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班主任工作中,为了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要时刻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以捕捉教育时机,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有一个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这就是学生违纪原因中的去个性化现象。一、去个性化现象是学生违纪的重要原因。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去个性化,又称无个性化,或者叫做去个人化。它是指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个体在群体中从事某种活动,产生某种行为时,个体的原有个性特征完全屈从于群体,个性暂时地弱化,以致隐  相似文献   

2.
在多年的班级管理中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正常情况下,学生对违反校纪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具有耻辱感、负罪感和自责感,因而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纪律。但有一部分学生却往往将自己融于某群学生整体之中,他们喜欢集体起哄、相互打闹追逐、甚至成群结伙地故意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这种现象就是"去个性化"行为,所谓"去个性化"行为,就是个体在由数人构成的非正式群体之中失去了自我意识的控制,将自己的言行完全融于该群体之中,以群体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参与者众多的、把矛头指向政府机关及强势群体的无直接利益冲突行为属于集体行为的范畴。"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产生既是以对某些地方政府机关及强势群体的失望为基础条件,又是以对党和国家的信赖为基本前提。社会转型期的大多数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都可以被看作是民众为维护其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不受地方权力和强势群体的侵害,改善行动者在当地具体的生存环境,依靠集体的力量,利用国家权力来维护自己权益所作出的集体行为。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参与者众多的、把矛头指向政府机关及强势群体的无直接利益冲突行为属于集体行为的范畴。"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产生既是以对某些地方政府机关及强势群体的失望为基础条件,又是以对党和国家的信赖为基本前提。社会转型期的大多数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都可以被看作是民众为维护其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不受地方权力和强势群体的侵害,改善行动者在当地具体的生存环境,依靠集体的力量,利用国家权力来维护自己权益所作出的集体行为。  相似文献   

5.
心理效应有很多很多,那么,哪些心理效应对体育课组织有意义呢?我们如何观察学生的情绪和言行,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提高课堂的管理水平呢?一、从众效应是利用集体力量进行教育和管理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心理与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由  相似文献   

6.
李颖 《课外阅读》2011,(3):133-133
在小学体育课中“从众”行为是低年级学生上体育课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何为“从众”一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低,明辨是非能力弱,在受到外部环境;个别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下,部分学生跟随少数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一起发生集体起哄,违纪等行为的一种现象。“从众”会给体育教师的组织教学造成困难,课堂教学秩序紊乱,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为了处理好低年级学生的“从众”现象,我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体会,谈谈自己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7.
学生班集体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是社会影响学生个体,帮助学生进入社会的通道之一,它具有强大的功能。儿童教育应强调学生学会关心,即跳出自己的圈子,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关心社会、国家,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通过集体生活,孩子们接触面扩大了。在集体中,教师的爱是集体成员积极上进的重要动力,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在集体生活中,模仿是指在集体的一定刺激的影响下而产生与他人相似的行为;在班集体中,越是有威信、有影响的人,其暗示效应越高,容易引起别人的模仿;在集体生活中,集体的情绪状态是一种影响集体心理气氛和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最完善的阶段。集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其成员是对于整个群体和每个个体都有意义的共同价值。学生班集体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使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一、参照群体类型分析参照群体,指的是个人特别向往并接受其规范,成为自己言行参照系的群体。有时特指某种现象,又可称为参照现象。每个人总是归属于一个或几个正式群体,其中有的成为参照群体,有的则不然。现在,一些学生的参照群体取向,往往违背教育者当初的意图。有的在社会化过程的某一阶段接受正式群体的行为规范,而在另一阶段产生了别的选择意向;有的同时接受正式群体和其它群体的行为规范,“制度化”行为和“非制度化”行为交替并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里,教师们常可以看到同班或同级甚至不同年级的一些学生在课余喜欢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地在一起谈心、娱乐.运动等,这些兴趣相投、关系相容的学生个集体,通常被称为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10.
高校班级集体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层单位,是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加强高校班级集体的建设,是完成高校培养目标,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的重要环节。本文想就高校班级集体建设,谈点粗浅的看法。一、高校班级集体的特点在人类社会中,个体、群体、集体是相互联系的社会现象。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但不是人与人之间的随意集合。由于某种原因,人们聚集在一起,不能叫做集体。所谓集体,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话说,是“具有一定目的的个人集合体,参加这一集体的每一个人是被组织起来的,同时也拥有集体机构。”“…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实施了"集体备课",以期达到思想碰撞、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对集体备课和发展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存在关系上的片面认识:有人认为在集体备课中存在着语言霸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集体备课变成了对创新的隔绝;还有人认为,备课是具有很强的个人特色的行为,不应该“集体”起来。这些认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集体备课的功能,阻碍了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发展步伐。对此,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学生班级群体的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要有效地实施管理,必须按照学生班级群体的心理规律,搞好班级集体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影响学生班级群体管理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角色心理,对班级群体发展为班级集体的过程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一、角色学习有利于集体舆论与规范的形成角色,是某个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被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这里所说的位置,是指个人在社会和团体中所占的地位;从社会价值观来看,就是社会地位、身份.一个人要自觉地按照特定社会和团体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活动.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社会地位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学习角色的义务与权利、态度与情感.例如,家庭中父亲这一角色,就有一套被规定好的行为模式.只有了解了这种行为模式,懂得当父亲的责任与特权、态度与情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同样,处在班级群体中的个体,只有当了解了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后,他才能成为该群体中合格的一员.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认为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强调阅读教学活动的性质,它是一种对话行为过程,其中包含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这是一种群体合作活动;二是强调个体学生的阅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揭示了阅读活动本质是一种个性化活动。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就要适当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一、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阅读教学主体错位阅读教学主体角色错位现象广泛存在。当前在多数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选择阅读素材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学设计好阅读线路与框架,学生只好循规蹈矩地吸收。这使  相似文献   

