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雪玲 《考试周刊》2014,(78):90-90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在减肥的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长此以往会对女大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引发各类疾病。因此,对于女大学生的减肥方法应更注重实施合理的运动处方、摄入科学合理的饮食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师范类院校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大学生是减肥的主力军。通过开设健康与减肥课,减轻盲目减肥对大学生身体带来的伤害。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550名进行调查。结果:75.4%的学生有减肥需求,身高是影响女大学生减肥的主要因素。认为体重超标使自尊心明显受到伤害的占减肥动机的26.2%,认为减肥可以找到好工作占减肥动机的21.4%。调查中发现56.2%的大学生单纯通过饮食减肥,占据减肥人数比例最高;18.1%的大学生靠药物和辅助的减肥茶,15.9%的大学生靠运动减肥,运动减肥的同学也存在误区。结论:师范学院很多女大学生都存在盲目减肥或者减肥误区,建议开设大学生减肥与健康教育课,实现对在校大学生减肥的正确指导,掌握安全、健康的减肥方法,有效控制肥胖率,并使得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新疆高校女大学生盲目减肥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为女大学生减肥提供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社会性别视域是在社会学的基础上根据性别而规定的一种行为及思维模式,女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其体育活动参与动机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集体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部分女大学生做了体型满意度、对肥胖的认知度、减肥方式的相关调查,发现女大学生运动减肥方式不当、对肥胖的标准认识不足、采用的减肥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并对其存在的误区提出可操作的发展对策,为女大学生科学减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我院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活动的动机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院大多数女大学生对健美操活动持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我院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活动的首要动机是瘦身减肥,塑造自身形体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女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不同体质指数的减肥者间自我概念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与非减肥群体相比,女大学生减肥群体具有更低的生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认同以及更高的自我批评。(2)不同体质指数的减肥者比较,超重者具有更低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满意、自我行动、总分自我和更高的自我批评,体重偏低者和健康体重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重庆地区部分高校90后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班调查培养等途径,经过多年跟踪研究了解90后大学生的特点、分析影响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素分析,总结90后大学生成长与成才规律,探索更好地教育90后大学生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8.
贾绍峰 《文教资料》2006,(15):35-36
以商丘师范学院女大学生100人和40人(体脂百分比大于30%)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减肥瘦身有三大误区,经过5个月瘦身试验的女大学生,体脂百分比明显下降,体成分中瘦体重相对增加,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超重与肥胖人群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大。肥胖不仅影响人的形体美,还是多种疾病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因。在追求健康和“以瘦为美”的内在心理驱动和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女性减肥者不断增多,且有日益年轻化的趋势。许多女大学生为了使自己健康、苗条、美丽,获得社会青睐,也加入到减肥的行列中来。但是,女大学生对于减肥的认识以及行为还有很多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对于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不能不引起高校医务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一、女大学生盲目减肥现象及其危害(一)…  相似文献   

10.
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女大学生100人和计算机系40人(体脂百分比大于30%)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减肥瘦身有三大误区,经过5个月瘦身试验的女大学生,体脂百分比明显下降,体成分中瘦体重相对增加,身体素质和身体技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健康体魄是新世纪对人的基本要求,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大问题。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宝贵财富,肩负着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重任.因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加强高校的健康教育,尽快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参与健康,把握健康,全方位构建健康工程是成就我国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我校女大学生对肥胖的认识及把握女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为我校对女大学生的肥胖认识教育寻找新的切入点。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福建师范大学女大学生随机抽样250人。1.2研究方法1.2.1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目的设计问题,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84%。1.2.2数据统计法:通过对问卷调查表进行数据统计、分类、对比,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并引入率的统计当检验。1.2.3访谈法:通过课外活动广泛与女大学生交谈,具体了解女大学生的肥胖认识、肥胖原因、减肥方法、减肥原因。2结果与分析2.1对肥胖定义的认识情况。据调查发现有32.9%的女大学生对肥胖定义有正确的认识。而剩余的6...  相似文献   

12.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及某些肿瘤疾病发生有关。因此,减肥成为肥胖症患者提高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运动减肥是各种减肥方法中最健康的方法,游泳运动减肥也因其特殊性成为广受欢迎的运动减肥项目之一。针对此,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太原市大学生游泳运动减肥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为大学生游泳运动减肥提供有效的减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肥胖女生进行为期八周的定量负荷、中小强度有氧运动训练,测量其训练前后身体形态、心率指标变化,表明选择运动减肥的方法,使受试者达到较好的减肥效果。修正肥胖女生的身体形态,适度降低安静和定量负荷后的心率,心血管系统机能、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健康状态改善。有氧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身心发展、身体健康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重庆地区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总体水平为较成熟。重庆地区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在性别、城乡、学业成绩上无显著性差异,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陈嘉  梁景添  王成科  肖金兰 《广西教育》2023,(18):33-35+125
本文阐述健康教育指导模式、线下运动处方减肥模式和线上远程自主运动管理模式等当前大学生校园常见的运动减肥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以“健康教育”为主体的大学生运动减肥多元参与模式的构建策略即理论先行为大学生减肥搭建理论框架,找准原因为大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个人减肥或健身方案,反馈闭环从而建立大学生运动减肥过程的跟踪、监督、反馈与奖励机制,以实现大学生身形优美、身体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明旗 《教育与职业》2006,(30):185-187
当前,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多是为了健美减肥和考试达标。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短、频度低、强度小,体育项目选择单一,以考试项目为主。文章提出影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生理心理因素、学习负担重和客观环境因素等。  相似文献   

17.
女大学生的形体训练,应根据女性形体发育特征,着重通过肌肉练习发展、改善和弥补女大学生身体围度发育的不足,因材施教;应针对人体不同部位的肌肉的解剖学形态结构基础,进行力量和柔韧性的系统练习;运动减肥时应以全身综合性的有氧运动练习为主,以塑造女大学生优美的体型;应让女大学生掌握简便易行的形体训练方法,结合自身的体型特点选择个性化形体训练手段,并形成健身习惯.  相似文献   

18.
为了满足女大学生的健身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健美操改善身体成分,本研究以三明学院20名2009级公体女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6周的第三套二级《标准》操的锻炼。采用身体成分分析仪采集锻炼前后身体成分各项指标数据,将测试结果进行对比T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三套二级《标准》操锻炼能够使女大学生体重和脂肪量明显降低,并能在正常范围内改善体脂百分比、WHR和BMI指标,达到塑身减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女大学生就业难凸显,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成为高校研究的焦点。以东北地区高校女大学生为例,针对90后女大学生的新特点,采用问卷调查、观察法和访谈法,从个别到一般,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归纳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会性别视域下的90后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发现,90后女大学生具有情感丰富、情绪敏感等特点,从心理需求角度分析可知90后女大学生更加注重互动性、指向性,从心理个性上日益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中性化"趋势。90后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对总结其心理特点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