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察枞阳话中“得得/不V”结构对“V”的选择条件,思考这一结构的由来,并将这一结构与现代汉语中的“V得/不了”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湖北宜都方言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表可能的句式"得得V"。对"得得V"的研究不仅涉及"得得"和"V"本身而且还从"得得V"的对称否定式展开多角度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3.
宣城方言里有三种表可能的运作结构“V得C”:“V得倒”、“V得照”、“V得得”。文章对这三种结构的语义、用法分别进行了描述和比较,并就“V得得”和普通话及其他方言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V得/不着"与"V得/不到"都属于能性述补结构,但是它们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又存在着交叉和不同。由于它们属于汉语的一种特殊句法结构,所以容易造成留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偏误,为了提高教学解释的理论性,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结构的用法,可以从构式的角度对可能补语"V得/不着"与"V得/不到"进行分析,找出两种结构能够互相替换的原因和理论基础,并通过语义分析和结构类型分析探求其不同的语法意义,结合构式理论和语义分析进而总结两种结构对V选择和制约的规律性,以阐明二者运用不对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李侠 《语文知识》2010,(1):51-53
"V得C"、"V不C"惯用结构不同于"V得C"、"V不C"结构中的其他临时短语,这些惯用结构意义常常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得来,因此意义上具有准凝固性。这些惯用结构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在语法上存在着不对称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适当运用隐喻理论和语境方面的知识对此类惯用结构的特点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能否式“V得/不C”对句类的选择:能否式“V得/不C”在陈述句中否定式出现频率高于肯定式,在疑问句中则相反;肯定式几乎不用于祈使句.重点考察能否式“V得/不C”与“能/不能VC”在语用上的互换关系:“能VC”表肯定的语气比“V得C”强;“V不C”与“不能VC”表达主观或客观的可能性,视语境而定.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能性述补结构中,否定式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强势。本文以普通话与方言作比较,讨论了“V得C”与“V不C”在使用频率、结构形式、语法意义上的不对称现象,并说明了产生这种现象的理据。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朝阳地区的方言中特有的治不得V结构。究其来源是由于治不得结构中的动词治的使用范围的扩大和治不得结构的逐渐凝固,最终产生了一种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都近似于不能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V不V"和"V没V"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能够进入这两种格式的动词性短语有一定的限制,"V"为双音节成分的时候还常常有变式。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对汉语教学以及日常言语交际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属于江淮官话的桐城方言中,表达可能义的语法结构有多种形式,"V得(不)来"结构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类.通过考察发现,桐城方言中"V得(不)来"结构有三种深层语义,这主要是动词"来"的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定性和定量方法探讨了能性动趋式“V得(不)过来/过去”的不对称分化特征。“V得(不)过来”基于向心视角表征有界事件,重在结果感知。由外部“归因”凸显内在“结果”,核心义为能性周遍义。而“V得(不)过去”基于离心视角表征无界事件,重在过程感知,以动词来锚定事件的实现方式,核心义为能性度过义。“V得(不)过来”以高意愿和能力受限表征“愿而不能”的动力可能;而“V得(不)过去”则以低意愿和低能力表征为“不能为之”或“勉强为之”的动力可能,其中“说看”类官能动词进入后构式习语化,由示证情态发展为表价值评判的认识情态。  相似文献   

12.
A/V得紧是汉语重要的程度补语结构。从共时看,能进入该结构的谓词可分为压类、挨类、管类、下类、催/叫类、恨类以及渴类,其中紧可用作状态补语,也可用作程度补语。从历时看,A/V得紧结构经历了从状态补语到程度补语的语法化过程。此外,谓词的共时分类结果与历时演变的先后顺序大致吻合,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山东方言语料为切入点来考察"VO不C"句式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趋势,认为这一句式大体在康雍乾时代趋于消亡;同时笔者对其消亡原因进行了探讨,其原因是:一、明清时代这一句式已不具有能产性,同时"VO不C"所对应的肯定句式首先在明清时代渐趋消失;二、这一句式中"不C"本身所具有的指动性质促使其排斥宾语而靠近主要动词。  相似文献   

14.
"V得/不起(O)"结构是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O)"的一个个案,表示"动作发出者在主观上是否具备实现(或承受)某种动作的能力或条件"的语法意义。在句法组配方面,动词V的动作性和宾语O的具体性对V与O进入该结构的语义搭配具有重要影响。在肯定否定对称性方面,语言的人际功能差异是造成该结构肯定否定不对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CCL语料库中检索"V不V"结构,借助黄廖本《现代汉语》8大类动词分类,对检索到的语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发现,有7大类动词的单个动词形式可进入"V不V"结构中,其分布很不均衡;有6类动词性词组可进入该结构并存在形式上的变化;表示判断的动词在"V不V"结构中的分布最广,其次是表示能愿的动词,两者共占该结构总数的约4/5。  相似文献   

16.
"V也V不C"属于口语化的一种常用小格式,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考察能进入该格式的动词以及补语"C"的类型,来探析该格式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加深对该格式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能性述补结构是一种专门用来表示可能或不可能性的述补结构,将能性述补结构"V不得"和"V不起"作为研究对象,从二者的固定化和语法化的发展历程、肯定形式转化的情况、语义关系(相离、相交和重合)等角度对两种结构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得以发现二者在这三方面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可忽视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V不上”和“V不下”之间的对立和非对立,主要受“上”和“下”原型义及相关引申义的影响,在结构内部,动词的语义特征与之兼容者可以进入,否则不能;在结构外部.“V不上”和“V不下”都受外部条件的制约,但结构义上“V不上”结构强调目标性,“V不下”结构强调空间性,两者存在明显的对立;在认知图式上,“V不上”形成的是二雏的目标模式。“V不下”形成的是三维的空间模式,对立是很明显的。而在“上”和“下”通过引申表示“到达、达到、完成”等结果的意思时,“V不上”和“V不下”是非对立的;在空间特点的语境里,两者有非对立的现象,但是在原因侧重上却是对立的。二者的对立是主流.非对立是支流。  相似文献   

19.
在早期,可能补语“V得O”相应的否定形式是“VO不得”。这种不对称的格局形成的原因是:从和“得”相关的可能补语的产生和发展等方面阐述和探析其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得"字性质的不同,《西游记》中的"V得O"结构将其分成三类:V得1O;V得2O;V得3O。文章分别从句法、语义、发展等角度对三类"V得O"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一方面详尽描写了该结构在《西游记》中的整体面貌,一方面又与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表达方式进行了简要对比,进而揭示出该结构与现代同类结构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