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借鉴生命哲学与体验(生命)美学的思想观点,对“五四”文学作了综合的考察。认为:生命存在的危机和外来人本思潮的启蒙,导致了“五四”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并进而催生了真正的“人的文学”;其最具恒久价值的文学意蕴便是对爱与自由的追寻。对爱的向往,促使“五四”作家以各种方式来弘扬自爱、人类爱(他爱)及相应的女性精神;对自由的渴望,则促使他们把个人自由与自主的选择、创造视为人生的要义,从而在文学与社会的实践中,努力充实“自我”的生命体系。文中还对“五四”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内在联系,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赛先生”与五四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大的历史语境。出于对“赛先生”的崇拜,五四新文学家一方面从众多的西方文学流派中,选择了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作为新文学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又从狭隘地“科学实证”角度来解读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夸大了“写实主义文学”与“赛先生”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了对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误读。这种误读也使得五四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历代治墨学者都认为墨子“非攻而不非战”,理由是墨子“非‘攻’而颂‘诛’”。然而“春秋无义战”,所谓“诛”只是古代“圣王”之事。因此,本文认为墨子反对当时的一切战争。至于墨子主张并实行的对“攻战”的防御和抗击,只是他反战思想的具体实践和表现形式。无论从他的思想理论体系分析,还是从他的社会实践活动考察,他都是反战的。他拒绝暴力、力主和平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当代更显现出灼人的活力,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五年间,创作了收集在《呐喊》、《彷徨》里的小说.他那些史诗式的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以及“五四”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他那些作品所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无不鲜明地体现出他那清醒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光辉.“五四”运动前夜,鲁迅开始了新文学创作.一九一八年五月,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社会吃人的本质.小说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一针见血的揭露,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篇“意在暴露家族制和礼教的弊端”的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因而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斗争.  相似文献   

5.
泰华新文学以泰国为主体、中国新白话文为表达语言,既受中国传来的“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又因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而有其特色。从总体上看,泰华新文学都属于新人民文学的范畴,但就文学自身发展而言,它经历了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期、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6.
考察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乡土小说无疑是其中一个"重中之重"的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鲁迅创作的乡土小说登上了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度,还在于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开启了新文学直接并多角度地面向乡村民间、关注和审视乡村民间文化的先河。本文从五四时期的社会基础、作者的心理现状分析了乡土小说产生和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哲学思想是胡适一生荣辱得失的根源,方法论是其学术生命的核心。在实验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从“形式革命”的倡导到“整理国故”的躬身实践是胡适对新文学的系统思考和构建,展示了他立足文学自身考察文学的新观念和建设民族文化的新视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较为系统的创作论专著,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作理论。文章从“辩证的文质观”、“正确的‘怀霜临云’说”、“‘源’与‘流’的辩论统一”、“物化形象的构思过程”、“考辞就班的结构规律”、“积极的艺术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胡适是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新文学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倡白话文,推动文学形式的革命,更在于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倡文学内容的革命,阐述了他的“历史进化的文学”、“平民文学”、“人的文学”、“写实主义文学”等新的文学观念。他创建新文学的努力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0 0年前的今天 ,中国的文学还是桐城派的古文 ,同光体的假宋诗和王鹏运、朱疆村们新词学的天下。历沿章太炎、刘师培、黄季刚、钱基博 ,旧文学的旧研究走到了尽头 (钱基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虽称名“现代” ,还是以旧文学的辞赋、诗词、古文为主干 ,新文学只露一新荷尖尖角 ,学科意识与研究手段仍是旧的 )。从梁启超、王国维到胡适、鲁迅 ,半旧半新的文学研究浮出历史并最终在“五四”之后以崭新的形式内容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学科诞生已经 80余年了。 80余年来我们走过了一条历经曲折的发展道路 ,世纪之…  相似文献   

11.
论五四新文学与出版业的互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期间,新文学与出版业之间建构起了密切的互动关系,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一方面,出版业凭借其拥有的物质力量和多样的传播手段,促进了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多元发展,成为新文学创造实践以及新文学家思想与文学自由表达的场所;另一方面,新文学观念的扩散以及新型作者群与读者群的培养和递增,也为出版业开拓了文学市场并给予其丰厚的利润回报。在出版业的积极参与和影响下,五四新文学从外在存在形态到内在审美特质均呈现出新的文化风貌,并体现为具有现代性质的文化创造。鉴于事物的复杂性,出版业的商业属性和观念滞后对五四新文学的创造和发展也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五四新文学运动高举“活的文学”和“人的文学”两面大旗,在中国现代史上为新文化、新道德的建立,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地,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了先声。但这个新文学阵营不久就分化了。鲁迅说:分化之后,“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留在旧战场上的已寥寥无几,而他由于布不成阵势陷入彷徨、苦闷的境地里,在对人生、社会的反复思索中探求着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这足可见,五四时期鲁迅对  相似文献   

13.
最早介绍新文学理论和提倡文学革命;最早创造新文学形式和显示出文学革命业绩;最早突破封建文学禁区;最早提出无产阶级文学,主张“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注重新文学建设的,几乎全是20世纪初的中国留日学生。他们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缔造中国新文学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4.
赵君尧 《职大学报》2006,(1):101-105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福建马尾诞生了中国的船政文化。文章从“从‘篙工楫师’到‘海军摇篮’”、“从‘古水战场’到‘近代军港”’、“从‘罗星塔’到‘罗零点’”这三个方面对船政文化与福建海洋文化渊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是新文学刚刚草创的五四时代的产物,而五四时代,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一清二楚的。1923年,郁达夫就把他的著名散文《还乡记》编入小说集《茑萝集》。1928年7月,朱自清说他的《背影》集“其中有两篇,也许有些象小说;但你最好当散文看,那是彼此有益的。”①1935年,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说:“废名所作本来是小说,但是我看这可以当小品散文读,不,不但是可以,或者这样要觉得有意味亦未可知”。这说明五四时期不少人所作的小说,特别是自叙传式的小说,很接近于叙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现实研究入手,对“五四”以来中国人文化心态的变化作了新概括;通过人生存的“三个世界”的具体分析,认为当前是中国人文化心态现代化历程中的艰难时刻;针对“意义世界”对垒时期人的文化心态趋向的多样化,论述了价值人格在文化心态建构中的范导作用。本文还穿插了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教授弗朗西斯·徐的“心理社会稳态”理论的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7.
胡适作为一位学者型作家,之所以在新文学上“创造无力”,佳作较少,乃是由于他从小情感和情感功能受压抑,美感欠锐敏,想象力亦未得到应有的发展;他的艺术心理稍嫌狭小、局促,结构欠协调,缺乏必要的生命活力与审美张力;主体从青年时代逐渐养成的“考据癖”,积久愈深,不可自拔,成为其艺术心理的强大对抗与消解力量,使之日益钝化,几近枯萎。对此,我们不应苛求,也不必回护  相似文献   

18.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伟大号召十四年来,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这句闪闪发光的语言,鼓舞着多少革命青年踏着雷锋的脚印成长啊!我们这篇通讯要介绍的主人公,正是千万个雷锋式革命青年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转向,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开展了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对"五四"新文艺重新评价成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是形成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关键因素。对"五四"新文学重新评价的深层根源在于中国文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先天悖论,在于文学所属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的政治历史需求。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中国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激烈的嬗变,促进了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五四”著名女作家冰心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格局,不是以情节为结构中心,而是以“人物心理”或“背景氛围”为结构中心,组成叙事文本的生命整体,使小说结构有着内蕴的能量或动力,具有很强的审美意义。同时也指出其矫枉过正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