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暖姝”解     
“暖姝”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联绵词,它不符合学术界关于联绵词的定义、产生途径及成熟标志的规定.据现代汉语词汇学词的构成类型理论,定性其为联合型复合式双音节合成词,并依据审文例的传统训诂方法考释“暖姝”的意思是“自许、自喜之貌”,《汉语大词典》所收的“柔婉貌”的义项当是据“暖妹”在唐代之前分释而收,实不足取.  相似文献   

2.
联绵词通常是指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单纯词,也叫“连绵词”,古人称之为“联绵字”。在古代,记录联绵词的文字一般只用以表音,词义与字义、字形并无多大关系,因此书写形式不固定,是联绵词的一个特点,如“缥缈”,也写作“缥渺、飘渺、漂渺、缥眇、瞟眇”等。但是以“为推广普通话、促汉语规范化服务”为宗旨的《现代汉语词典》只收了“缥缈”。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大可不必让孩子们去接受同一个联绵词的不同形体,应该注意规范化。我们要讨论的是下面几个联绵词:1.模胡、模糊。例①: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  相似文献   

3.
联绵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以《诗经》材料为例,阐述古代联绵词的类型、成因、特征及发展趋势,指出重言是联绵词的最早形式,联绵词是口语化的原始实录。借助“义寄于纽”的规律,可以系统而准确地训释联绵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汉语联绵词词典》从理论的角度对汉语联绵词作整理和阐释,较为全面地反映古汉语联绵词概貌,体现当代联绵词研究的最高水平。但该书仍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之处:一是收词上不当收释外来词和已被确认为不是联绵词的合成词;二是释义上存在误释字形、释音有误、释义缺漏、释义重复、义项排列有误、主副条沟通有误、主副条未作沟通等问题;三是体例上部分词条用错字体、义项序号有误、标点误用或缺漏、副条标注与主条重复或副条信息重复、排版不规范等。《汉语联绵词词典》不足之处的研究有助于联绵词的研究和对该词典的修订。  相似文献   

5.
联绵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文章以《诗经》材料为例,阐述古代联绵词的类型、成因、特征及发展趋势,指出重言是联绵词的最早形式,联绵词是口语化的原始实录。借助“主寄于组”的规律,可以系统而准确地训练联绵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统计《说文解字》“A,AB”且“B,AB”式联绵词,得91组,反映许慎对联绵词不可分训的认识及其处理策略。按照声韵特点对91组联绵词进行了分类,并对91组联绵词的上古音声母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联绵词中次清声母较少的现象为上古汉语“一清一浊”二元对立格局的合理性提供了佐证。非双声联绵词的声母分布和组合情况与复辅音的类型契合度较高。联绵词声母分布对研究联绵词的来源具有一定启发意义,认为裂变重叠应包括声韵母的裂变和复辅音声母裂变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联绵词都是单纯词”。(人教版卫电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语文基础知识》第二册第7页)这是现代汉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其中,联绵词的概念和双声、叠韵词关系密切。联绵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叫联绵词。(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上册第223页)它有双声、叠韵和非双  相似文献   

8.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有些人解释为“望着海洋发生感叹”。这是不懂得“望洋”是个联绵词。联绵词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把它拆开来讲的,只有从整体上去理解它的意义。《庄子·秋水》中的“望洋”,司马崔注:“(?)洋,犹望羊,仰视貌。”可见,把“望洋”当作“望着海洋”讲是望文生义的。要避免这种把联绵词拆开来,望文生义的情况,必须正确辨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联缀成义的双音节的单纯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只代表两个音节,单看哪个音节都毫无意义。如“蜘蛛”,把“蜘”和“蛛”折开来单看哪一个字都毫无意义。根据联绵词的定义,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去辨别它。第一,从联绵词的语音特点上去辨别。联绵词是语音学造词  相似文献   

9.
联绵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文章以《诗经》材料为例,阐述古代联综词的类型、成因、特征及发展趋势,指出重言是联绵词的最早形式,联绵词是口语化的原始实录。借助“义寄于纽”的规律,可以系统而准确地训释联绵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第389页练习三,让学生画出所给各句中的联绵词,并说明它们的结构,其中第4小题给的句子是“左手执绫罗”。很显然,编者是想让学生画出句中的“绫罗”一词,并指出它是“双声联绵词”。笔者认为此题设计不太妥当,因为“绫罗”不是联绵词。联绵词首先必须是单纯词,单纯词只有一个语素,是汉语中最小的表义单位,两个字不能拆开理解。即使两个字中的任意一个还有别的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