅先生,并计划有系统地注释鲁迅的著作,首先完成的便是《阿Q正传》。此事发端于他与许多青年同志时时讨论鲁迅的作品,有人提议他把对这些作品的意见写出来发表,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阿Q正传》作了注释。此注释本于一九四三年七月由华北书店出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