15.
陈友庆 《天津教育》2002,(12):23-25
小学生的从众是指小学生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使自己在观念和行为上改变初衷,而向与大多数同学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在教育实践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也会跟着其他同学干出违反校纪、班规的事,甚至会有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事发之后,他们也说不清为啥会跟在别人后面那样做。这便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当然,由于一些好学生的表率示范作用,也会激发其他同学的模仿行为,从而促进了集体目标实现和个人目标的实现。可见,小学生的从众心理应该在学校,特别是班集体教育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小学生从…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群体阅读的碎片化已经成为亟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阅读行为要素碎片化;阅读层次浅表化;阅读需求个性化。这种现象是由外部和内部因素合力引起的。碎片化阅读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努力通过优化阅读环境,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提升阅读素养;强化阅读指导和服务等策略来有效应对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观念,已经越来越被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且正在进行如何落实教学实际的探索。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地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致出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过于自由化,课堂教学形式过于花样化等等现象,由此引来一些新课程阅读教学的诟病。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能力呢?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语文课改以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两种令人担忧的状态:一是流于形式。新课标中一些关键词,如“合作探究”“、个性化阅读”等已成为部分教师的口头禅,笔者在听了很多节语文课后发现一些共同的现象: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语文课堂的热闹,一味追求学生的行为参与,学生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我班有这样一些现象:一个在校一贯表现很好的学生,竟在课外欺负小同学;一个在校爱劳动,能帮助同学的学生,却在回家路上强迫小同学替他背书包;自习时副班长要求别人最严,而他自己遵守纪律最差;还有一个学生向家里要来两角钱交到学校表现自己“拾金不昧”等等。这些出乎教师意料的现象,就是学生品德的“游离现象”。游离现象是一种个体从事物的群体中分离出来或依附着事物群体而存在的现象。学生品德的游离现象在小学生中较为普遍,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在对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教育公平,基于学生的异质性提供个性化辅导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为了解一对一在线辅导这种政府提供的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是如何促进不同背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该文针对北京某区2471名学生辅导产生的16820条对话数据,分析不同成绩学生在线辅导行为差异,并对辅导主题和师生情感分布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线行为中,学生参与辅导的次数和难度与其学习成绩相关;不同成绩组学生的辅导次数与难度均存在差异性;通过对辅导高频知识点的分析,发现不同成绩组学生辅导知识点具有相似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知识点广度和深度的群体差异;在情感维度发现,不同绩效背景群体没有显著差异,且师生参与辅导的正面情感密度远远高于负面情感,表明师生对参与一对一辅导整体持有积极、肯定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