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摄影与文字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文性关系。对新闻摄影的“语-图”互文现象的探讨,法国批评家热奈特的“跨文本性”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视角。新闻摄影具有“以图证文”、“以图示文”、“因图生文,从文至图”以及在“广义文本性”理论下新闻摄影与体裁之间的多层次互文性关系。此外,新闻与新闻摄影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丧失各自的语境,但它们又从彼此身上寻找回来,形成双重的承文本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开展依文绘图、以图观文、图文互访教学活动,能够打开语文语言、形象、逻辑、情感通路,从新视角构建语文思维体系。教师创设一系列问题串式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依文画图,激发课堂兴趣,并反向由图悟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转化的能力,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本文以实际教学中采用的甲骨文、简笔画、情感曲线、肖像画、思维导图为例,分析任务驱动下语图互文对语文教学高效生态的激活效果。  相似文献   

3.
“互文”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可分为单句、复句和意义互文三种 ,只有准确把握其意义、特点和类型 ,才能正确认识这一古代汉语中古老而又常用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4.
明清小说插图的绘图者们热衷于通过对最具孕育性顷刻的把握、特殊的时空分割方式以及独具意蕴的静态绣像描画以达到最真实、准确再现文字信息的目的;而插图对故事场景进行的带有情感倾向的取舍、图题的褒贬寄寓以及有意无意的图、文不符现象,又表明绘画者试图对小说作出符合自身审美习惯解读的努力。在插图本小说中,文字与图像之间呈现一种特殊的互动关系。明清以来各插图本《三国演义》,正是明清插图小说语-图互文规律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互文”与“对文”是古文中常见的两种语言形式.正因为“互文”与“对文”在古代书面语言中的大量存在,故而后人往往利用这一语言特征来解决阅读古书中的某些疑难问题.它被作为一种训诂方法提出来,主要是利用词、词组和句子的对应关系,来解决古书中的释义、校勘等方面的问题.据此,文童拟就“互文”与“对文”在训诂方面的运用问题,试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是说“语”与“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对立而统一。多年来,我们对“语”与“文”不加区别,以为书面之“文”与口头之“语”完全一致,这是很大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随着学术领域的扩大和音乐研究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民族音乐研究已经不仅仅只停留在静态的对某一区域的个案研究,更多学者将目光转向以“路”文化空间为视点的动态的、跨区域的多维联动的彼此互文、互证的研究视野。在文化地理学视阈下,对“丝绸之路”文化空间的认识,有助于分析研究青海多民族音乐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与音乐特色。研究认为“丝绸之路”文化空间下,青海民族文化的多元属性和特有的地方民俗文化,成为青海多民族音乐给养的土壤。“丝绸之路”地理文化空间与地方传统文化的互文与互释,构成了青海民族音乐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图像的关系问题,是文学理论所面对的一个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图像与语言在相互模仿过程中,不仅共生互补、并存互动,而且存在着非对等性、非对称性甚至相互抵牾的特质,由此带来“缝隙”.这种图文缝隙,首先缘于语言文本和图像文本原本分属于不同的艺术媒介和符号系统:前者联结的是时间叙事,后者联结的是空间叙事;前者属于推论性符号,后者属于表象性符号;前者是实指(强势)符号,后者是虚指(弱势)符号.除了“符号缝隙”外,还有因符号之间的模仿、转换、翻译、传运等行为而引起的“行为缝隙”,以及主体理解差异所带来的“接受缝隙”.然而,关注图文缝隙问题,并不意味着“语-图”之间互文性效果的抵消.事实上,“语-图”互文与图文缝隙只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它们共同构成了语言与图像关系中“和而不同”的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10.
《考试》2008,(8)
为了使话语更好地表述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古人运用语言时也很讲究修辞。中学语文教材只字未提文言文修辞方法,这也许是因为同现代汉语修辞重合较多,但古诗文中有一种叫"互文"的修辞方法有必要讲一讲。  相似文献   

11.
《师说》一文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教材对“或师焉,或不焉”作了如下解释:“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相似文献   

12.
网络历史小说文本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一种新语篇类型,这种新媒体语篇具有明显的互文性特征且互文类型多样,主要体现在语体、语言成分、媒介及文化等方面。互文性的生成与"零度-偏离"理论有密切的关联。"偏离"是语篇互文性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和重要实现手段,在文本的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互文"价值。  相似文献   

1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图片新闻以它摄影的纪实特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新闻的真实性,在新闻摄影中,再现多于表现,而表现难于再现,再现只是对客观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真实记录,而表现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有取舍的画面形象,传递新闻信息,使新闻主题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4.
互文性是语篇的根本属性之一,但不同语体类型的语篇由于交际意图的差异,在与其他文本发生互文关系时会有不同特点。论文以新闻语篇和广告语篇为例,探讨两种语体类型的语篇在互文实现模式上的差异,归结其语篇结构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的作者互文具有多样性。以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第二册第二课《马拉喀什》的教学为例,可以从文字互文和图文互文这两个角度对作者互文进行探讨,从而为语篇教学提供新视野。  相似文献   

16.
17.
所谓的互文性理论,就是基于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所产生的文本理论。由于互文性理论的视角与思维方式都相对特殊,所以也为高等院校英语翻译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较高价值的教学理论内容与思想。其中,"互文"理论应用于高等院校英语翻译专业中具有极为明显的指导性意义,能够有效地突破传统英语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的约束,确保学生可以正确地认知翻译互文性的作用,使其外语与母语运用能力得以提高,进一步拓展其跨文化知识面,对学生加以有效引导,在"互文"理论的帮助下,全面优化高等院校英语翻译专业的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基于此,以"互文"理论作为主要研究背景,重点阐述高校英语翻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希望对业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田姽婳 《成才之路》2009,(31):40-41
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现象。也有学者称之为古汉语的修辞格之一。唐人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也指出:“古今之文,有参互而见义者。”由此可见,互文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语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呼唤"语"和"文"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在"文"的学习中感悟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提升语文素养。本文从教学内容设定和教学形式的选择这样两个角度分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语"和"文"和谐统一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叶海良 《考试周刊》2009,(11):21-21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常是由两个句子或两个短语对举,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说明,联系紧密,意义上合指、兼顾,即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下旬又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下两句意义互相交错、互相补充,所以又称为“互文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