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法国导演起诉《吉祥三宝》抄袭【刊播媒体】某商报【发表时间】2006年3月12日【“新闻”】内地乐坛近日抄袭传闻不断。前日有知情者从法国传来消息,法国电影《蝴蝶》的导演菲利浦·慕勒已经了解到《吉祥三宝》抄袭一事,并在仔细听过网络上下载的《吉祥三宝》一歌后,认为该歌的确抄袭了《蝴蝶》主题曲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2011,(3):1-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1月26日~2月17日,在《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央广新闻》等节目中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先后派出60多支采访报道小分队深入基层。民族之声、藏语广播、维语广播统一开设《来自基层的报道》专栏,军事节目《国防时空》开设《新春走军营》专栏。中国广播网及中国民族广播网用蒙、藏、维、哈、朝5种语言刊发记者在基层发回的文字、图片、音视频报道。  相似文献   

3.
清代顾广圻提出《韩非子·解老》中的"将马"之"将"当为"牸"之误。检视顾氏的校记《韩非子识误》,可以发现:顾氏只提出质疑,并未改动《韩非子》原文;顾氏用来支撑其观点的两条证据均有可商之处。最近被重新释读后的七方秦官印和西安相家巷秦封泥上发现的官称"将马"等文字可为《解老》"将马"之"将"不误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4.
数字     
《新闻实践》2012,(4):80-80
6000篇2月2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文,回顾该报曾经刊发过的关于雷锋的多个“第一次”报道。从1961年5月5日第一次报道雷锋开始,到今年2月22日,该报已经刊登学雷锋稿件6000余篇。《人民日报》刊发的多个“第一次”不同体裁的文章分别为:1961年5月5日刊发第一篇关于雷锋的报道《苦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民战士》;1963年2月7日第一次刊出《雷锋日记》;1963年4月3日刊发第一首讴歌雷锋精神的诗歌《雷锋》。雷锋虽然去世50年了,但雷锋精神历久弥新,该报的报道也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创新,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5.
《玉烛宝典》一书大量引用《礼记.月令》的文字,而这些引文与现今通行的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之《礼记》多有不同。对比这些差异,可以发现阮本的一些错误,同时也可发现《玉烛宝典》作为一部成书于唐前的古籍的文献价值和其文字特征。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学刊》2010,(9):F0002-F0002
《广雅疏证》是高邮王氏父子系统整理《广雅》的著作,借以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疏证博采汉代人笺注《三苍》、《说文》、《方言》诸书,篇章次序一仍《广雅》之旧,以成《广雅疏证》10卷。前9卷为王念孙所作疏证,第10卷是其子王引之续述。  相似文献   

7.
夹带,又称怀挟,是指考生把与考试内容相关的书籍和文字私藏在应用科学物考具之中带进考场,以备答卷时抄袭,这是科举时代士子场闱作弊最常见的方法。明清时期,科场夹带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猜题习作及优秀考卷汇集成的程文,对科场夹带作弊,历朝严禁,  相似文献   

8.
(三)关于《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讲演。随后,毛泽东作了修改,1月20日在《新中华报》上节录发表,题为《毛泽东同志讲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2月15日,文章全文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2月20日,《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了全文,毛泽东将文章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相似文献   

9.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1,(1):114-120
清人黄以周等人从南宋人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中摘录史文,编成《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今残本《永乐大典》所收录的《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还残留今本《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所未有的史文,凡计四条;亦有今辑本《续资治通鉴长编》所未能收录的条目两条,共计一千余字。黄以周等人在利用《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时,未能从《永乐大典》里把此部分史文辑出。另外,黄氏亦未把今本《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全部史文摘抄出,还是有所缺漏。经核对两书,发现近有二千五百字左右的遗漏,此部分文字集中于《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八、卷一二〇,应是黄氏等人之"无心的缺漏"。此部分遗漏的文字,抑或有益于补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  相似文献   

10.
佳季 《新闻实践》2007,(7):10-11
今年1月5日,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上刊出《探索新形势下媒体新闻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嘉兴日报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者》的启事。2月10日,该报面向全国招聘了5名评论记者;3月5日,该报在头版推出“嘉兴时评”专栏,周一至周五每天一篇;在二版推出评论专版,每周五期。该报率先探索建立评  相似文献   

11.
读2月28日《中华新闻报》刊载的《爱心点燃生命之火》,方知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的《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是稿中被写的人员之一主动将新闻素材送到  相似文献   

12.
对于年仅20岁的郭敬明来说,2003年是他风光无限的一年。他的小说《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和随笔集《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不断登上畅销书的排行榜,销量极为可观,据说达到了首印30万册之巨,以致好事的记者把过去一年的文坛称为“郭敬明年”;虽然出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给他带来不少麻烦,另外一个记者庄羽因他的抄袭把他告上了法院,稍带  相似文献   

13.
原本《玉篇》引《诗》非常丰富,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本文通过例证指出,在版本方面,这些引《诗》可以考证汉至唐前的《诗经》著述体制。在校勘方面,因原本《玉篇》为目前较早引用《诗经》的文本,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在辑佚方面,可以作清代三家《诗》辑佚的重要补充。在提供异文方面,可以为重新考察清代辑佚三家《诗》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考。同时指出,原本《玉篇》所引《诗》之经、传、笺文字与今传《毛诗》不同,除了有钞胥手误外,也存在顾野王为《玉篇》体例而故意改易传、笺文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宋儒“《冬官》不亡”说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礼》原缺《冬官》,后人以《考工记》补之,宋以前几无异辞。到南宋时,出现所谓"冬官不亡 说"。此说滥觞于胡宏、程大昌,经过俞庭椿、王与之等人的推衍、论证,影响所及,元、明皆有人信从,于是 《周官》之学产生了"补亡"一派。其实,他们的观点大多站不住脚。首先,他们以后世"官专其职"的制度去 衡量周官,难免走入误区。其次,他们以《古文尚书》中的《周官》去衡量《周礼》,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再次, 《周礼》六官是否就是三百六十个官职,六官是否平均六十人,其实也难以确定。因此,他们的判断大多出于 臆测,恢复《周礼》古本的努力最终落得"窜乱圣经"之讥,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15.
按照资料提示,将其与明人王文禄《补衍》对校阅读,进一步明确了此《驺子》实际上是对《补衍》的抄袭之作,不过是改个书名,删去一些"碍眼"的字句,托伪为战国邹衍之作。  相似文献   

16.
河南电视台《梨园飞歌》演出团于2月23日从郑州出发,开始了历时13天的委内瑞拉、巴西巡演之行。作为河南电视台2007年的开篇之作,《梨园飞歌》再次为河南电视行业书写出精彩辉煌的华彩篇章。  相似文献   

17.
眼下,"腐败"不止是政界的一种病态,它已蔓延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就以学术而言,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声称来自中国某大学两位教师至少70篇论文被证明是伪造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中国某期刊发现31%的投稿存在抄袭;国内多家媒体披露,一篇医学论文遭16个单位25人6轮连环抄袭;某大学进行的《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报告得出,57%的大学生承认在网络上抄袭过论文;我有一篇题为《文字差错与心理障碍——浅谈"视而不见"的心理机制》的文章,发表在某杂志1993年第4期上。仅隔两年就被改头换面为《文字差错的心理障碍与防范》,翻版在该刊1995年第4期上;等等。难怪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社论,敦促中国采取措施制止科研领域的猖獗欺骗行为。  相似文献   

18.
正前不久,在网上购得几本书。其中一本《自由之魂》,这书名我喜欢,里面讲述几位在台湾时的知识人(胡适、傅斯年、殷海光等),亦是我向所关注。但翻读一过之后,因书名而生的喜欢,却大打了折扣。比如,书中记蒋梦麟一篇,我发现有一整段完全照抄学者马勇一篇文章里的文字(仅将原文中的"稍后"改为"不久"),马勇那篇文章数年前发表在上海的《社会科学报》上。因此之故,笔者不禁浮生"小人之心"——此书是不是还有类似的"照抄"?  相似文献   

19.
《天涯》杂志被看做是"赢在设计"的经典。对其设计思想、设计风格等进行探究发现,其封面设计将中国传统的视觉元素与西方现代的设计思想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西方框架下的东方气质",即以文字为核心元素,探索文字的形式之美,对用汉字作为设计元素、追寻中国文化的特质,并进行现代化的视觉表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7,(12):67-70
李碧华小说内涵丰富,折射出强烈的人文情怀,为影视改编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因而一经改编为电影,往往成为评论界学术圈的热门话题。其中,陈凯歌改编《霸王别姬》,取其壳而去其骨,放弃了一部分人文关怀;徐克改编《青蛇》,删繁就简,明了地突出了人文主题;而香江鬼才关锦鹏改编《胭脂扣》,写着文人的魄,诉着港人的魂。本文对其三部代表作《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及其改编影片进行比较阅读,在小说与小说、小说与电影的比较中,分析其中借助"寻爱"这一主题折射出的人文情怀,以及其最终需指向"回归中华文化血脉"之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